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香菱学诗》

2023-04-17 11:20 作者:易公教育芳芳老师  | 我要投稿

我说课的篇目是《香菱学诗》,本文是鄂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很有情趣并蕴含深意的一个片段。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讴歌了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自由呼吸,驰骋思维,让想象遨游于天地之外。在黛玉的指导下,她苦读诗书,苦索佳句,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作者通过这个情节,表现了香菱对诗歌的矢志追求及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天性,赞美了她的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另外,作者写香菱学诗,是想借林黛玉对香菱的讲授以及香菱循序渐进的学诗过程,传达出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诸如:“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又如,读诗应读一流的诗作,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写诗要“讲究讨论”等等。此外,作者通过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情节,还极大地丰富了黛玉的形象,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黛玉这一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及《红楼梦》的主旨,有关键性的点化作用。读者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黛玉除了孤傲自许外,还有热情开朗,坦率纯真,诲人不倦的一面。 本单元以“书香袅袅”为话题,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给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学生遨游文学名著的海洋,激起他们对读书的浓厚兴趣,扩大阅读视野,提高古典文学修养,引导读书方法,培养勤于读书,善于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阅读文学作品“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据此,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九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关于小说的知识技能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揣摩人物形象,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理解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 3、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启发。 教学重点: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因此,三维整体体现在设计、实施教学目标的全过程中,而并非将三者割裂开来,分别实现。 二、说教法 教学本文,力求从内容、写法两方面突破。内容上,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既要考虑到香菱的“苦志”,也要考虑到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同时也要联系大观园优越宽松的环境。联类引申,联系实际,思考香菱学诗会对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帮助。体味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法上,通过涵泳品味描写香菱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通过揣摩宝钗、宝玉的话,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 新课标积极倡导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本课的教学基本采用此方式,另外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还采用如下方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师生互动,质疑和释疑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课前教师制作课件,在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 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为三课时完成。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具体学法如下: 1、圈点勾画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深入体会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泛读——精读——赏读——思读——延读 泛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探究香菱学诗成功原因;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深层反思。 (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作者思维轨迹、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设计这样的教学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音乐导入: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 一首《红楼梦》片尾曲足以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由歌声入手,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香菱。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我的激情碰撞学生智慧的火花,巧妙地引出课题。(板书文题) 2、介绍作者、《红楼梦》、香菱(为什么要介绍,因为我们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脱离社会大背景。) 3、多媒体播放《红楼梦》香菱学诗片断。 (情景激趣,自然导入,在教学之初就要“创设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多媒体显示: 需积累的词语: 起承转合 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 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穿凿 揣摩 需积累的文学常识: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王维、杜甫、李白、陆游 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通过这一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下面各个环节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三、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4.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交流。 (这几个问题,是围绕文章重点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精细研读文本,透彻理解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给学生的思考以方向性的指导。在具体的讨论中,适当地点拨一下,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创造能力。) 明确:1.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4.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5.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拘一格,可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要求不宜过高,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即可。 第一首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供观赏。诗意浅显,了无韵味;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辞藻;无真情实感,无新意。 第二首只说月色很美。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较前一首有进步,但有些淡而寡味,不耐咀嚼。 第三首“新奇而有意趣”,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对离愁这种深沉的感情的抒写,那第一首是肤浅的,第二首是游离的,第三首是实的,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四、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品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来刻画人物,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不过在分析时老师应结合点拨或提问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五、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 学生自由质疑,全班讨论解决。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香菱)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这句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 2.香菱诗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 3.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课文中的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这与她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主体性格的差异? 5.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学生自由讨论,积极发言,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教师提示: 1.要联系香菱的资质和此前香菱的遭遇来说明,弄清宝玉对香菱的态度。 2.要联系香菱写诗的全过程来看,要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看似梦中所得,实为多次锤炼、苦心追求的结果。 3.作者热情讴歌了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着实让人同情。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本质由此可见一斑,也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 4.《红楼梦》中的黛玉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的林姑娘,她热情、自信,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情怀。富有才情的林姑娘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弱女子自由翱翔。她与香菱同命相怜,对香菱表现出极大的同情、热情是自然的。 5.曹雪芹以精细的笔墨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如袅娜风流的林黛玉、生性热情刚烈的晴雯、不惜用生命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等。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的新思想.热情赞颂了女子的才艺德行,提倡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冗分体现了曹雪斤反对封建伦埋纲常的超人能勇气和远曲子卓总值。六、延伸阅读、探究思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 生1: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读王维五律一百首、杜甫七律一二百首、李白七绝一二百首,由此可见诵读是学诗的根基,是提高鉴赏力的根本途径。 生2:学一流的诗。“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王维五律第一,杜甫七律第一,李白七绝第一,学一流的诗,学不到一流可成二流,因此我们平时阅读也要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有益的。 生3:大胆创作,敢于想象。大胆想象可以使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令人耳目一新。 生4: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有五点:①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打一场长期仗的心理准备,要自信;②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③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⑤勤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我们平时写作也要多改精改,方可成就佳作。 ……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身阅读和写作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七、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八、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发言,写一篇题目为“香菱学诗的启示”的文章。 2、课外阅读《红楼梦》(一节阅读课的结束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 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思维具体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归纳、感悟的能力。) 文章来源:易/公/教/育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香菱学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