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坏小孩 | 不被夸奖,一定是你做得不够好吗?

当你和父母发生争吵时、累积了许多对父母的不满和委屈时,你脑海中是否浮现过这些话?
反正没有人会相信我。
反正我就是不讨喜。
反正我做什么都不对。
反正你们就是不会夸奖我。
反正我就是个什么事都做不好的人。
在职场里,最常出现的想法,莫过于「他一定是如何如何……」
他一定不喜欢我。
他一定是瞧不起我。
他一定觉得我完成不了这个项目。
他一定认为我成不了大事。
其实,换句话说,是你自己觉得别人讨厌你、别人瞧不起你、别人认为你什么事都做不好。
当你有了这种想法,不论你的父母或者领导说了什么,你都会认为:「他一定是觉得我做得不好。」
别人来安慰你,你也会觉得:「他一定会偷偷嘲笑我。」
同事只是看了你一眼,你就会想:「他的眼神充满了鄙视,一定是觉得我很差劲。」
凡事都从负面的角度去想。
正因为觉得自己被瞧不起、被讨厌、被人认为什么都做不好,就会用「反正我就是这样」的态度面对他人,让人际关系变得扭曲。
因为这些错误的思考,与人的相处才会产生裂痕。
所以,请把自己内心负面的「一定」和「反正」找出来。
你的父母夸过你吗?
我曾经听一个心理咨询师讲过这么一件事情:
她在一所有着国内尖子生的高校里为学生做心理咨询时发现,这些在大家看来是「别人家的孩子系列」,竟出乎意料的自卑得让人心疼。
有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每次咨询时都身体前倾,坐在沙发的三分之一处,他说:「我不值得靠在沙发背上。」
还有一个来访者,在邀请他自我评价时,他说道:「笨、自私、低能、不会说话、社交能力差」,唯独没有一个夸自己的词儿,要知道,他曾是某省的高考状元!
而这些孩子,大多有一对严苛吝惜夸赞的父母。
因此,他们从小就要不停地奔跑,以便获得父母的肯定。
一个来访者说,即使她成绩考得再好,她的母亲也从来没有夸奖过她, 她说:「我多希望她可以夸夸我,但是记忆中似乎从来没有过,无论我做什么,做得多好。」
他们的父母真的不爱他们吗?并不是。也许他们只是害怕夸奖让孩子骄傲,用「不夸奖」激励孩子,希望他们不骄傲、不退步,做得更好。
但在孩子的心里,却把这理解为:「一定是我做得不够好,所以爸爸妈妈不爱我!」
所以,他们去做了一切的努力,追求一次次的成功,只不过是希望得到一句父母的肯定和赞赏。但却很少如愿以偿,所以更加自卑,产生了自己无论怎么做都不够好的绝望感。
不管旁人如何赞美钦羡,他们内心的缺失始终无法弥补。
这些小时候形成的「一定」、「反正」的想法,长大成人后,会透过工作或与伴侣的关系爆发出来。
因为这些「一定」、「反正」来源于希望父母对你做一些事,却得不到反馈的经历。当你抱着「希望父母为你做,却无法获得满足」的心情,让你很容易对工作不耐烦、或对伴侣发脾气。
这些「希望被赞美」的想法会变成执着,让你就算已经长大成人,还不断地紧盯着它不放。这会让你筋疲力尽,而且执着会不断变大。
小时候越对父母忍耐,长大后越容易在工作上、伴侣间爆发脾气。
如果你希望努力时可以得到父母的赞许,但却一直无法得到满足。带着这种心情长大成人后,这种想被称赞却得不到赞美的心情,就会一直压抑、不停累积。
你是否总为工作而烦躁不安?
你是否跟父母或者伴侣吵架的次数增加了?
你是否在想,自己好像变得比以前更容易发脾气、心胸变狭窄?
你是否总是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成长,因此经常感到沮丧?
理由很简单:就是你的忍耐已经到极限了。
并不是你以前有办法控制住情绪但现在却做不到了,而是因为过去还没达到忍耐的极限,所以可以忍受。就像杯子的水之所以溢出来,只是因为到达极限了。
这个极限,指的是你对父母的忍耐,而不是你对工作或伴侣的忍耐。
也就是说,我们在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反正我再怎么努力,也没人称赞我」的想法,在长大成人后,甚至会影响到工作和与伴侣的关系。
思考以前真正希望父母做的事,是在建立不互相伤害的关系时,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们从小到大,对父母一直无法说出真心话,装做很懂事的样子,隐藏自己的真心,直到长大成人都无法改掉这种习惯。不光只是对父母,慢慢的,变得连对父母以外的人,也无法说真心话。
如果一直无法对父母说出真心话,会累积很多不满的情绪,并只能继续忍耐。最后就像水要满出来一样,到达极限。
既然如此,请试着停止忍耐,并试着对父母说出真心话,不要再装做懂事的样子,然后提起勇气告诉他们:「其实我希望你们可以这么做。」
就算不清楚父母会不会了解,但是停止忍耐,好好开口告诉他们,这才是最重要的。去和父母沟通,谈谈当时你的感受,表达你的需求。
或许你会害怕,因为对方可能会恼羞成怒,会斥责,会惩罚。
有很多父母借着「你要有孝心,不要反抗父母」的名义,绑架了子女,而子女一旦接受和认同了这种绑架,就会继续在被忽视和控制中生活,像个傀儡一样,慢慢丧失了自我。
然而你要让他们意识到,我们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感觉、情绪、意愿,我们并不是他们的「物品」,不是他们可以为所欲为的可以控制的「工具」。我们也是有自己的意识,自己独立的人格,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们希望他们能以对待成年人的方式对待我们。
但生活不易,也许我们真的无力改变父母的做法和想法。那么你要做的,是你要看清楚问题的实质并不在自己,由此放下心中的怨怒,过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