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记》悬疑元素和恐怖元素分析 ——并非只有血腥才能惊魂!

摘要:作为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代表作品之一,《惊魂记》以双重人格为切入点,营造了扣人心悬的恐怖氛围。影片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充满动感的镜头语言,让看似简单的故事,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的深入复杂,让观众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真正做到了恐由心生!
关键词:《惊魂记》;惊悚电影;希区柯克;悬疑;恐怖
一.影片开头的偷窥视角:
影片的开头以偷窥的视角,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半开半掩的窗户内,女主角玛丽安和她的情人山姆正在私会。这种窥探的视角一开场便渲染了一种神秘、不详的气氛,恰好设置了悬念。
二.玛丽安逃跑过程中丰富跳跃的镜头:
在玛丽安开车出逃过程中,导演使用俯视特写还有中景镜头对女主角进行拍摄,强烈的塑造了玛丽安携款潜逃后的惊恐不安,穿插着对巨款的重复特写,让观众沉浸在浓重的悬疑氛围中。
影片中疑神疑鬼的警察也加重了电影的悬疑氛围,玛丽安为了躲避警察的盘查,换了一辆不同汽车,但她却惊奇地看到同一个警察倚在警车旁,紧紧盯着她。
当在玛丽安躲开了警察再次开车逃跑时,她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而是展现出浓重的紧张、不安还有窃喜等多种多样的表情,而画外音则是玛丽安逃跑后她的老板、姐姐、男友及警察等人的对话还有玛丽安自己内心独白,各种各样嘈杂的声音配上女主惊恐不安的表情,极大的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将影片推向一个高潮!
三.抵达旅馆的扑朔迷离的氛围:
当玛丽安在狂风暴雨中到达旅馆时,画面充斥着横的旅馆和竖的房屋,玛丽安从旅馆的窗户往外望去,对面神秘的房屋在夜色中高高耸立,弥漫着浓重的阴森、压抑之感。
之后旅馆主人诺曼出现,为玛丽安安排房间,邀请她吃饭。而诺曼说话的方式与常人稍有不同,他的神情拘束、紧张,也埋下了浓重的悬疑因素!
而旅馆的管理室则挂满了用阴森森的猫头鹰标本,在寂静的夜里,给玛丽安带来巨大的压抑感。导演这些元素在暗示观众:诺曼看似善良,但其实十可疑和危险。
四.经典的浴室杀人场景:
在这个片段中,玛丽安先是很正常地享受淋浴,但是镜头一转,可以看到玛丽安的背后有一个黑影逐渐靠近(隔着帘子细看可以发现,这个黑影穿着女式衣服)。突然帘子被拉开,黑影高高举起手中的刀,然后往下玛丽安刺去。
在这里没有采用任何特效或者特技,而是通过蒙太奇的拼接手法来营造了杀人的效果。78秒的画面,导演用了78个镜头将其天衣无缝地拼接而成。观众没有看到凶手杀人的血腥镜头,只看到浴室喷洒着无尽的水花,女主角的血流随着水流无尽的流淌……
浴室杀人的结束镜头也十分巧妙:当血与水顺着水槽盘旋而下时,摄像机以同样的尺寸截取了一个特写镜头:玛丽莲一动也不动的眼珠,让人触目惊心、深感凶手之残忍……
然后诺曼惊诧的跑进浴室,他发现玛丽安已经死去,这给观众带来疑惑:玛丽安是不是被母亲杀害的呢?
当诺曼冷静的将现场的杀人痕迹处理的天衣无缝,并熟稔的把尸体沉入了沼泽中,又让人不得不怀疑诺曼是不是杀人凶手!
五.私人侦探的调查和被杀:
私家侦探盖茨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亚博盖茨走进旅馆,询问诺曼玛丽安的踪迹,盖茨显得机警老练,而诺曼故作轻松却又局促不安,让观众以为在盖茨的调查下,真相即将大白!因此盖茨的死,让观众十分吃惊!
盖茨走上阴森恐怖的楼梯,这时秘密的屋子里打开了一条缝,一个看不清面孔的妇人手持利刃,突然冲了出来,影片没有具体展现杀人镜头,重点表现了盖茨被杀时惨状,鲜血的涌出,使整部影片弥漫着恐怖气息!
六.真相大白的时刻:
在侦探死后,米娅和山姆不断的探求真相。接近真相的那一刻,米娅缓慢的脚步和压抑的配乐,让观众提心吊胆,当米娅逃进地下室,发现“母亲”的真面目,此时诺曼正拿着利刃冲向米娅,山姆及时出现制止了精神失常的诺曼,至此,紧张感才告一段落。
影片结尾,导演还要让胆颤心惊的观众再次直面诺曼。牢房中的诺曼,脑海中运行着代表母亲人格的内心独白,表情则由不安慢慢转换为窃喜,直到浮现出一个诡异的微笑。与此同时,诺曼的笑脸和他母亲的头骨叠加在一起。从而为弥漫着恐怖气息的整个影片画下圆满的句号。
总结:
《惊魂记》可以算是惊悚片教科书式的案例,影片一波三折、悬念丛生、节奏紧凑,尤其是人物个性转变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双重人格的心理细节对比令人印象深刻,尤其片尾的反转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导演对影片声画的巧妙把控,成功塑造了影片的悬疑和恐怖元素,在有限时空里创造出惊悚悬疑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