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家长最怕孩子有什么问题?

2023-06-15 17:35 作者:汤儒国学  | 我要投稿

我以前读的高中是一所省重点,周围有很多天赋异禀的学生,也听说过后天逆袭的黑马学生的故事。学校的老师总是想尽办法用各种各样的励志故事激励我们学习。可能后来再也遇不到这样一群人,一心希望我们变好。高三那年,班级的氛围开始变得有些不一样了。紧张、焦虑的氛围像突然变热的空气一样开始膨胀。老师见我们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怎么突然叹息,口中的励志故事变成了这样:

有一个我校的学生,从小便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从不用家人担心。高中名列前茅不说,高考也理所当然地考上了一所985。但你们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吗?

他被学校开除了。


他考上大学之后,发了疯似的玩游戏,连课都不去上,无视学校警告,最后被勒令退学。

十几年的努力付之一炬。

老师问,难道考上大学是为了玩游戏吗?

这个故事一直刻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听了那么多的励志故事,最后只记住了这一个现实版的“伤仲永”的故事。

也许他的父母都想不懂,为什么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突然变成了这样。但是孩子当然不可能是突然变成这样的。

后来想想,他这样的状态丝毫不亚于得了一场大病。

也就是空心病吧。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2016年11月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

 

这些孩子,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就像那个被退学的孩子,他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他是一步步变成这样的。

中国基础教育长期重视知识教育,只育分不育人,用单一分数标准评价学生,这让学生面临很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个性和兴趣得不到充分发展,是厌学、倦怠情绪的根源。大学教育也是如此,在追求办学政绩的导向下,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因此,对学生的需求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有的学生是带着梦想进大学的,但进入校园后,很快就对大学失望,进而丧失人生的目标。

 

"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即必须要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药物无效,所有药物都无效。

作为精神科医生,有个拿手的杀手锏,就是任何抑郁症患者如果用电抽搐治疗,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但是电抽搐治疗对空心病都没用。

 

这听起来甚至超出了大病一场,更像是药石无医。

 

“那到底该怎么办?”

国学育儿专家汤儒教授说:“国学育儿的办法,教不出空心病的孩子。”

阅读和学习国学,就一定会遇到这些问题,到底要建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国自古的文人情怀终究要回归到“家国情怀”。国学一定会把正确的三观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大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小到“父母呼,应勿缓”的行为礼仪。

汤儒老师说,受国学熏陶的孩子,首先是为人处世,行为礼仪方面就无可指摘,他们一定知道怎么得体地待人接物;国学育儿法培养的孩子,考上大学之后一定不会陷入荒芜,他们一定有着更远大的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的理想。

 

无论是汤儒老师亲自教导的女儿翘楚还是被其他父母托付给她的孩子,无一不是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好孩子。或许名校生的标签在他们身上是最不值一提的,真正令人欣喜的是他们都是在世间发光发热的星火,他们拥有广阔的天地。

 

二十年国学育儿方法,真正培育人才的好方法,被众多父母认可的方法,现在就与您分享。

只要坚持就能看到改变。

全网搜索汤儒国学获取更多资讯。

 


家长最怕孩子有什么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