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网络狮虎斗,“虎吹”的论点,不要拿传统当武器

2023-07-05 11:37 作者:绝对真实之魔术师  | 我要投稿

写此文,是看到了所谓“狮子看大门,老虎坐中堂”的网络顺口溜,在网上愈演愈烈。

明明是脱离传统的臆想段子,却被很多人强行扯为民俗。

甚至将狮子视为西方的图腾。

所以写一下在传统文化中,狮子的形象,以及“狮虎斗”的实际记录与表现。

——————

虎,作为本土原生生物。

在古代,常常是为祸一方的大害。民间敬畏虎,把它视为凶兽的代表。

所以有虎患一说(国内最后一次虎患的记录还在1952年),也诞生了伥鬼这样的民俗传闻。

初期通常只有军队才会借用凶兽形象,认为虎主杀伐,所以人们也愿意用虎来形容悍将或铁面官员。

(后期在明清随着民间小说发展,也渐渐有一些另类形象,比如义虎。)

但无论如何,没有哪个正常府邸会愿意“虎坐中堂”。

恰恰相反的是,倒是有“虎到中堂,家败人亡”的俗语一直流传了下来。

《本草纲目》兽之二:虎
时珍曰︰按《格物论》,虎,山兽之君也。状如猫而大如牛,黄质黑章, 锯牙钩爪,须健而尖,舌大如掌,生倒刺,项短鼻齆,夜视一目放光,一目看物,声吼如雷,风从而生,百兽震恐。《易卦通验》云:立秋,虎始啸,仲冬,虎始交。或云月 晕时乃交。又虎不再交,孕七月而生。又虎知冲破,能画地观奇偶以卜,今人效之,谓 之虎卜。虎噬人,随月旬上下,而啮其首尾。其搏物,三跃不中,则舍之。人死于虎, 则为伥鬼,导虎而行。虎食狗则醉,狗乃虎之酒也。闻羊角烟,则走,恶其臭也。虎害 人兽,而猬鼠能制之,智无大小也。狮,驳酋耳,黄腰,渠捜能食虎,势无强弱也。抱 朴子云:虎及鹿,皆寿千岁,五百岁则变白。又海中虎鲨能变虎。

————

而狮子。

引入华夏较晚,正经出现记录已是在汉代。

汉书西域传: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
《后汉书》: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
《汉纪》:乌戈国去长安万五千三百里。出狮子犀牛。

由于民间接触不到,也不会把它当祸患。

所以早期的狮子和先秦时的神话生物牵扯到一起,颇有些祥瑞的色彩。

《尔雅·释兽》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注:“即狮子也,出西域。”

人们认为狮子有击败虎豹的能力。

这也是用石狮子辟邪的目的。看家护院,驱除豺狼虎豹等一切凶兽,以期避免“虎到中堂”的惨剧。

南北朝《洛阳伽蓝记》:
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
为逆贼万俟丑奴所获,留于寇中。永安末,丑奴破灭,始达京师。庄帝谓侍中李彧曰:“朕闻虎见狮子必伏,可觅试之。”于是诏近山郡县捕虎以送。巩县、山阳并送二虎一豹。帝在华林园观之。于是虎豹见狮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视。园中素有一盲熊,性甚驯,帝令取试之。虞人牵盲熊至,闻狮子气,惊怖跳踉, 曳锁而走。帝大笑。

这时期,中原的狮子一直靠西域国家进贡。(也可能会有商贸等行动,带到民间)

但随着时间推移,接触变多。(狮子的进贡颇为频繁,西域诸国很喜欢进贡这个。)

到唐代,已经有人将之降格为猛兽。

《旧唐书》:时有大石国使请献狮子,璹上疏谏曰:「狮子猛兽,唯止食肉,远从碎叶,以至神都,肉既难得,检为劳费。陛下以百姓为心,虑一物有失,鹰犬不蓄,渔猎总停。运不杀以阐大慈,垂好生以敷至德,凡在翾飞蠢动,莫不感荷仁恩。岂容自菲薄于身,而厚资给于兽,求之至理,必不然乎」。疏奏,遽停来使。

但这时候,狮子的形象依然在虎豹之上。

这点,从古人的作品里可以明显看出来。

虽说古人提及狮子的频率,远远小于虎。(毕竟狮子平常见不到,老虎时不时就整个虎患。)

不过一旦狮子与虎同台登场,狮子总是赢得一方。

压根不存在什么狮虎斗。

因为古人眼中,狮子能杀虎属于常识。

《初刻拍案惊奇》:虎为百兽尊,百兽伏不动。若逢狮子吼,虎又全没用。
《西游记》: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
《水浒传》:王砉梦虎入室,蹲踞堂西,忽被狮兽突入,将虎衔去。
《五杂俎》:兽之猛者,狮子之下有扶拔,有驳,有天铁熊,皆食虎、豹者。

上面是明代的民间小说笔记,在明代的医书中:

本草纲目,兽部五十一卷兽之二:狮
时珍曰∶狮为百兽长,故谓之狮。虓,象其声也。《梵书》谓之僧伽彼。《说文》云∶一名白泽。今考《瑞应图》,白泽能言语,非狮也。【集解】时珍曰∶狮子出西域诸国。状如虎而小,黄色。亦如金色猱狗,而头大尾长。亦有青色者。铜头铁额,钩爪锯牙,弭耳昂鼻,目光如电,声吼如雷。有髯,牡者毛大如斗,日走五百里,为毛虫之长。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溺血。《尔雅》言其食虎豹。虞世南言其拉虎吞貔,裂犀分象。陶九成言其食诸禽兽,以气吹之,羽毛纷落。熊太古言其乳入牛羊马乳中,皆化成水。虽死后,虎豹不敢食其肉,蝇不其入贡之使遂牵至虎牢之侧,虎见之,皆俯首贴耳不敢动。狮子遂溺于虎之首,虎亦莫敢动也。物理相畏如此。然《博物志》载∶魏武帝至白野狼山,见物《唐史》载∶高宗时,伽毗耶国献天铁兽,能擒狮象。则狮之,七日内取其未开目者调习之,若稍长则难驯矣。

除了民间和医用书籍,在官方层面,这种划分其实更加明显。

毕竟在明代的宫中礼仪上,狮子其实还担任着瑞兽的职能。

《明会典》: 大辂一乘。……镀金铜龙头、龙尾、龙鳞、叶片装钉前施朱红油象搭攀皮一条。平盘下、方箱四面、朱红漆匡、各十有二隔、内饰绿地描金、绘兽六、麟、、犀、象、天马、天鹿。禽六、鸾、凤、孔雀、朱雀、雉、鹤。
《明会典》:御赐者、及军官军人服色、不在禁例。又禁凡服色器皿房屋等项、并不许雕刻刺绣古帝王后妃圣贤人物故事、及日月龙凤狮子麒麟犀象等形。所以辨上下、定民志。至今遵守、不敢违越。

这待遇,是虎豹等凶兽所不可及的。

同时明清两代,皆有武官补服绘制凶兽的习惯,不同品级对应不同凶兽。

明代的规则是:

《明会典》: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不许混同穿用。

而清代继承了明的这一套,规则上稍加变化:

《钦定大清会典》:武职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有趣的是,虎在狮下虽是常例,但清代补服图案里,居然出现了虎在豹下。

这有可能是因为清入关前,在关外受够了东北虎。(这句纯猜测)

这也鲜明的体现出了封建时代,狮虎的地位差距。

实际一直到现代,虎患在1952年还出现过。

虎的形象虽然自明清小说开始,有些特例的变化。但人们更愿意认可的,依旧还是杀虎的英雄。

————

那么真正推崇老虎,关注狮虎斗之争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注意:接下来的内容属于我个人的推断。

是随着动物世界的播出,全国兴起热爱动物的浪潮开始的。

大部分民众早已远离本土生物的威胁,渐渐产生了保护本土生物的思想。

而让网络狮虎斗爆发的万恶之源,则是discovery的猛兽大对决 Animal Face Off (2004)

在那个网络尚不发达,电视却已经普及的年代。

全国任意地区能搜到的电视台有限,有趣的电视节目亦不算多,往往一个节目在各家电视台反复地放。(这也导致了很多当年的电影电视桥段,刻入骨髓般让人难以忘怀)

Cctv10引进了discovery的大量纪录片。

看一群老外的探索,看到很多域外生物和美景,这在当时相当火爆。

很快,在discovery的节目表中,猛兽大对决 Animal Face Off(2004) 出现了。

回过头来看,这就是个打着科学的幌子,进行着模拟斗兽的圈钱片子。

但他当年被反复播放过太多次,称得上深入人心。

这纪录片,其中最关键的一集就是狮虎斗。

很多人不忿其中的老虎在一直保持优势下,突然输给了狮子。

恰好这段时间,网络时代正在崛起。

互联网,让很多极端动物粉丝群体获得了宣泄的权利。

当时主要的网络交流手段,还是贴吧和论坛(聊天室的话,一般不会讨论这些)。

在此之后,老虎,狮子被莫名的冠上了文化的符号。

一些谣言也跟着被编写并流传出来。

比如著名的狮子犬科说,老虎代表中国狮子代表西方,以及所谓的民俗“狮子看大门,老虎坐中堂”。

实际上,这些歪理邪说的历史,最长也就十五六年。

和传统文化,完全没有半毛钱关系。

PS:重申一下,我只谈对传统文化的歪曲部分。

本人并不参与现实斗兽讨论,并认为狮虎是同级别的顶尖猫科动物。


PS:转自知乎Philo,已获授权。641398610

网络狮虎斗,“虎吹”的论点,不要拿传统当武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