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上的今天」中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

2021-10-26 15:14 作者:华人世界网  | 我要投稿


中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图

       卢嘉锡(1915.10.26-2001.6.4),台湾省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永定县 ,物理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

       1934年,卢嘉锡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8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学生时代的卢嘉锡先生图

       卢嘉锡工作涉及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核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从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等,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所指导的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绩。他早年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单晶X射线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称为"卢氏图"。

       卢嘉锡,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50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他曾是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曾被评为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他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从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等,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

【科研成果】对中国结构化学的贡献

        20世纪30年代末,卢嘉锡意识到物理化学的第一发展阶段即热力学阶段已臻完善,可能成为第二发展阶段的将是结构化学,因此他选择了这个学科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加州理工学院,卢嘉锡参加过过氧化氢分子结构的研究。卢嘉锡和P.A.盖古勒(Giguere)巧妙地用尿素和过氧化氢作用生成用氢键连接的脲-过氧化氢加合物,并培养出这种加合物的单晶。有趣的是,在这种单晶中,过氧化氢分子并不因为尿素分子的存在而发生构型上的畸变。接着,他和E.W.休斯(Hughes)合作完成了晶体结构测定,证实了W.彭尼(Penny)和G.萨塞兰(Sutherland)对过氧化氢分子结构所做的理论分析。

       1943年,他与J.多诺休(Donohue)采用电子衍射法研究了硫氮(S4N4)、砷硫(As4S4)等化合物的结构,并定出被他们称为"摇篮"形的八员环构型,这一研究结果后来为多诺休所进行的晶体结构测定所证实。这些硫氮非过渡元素原子簇化合物在结构上具有的"多中心键"特征,曾引起卢嘉锡极大的兴趣,和他以后对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图

        在结构分析方法上,他提出过一种处理等倾角魏森堡衍射点的极化因子和洛伦兹因子的图解法,成为当时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较简便的方法,曾被收入《国际晶体学数学用表》(第二版)。

        20世纪60年代初期,卢嘉锡在创办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同时,组织和领导过渡金属络合物和一些簇合物、硫氮系原子簇化合物以及新技术晶体、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如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天花粉蛋白空间结构测定,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核糖共活蛋白的分子模型。

中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图

开拓中国原子簇化学研究领域

       1978年,卢嘉锡在中国化学会年会上发表了《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化学》的论文,对中国国内这个领域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应用结构化学理论于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

       卢嘉锡是一位较早应用结构化学理论与新技术晶体材料探索的科学家,他应用了A.M.布特列罗夫结构理论的思想与非线性光学材料中构效关系的研究,对阴离子基团理论的建立也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见解和建议,促进了一系列新型晶体材料的发现。


「历史上的今天」中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