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给每个困在当下的自由灵魂 | 读《一生自在》

2023-06-16 23:41 作者:三炮叁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三炮叁  

 

“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决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书中一句的话,让我备受安慰。

 

又是一年毕业季,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

 

20.4%的高失业率成为了摆在了国家这台机器面前的一道难题,应届生、失业者、待业者们将何处何从?

 

站在人生的转折路口,未来我们又该走向何方?这一切似乎没有确切的答案。

 

我们内心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大多部分人被当下所困,迷茫、焦虑与无助逐渐侵蚀着一个个自由的灵魂。

 

周末逛书店的时候,在文学专栏的最下边发现了这本书,随手翻开一读,便一下入了我的法眼,于是就把它带回来了家。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除了在中小学教材中学过,我就再也没有读过他的作品,直到遇见这本《一生自在》。

 

只记得在某次创作中引用过他的一个观点——勤奋即灵感除此之外对于这位大师的作品了解甚少。

 

季老在我国学术界的地位自不必多说,在98年的人生中不可谓著作等身,但写作仅是他的一个小爱好。

 

如果用两个字概括这本书的总体感受便是——畅快,用三个字则是——真性情,用四个字概括就是——通透舒散

 

何谓畅快?

 

读季老的文章几乎没有障碍,他就像一位上了年纪的长者坐在你的面前,或慷慨激昂地讲述他苦难多磨的一生,或语重心长地传授他的人生经验。

 

这种畅快之感只有在读余华小说的时候有过,但是季老的畅快却有所不同。

 

如果说余华的文字是质朴和感动,那么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则是语言的平淡和纯粹。

 

比如在《爱情》篇的末尾写道:

 

“我对现在西方和中国青年人的相爱和结婚方式,无权说三道四,只是觉得不大能接受。我自知已望九,早已属于博物馆中的人物,我力避发九斤老太之牢骚,但有时又如骨鲠在喉不得不一吐为快耳。”

 

又如在《开卷有益》中写道:

 

“如今有个别的‘大款’,也同刘邦和项羽一样,是不读书的。不读书照样能发大财。然而,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现象,相信不久就会改变。”

 

它不是那种陈词滥调式的说教,而是发自肺腑之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大的智慧。

 

我认为这和他的个人性情有很大关系,所以我才用“真性情”作为评价,文中很多地方都可见一斑。

 

比如他多次提到,对哲学表示“大不敬”。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思想境界固然超凡脱俗,但总觉得和自己这类凡人不搭界,所以他对于人生的思考也是朴素的。

 

最有意思的是季老写的日记,那才叫人间真实,下面让我们来看几条,品一品他的“真性情”。

 

“我冒雨到图书馆去看报,我的稿子还没登出,妈的。”(1932年9月11日)

 

“心里老想着昨天晚上叶公超(季老的老师)对我的态度——妈的,只要老子写出好文章来,怕什么鸟?”(1934年3月17日)

 

“我以为老叶(季老的老师)不上班,他却去了,我没去,不知放了些什么屁。”(1932年9月21日)

 

“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1934年3月13日)

 

即使到了季老那样年近期颐的高龄,他也搞不清何为人生,觉得芸芸众生中没有哪一个人能搞得清。

 

他认为我们每个人自打出生以来就是被动的,稀里糊涂的降生,稀里糊涂的长大,或者稀里糊涂的夭折,最后稀里糊涂的老之将至。

 

在人生之路上,掌握在我们手中的主动权少得可怜,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被催着往前赶,不容一丝喘息。

 

正如书中所述:

 

“没有哪一个人能先制定一个诞生计划,然后再下生,一步步让计划实现。”

 

曾经和一位朋友聊天,说他姐姐的女儿从小就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给她报了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学钢琴、学舞蹈、学书法、学英语、学游泳,反正变着花样学。

 

周末基本上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即使过年来他家拜年,还会带上几本课外读本和习题册。

 

他姐一边叮嘱女儿抓紧时间学习,一边拜托他给她儿女补习,甚至还给她女儿定下了按时喝水、休息、看课外书等一系列规矩。

 

不禁感叹,一代鸡娃兼小镇做题家的形象呼之欲出。

 

当然,如此鸡娃的背后,收获也是很大的。

 

他的这个外甥女的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参加各种兴趣大赛,拿奖拿到手软。

 

这种被安排和引导的人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否真的合适?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是否考虑过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大家细想一下,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教育呢?

 

在我们的社会,大家崇尚精英,仰慕强者。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成为人中龙凤是每个父母最质朴的情感寄托,这点无可厚非。

 

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总有人要落败,如果每个人都该往这个方向走,这个世界那该多无趣啊。

 

面对这个越来越卷的时代,未来我不知道是否有勇气迎接新生命的降临,也不知道如何去教育我的后代,这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随着阅读的推进,你会发现,这个有趣的老头儿和我们常人没啥区别。

 

在他那个时代遭遇的困惑,我们同样也会遇到。

 

字里行间可读出季老的“脾气”,不禁觉得他很幽默,还有点小可爱。

 

那个时候就有了和我们现在“毕业即失业”同样的担忧,学生们为了就业而抢饭碗,出国留学为了镀金,到时候一回国身价就会倍涨。

 

当下存在的很多问题,在季老生活的那个年代早已显现,文章中表现出了他的担忧与关切之情。

 

比如大家追逐并沉迷于金钱至上的物质生活,在利欲熏心和纸醉金迷的引导下,逐渐丢掉了我们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伦理道德和优良的美好品质。

 

这正切合了我对《沧浪之水》内核的理解:

 

在市场化改革浪潮的背景下,带来的意识形态的改变和人心的异化,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体,所坚守的信念原则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逐渐土崩瓦解,每个人所司其能,各谋其利。从一个物质匮乏但精神充裕的时代,进入到一个物质普遍不满足但精神空虚的时代。

 

(详细阅读请跳转:《<沧浪之水>深度解读合集》)


个人认为最有趣的部分当属第四章,本章主要写了季老年轻时出国留学的逸事趣闻。

 

在《过西伯利亚》篇中则写到,一行的众人为上厕所排长龙的场景:

 

“自己独肚子里的那些东西蠢蠢欲动,前面的队伍却不见缩短,这是什么滋味,一想就可以知道了。”

 

关于平时上厕所时的心理描写,竟是如此的生动鲜活,也只有季老的文字才能表达出这般韵味。

 

在哥廷根求学期间,他经常和三两好友约好去山林里漫步散心探险。

 

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不知道多少次,一个人到山林里来;也不知道有多少次,同中国留学生或德国朋友一起到山林里来。”

 

这和青年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呼朋唤友去爬岳麓山、游湘江的场景相似,让人心生羡慕。

 

我也一直在寻找、等待那个愿意和我一起爬山畅游、谈天说地的知心人,它可以是友人,也可以是恋人。

 

如果非要我挑选出一段最喜欢的话,我选择这段:

 

“但我们扪心自问,自己并不是这种人,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做一个平凡的人,而一个平凡的人,如果没有金光闪闪的博士头衔,则是抢夺饭碗的搏斗中必然是个失败者。”

 

现实中作为普通的个体,如果没有获得来自学历或技能的认可,真的就是失败者吗?真的就低人一等吗?真的就该被人歧视吗?

 

即使知道这是一个文凭社会,但我认为不应该这样。

 

希望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宽容,善意与理解更多一点,偏见与傲慢更少一点。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有林青霞的一段评语:

 

“给我最大启发的作家是季羡林,写文章不一定要很多的成语或者很艰难的字,只要把感情、自己的真性情写出来。”

 

季老感情的真实流露,在书中随处可见,建议各位去品一品这其中的“通透舒散”

 

一本好的书,读完一遍后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应该反复品读,即为精读。

 

对于我们来说,一生中可能会读到很多本书,但是能够找到值得一生细读的若干本书,那将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这本书我目前还没遇到,期待未来的某一天与它不期而遇。

 

书的背面有三行小字——写给每个困在当下的自由灵魂,愿你心装万物,自在独行

 

放眼望去,你会发现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便是最真实的写照。

 

最后,请允许我再引用一段书中的话作为结尾:

 

“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至此,愿我们每个人能够活得通透自在,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且慢从容。

 

2021年4月27日 一稿

2023年6月16日 二稿

 

(注:获取《一生自在》电子版在【微信公众号:三炮叁】后台回复【求书】)


 

 

 


写给每个困在当下的自由灵魂 | 读《一生自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