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3.59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59、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在欧洲哲学史上,围绕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等问题存在着的两种根本对立观点。凡是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因果联系,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就是决定论。决定论一般是唯物主义者的主张。其主要代表有德谟克利特、斯宾诺莎、霍尔巴赫等。机械决定论承认自然界的因果性、必然性,却否认偶然性。例如霍尔巴赫说:“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在这个自然之中,没有偶然,没有属于意外的事物”[1]。机械决定论者在反对神学目的论的斗争中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他们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他们否认偶然性,势必陷入宿命论。
凡是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偶然的,没有因果联系,没有必然性和规律性,人们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就是非决定论。非决定论是一些唯心主义者为了反对决定论而抛出的,是科学的敌人,是宗教和僧侣主义的支柱。例如马赫说:“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2]“在理论上拥护极端的决定论的人,在实践上必定仍旧是一个非决定论者······”。[3]列宁尖锐地指出:“瞧,分配得多好:理论是教授们的事,实践是神学家们的事!”[4]一针见血地揭穿了马赫企图调和科学与宗教,为神学家服务的反动实质。现代资产阶级则大肆宣扬非决定论。有些资产阶级物理学家,借口电子运动的特殊性,宣扬电子具有“自由意志”,没有因果性可言。有些资产阶级哲学家,例如新托马斯主义者,叫嚷什么因果原则没有普遍性,必须用宗教的非决定论加以补充。他们的反动目的,就是要否认科学,否认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决定论的原则,坚决反对非决定论,但又不同于机械决定论。辩证唯物主义既承认因果性、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既承认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主观能动性。同时,科学地阐明了必然和偶然、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列宁说:“决定论思想确定人类行为的必然性,推翻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但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为的评价。恰巧相反,只有根据决定论的观点,才能做出严格正确的评价,而不致把一切都任意推到自由意志的身上。同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5]
注:
[1] 《自然的体系》。上卷51、66页。
[2]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59页。
[3]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93页。
[4] 《列宁选集》第二卷193页。
[5] 《列宁选集》第一卷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