运营的本质,驱动用户达成目标行为的机制~
青一专业课,选择的第一个专业就是运营,因为工作里面需要研究一下引流这件事情,前些天面试了个电商运营,一通聊下来,就是通过砸钱获取平台的流量分配,比起具体的去尝试做什么,当然是要先去学最好的认知结构,然后才去笨功夫跑循环探索正确的方向啊
还有一个原因,是运营课叶教亲自讲的^_^,那当然是必须要去学习滴~

运营四节课,分别是,运营的本质,如何构建人性理解力,如何构建数据洞察力,流量的秘密
叶教强调要先讲本质,关于运营这个词,很多人其实理解都不对——那是肯定的QAQ,时间管理大家理解都不对。。。建立底层思维,这适用于所有专业,左手人性,右手数字
现在招聘网站上的运营,很混乱,销售岗位、财务岗位等岗位划分和晋升路线比较清晰,但运营岗,编辑和客服都被划分进去了。。。感觉运营成了杂岗
这起源于互联网行业兴起的时候,岗位跟传统企业不同,需要的岗位用传统分类不适合,都搞到运营里去了,这样的运营岗位,很难沉淀专业能力

网络一搜很多理解看似很正确,其实感觉缺了点,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各项管理工作总称
很多人搞混了运营和营运,营运是COO,公司内部大大小小事务,凡是以业绩增长为导向,以管理为手段的业务流程优化都由COO统一管理
回到起点:运营是怎么来的,工业时代没有运营,产业换代里才产生的
在工业时代,企业是如何连接用户的,电视和报纸广告对企业和用户构建关系的颠覆,类似与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颠覆,当时也代表了新兴产业生产方式,企业有了大规模触达用户的方法,用户知道了品牌,通过批发商/零售商的渠道购买,IT运转周期和定价体系更复杂,所以代理商分级更多
互联网下企业和用户直接联系,这对企业的业务和组织架构的根本性的影响,不需要通过代理商触达用户,在传统企业里,没有组织直接处理终端用户和企业的联系,所以,互联网企业里产生了运营

运营的本质:驱动用户达成目标行为的机制
通过和用户建立关系,来达成业绩的持续增长,建立关系的载体不同,发生的场景不一样,运营的岗位名称就不同
比如京东运营,企业经营的场景,在京东上与用户构建关系促进用户购买行为,一系列需要的辅助行为是刷单好评
比如产品运营,用我的产品,多久会过来点一次,设计一个机制,让你每天心心念念就想过来看一眼——艾玛,偷菜啦,喂鸡啦。。。怎么才能占领用户的使用时间,谁占据用户的时间越长,谁就能越从容的在上面创造变现价值——用户使用时长决定产品价值多少
新媒体运营,比如微信推出“在看”功能,就会请大家点击,这会让文章出现在看一看榜单,这就有机会让公众号多了一个推送入口
活动运营,办了一个活动,希望各媒体都来写各种文稿,还是想影响用户产生什么行为

所以,战略运营和客服就不是“驱动用户达成目标行为机制”,客服1V1,跟运营设计机制覆盖百万、千万用户是完全不同的
销售跟运营也不同,销售一辈子能维护的客户数量是有限的,当然并不是要很多客户才能产生很大的价值,大单客户几个就够了
任何专业都有立身之本,抓住本质,运营就是看机制设计,并不是偶尔有效的策略,也并不是不能大规模使用只小规模有效的方法

销售也是跟用户产生联系,但销售的目标很单一——用户购买,建立信任、联络感情各种都是为了用户购买,但互联网很多产品是免费的,不需要用户购买,但会需要用户做其他动作,比如内容运营需要点击量,点击背后就是广告,广告是收费的
而营销也不是要你当下就购买,可能广告听到7次才会促发购买行为,哪怕你不买,但你可能去传播转发,比如B站上经常的爆发主推,营销人目标达成
多数运营的卡点,在于没有在单一驱动用户行为方式的能力上修炼好,就一下子承担了过多的内容,比如又要用户点击,又要用户好评,又要促发扫二维码,还有促发点赞,促发付费,一下子干了太多的事,以至于什么事都干不好的
运营人要思考自己最擅长驱动用户的哪一类行为,为什么自己对这种驱动感知比较好,先梳理清楚,然后再去琢磨下一个驱动目标——但凡想让用户做,用户就会做的,对目标人群,懂他们
运营人的能力优势在于专业结构比较广,劣势是容易杂而不精

讲具体操作技巧的课都不涉及底层思维,比如如何起个好标题什么的,学了一堆也找不到相互之间的共性
机制为什么这么重要,有两家机制出奇迹的公司,一家拼多多——四五线城市京东淘宝,一家趣头条——四五线城市头条,都是两年IPO+用户过亿+月活5000万+
机制能解决互联网公司边际成本增长问题,传统企业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年才能增长起来,互联网公司可以那么快,这是为什么,虽然那些奇迹互联网公司老板是大神,但过去也有大神啊,比如巴菲特,洛克菲勒他们,都是枭雄,不可能比互联网大神差,但他们怎么就做不到,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可以在短得多的时间内,2年达成传统20年的效果,背后的客观规律,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叫做边际成本

在企业增长初期,边际成本是下降的,但到达一个临界点后,边际成本开始上升,增加门店、管理人员、物流运输,导致利润下降,最终企业会停在一个规模瓶颈——再搞企业不挣钱了
但互联网打破这传统的边际成本曲线,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边际成本不断下降,互联网的客户增长,就是直销里面所讲的莲花池故事,开始一朵,每天倍增,什么时候铺满一半的——铺满的前一天,指数级增长,他的组织架构不会因为用户增长而被扯断,而这在传统企业经常发生,但互联网里面懂得用机制驱动用户增长的并不多,更多的是会用机制驱动增长的某一个环节或行为
反思:自己的刷网络行为有多少是在机制之下产生——别人的KPI,有多少是自己的目标下主动行为,厄,曾经玩消消乐是要kill time,当再也不需要的时候,再没玩过,但当初玩的时候经常被赠送时长诱发的玩几个小时不停。。。

那,如何驱动用户达成目标行为?一个是人性,决定一个运营机制行还是不行,是否能跑的通,0-1,一个是数字,觉得能否1-N,跑的好不好,能够用一个比较好的效率持续不断的增长下去
运营的从0到1:人性
案例,新世相——疯了,这节课我居然以前也撸过。。。肯定走马观花没的说了。。。
学会解剖行业最佳案例——这个感觉就非常难。。。
入口背后一系列的产品设计,很多环节,如果对不同的用户要设计不同的机制,就很累
看设计不要粗暴评价就这不好那不好,而是要去思考,他想驱动什么样的用户去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他的目标是哪些人:韭菜
韭菜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赌徒心态,比特币、区块链什么的都是这波人,这波人的特点是只关注赚多少,不关注胜算
原价多少现价多少的占便宜心态,多人后涨价怕错过占便宜机会,还有很丧的什么逃离北上广。。。
类似其他效果好的海报,可以看看,有没有不劳而获心态的:每天5分钟成大神。。。自恋高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
现在知道了,韭菜就是全能自恋沉浸在幻想中的那群人,特别想证明自己,急于求成没有耐心,没有专业长板也不懂底层,也不想懂底层——我就知道,什么都知道。。。
割韭菜,就是给韭菜提供情绪价值,从韭菜那里获得智商税——怎么感觉这个生意还可以的。。。

用户分层:韭菜也都长得不一样的
有些人知道自己是韭菜,喜欢自己的这个身份,乐意传播拉人入伙——这怎么觉得就是知道是庞氏骗局,拿后面人的钱给前面人发钱,但第一损失了自己能接受,第二万一能及时逃出来赚一波呢,付100赚1万
还有一种是死忠粉,这东西就是好,说不好的都是嫉妒的什么鬼,或者就是性别歧视等等
那每个人的想法不一致,不能用一套机制去处理,所以在用户进来之后,要对用户进行分层,设计不同的运营机制

先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