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逻辑的人——以中国核电站发展为例
光阴飞逝,不知不觉间2021年已经只剩最后一天,而我也将与本人头三十年挥手告别。遥想自己在2017年下定决心从一个军盲成为一个军迷,再从一个单纯的知识收集者到再处理者,再到发布者的过程,本人产生了相当多的感想,想和大家分享。

在这些感想中,最希望大家学习的,是思维的逻辑。
逻辑——指的是一个人从分析问题的动机,到分析出结果下决策的全过程。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逻辑,比如买一杯奶茶,出发点可能是为了解决早餐,然后购买的决策是“比较便宜实惠”“我信任这家店”,最终形成购买的决策。但是,一个人虽然办事会有内在的逻辑,但将其成体系的描述出来,并非是很容易的事情。
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决策循环体系吧。希望这个对大家形成自己的处理问题的逻辑有所帮助。
决策循环有好几个模型,比如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约翰博依德的空战OODA循环等等,但是概括来说,决策循环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是目标的选择。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有最终的目的。虽然有时候我们不一定一开始就找到了完全明智而正确的目标,但是我们做一件事至少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否则,毫无目标的做事,连从何下手都无法决定,自然无法推出任何可行决策。
第二,是决策信息的收集。当我们决定做好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就会去收集资料,制定日程计划,来为我们做出决策和执行决策做出准备。通常的,我们为了做出决策,往往需要同时获取正反两方面的内容,正面的内容自然是这么做会让我们获得如何好处,反面的自然是为什么我们无法去做这种决策的风险。只有认真评估收益和风险,决策才能执行。
第三,是做出决策并执行。认清了决策的收益和风险,并确认能够以此向我们目标前进后,我们就要按部就班的做好这件事情。
最后,是评估决策和执行的效果。做一件事情,是必须要时刻跟踪结果的,不能开始做了以后不考虑实现的效果。当我们发现决策和执行偏离我们目标时,我们就要想,为什么我们得到的结论和目的不同?如果是目的定的不正确,我们就要修正目的;如果是信息不充分,我们需要返回收集信息;如果是执行所必须的材料,资源和手段问题,我们就得考虑获取新的资源,或者根据既有资源调整我们的执行和目的选择。
只有正确的梳理出解决问题的逻辑,才能够让我们解决问题时看的更加系统,更加全面,从而更少的犯下错误。

做一个有逻辑的人,需要避免外界过分的信息干扰,也要避免自己内部的过于自负的闭目塞听。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这个案例我们以国产核能发电案例入手。我们知道,由于核电站发电不受气象和燃料因素影响,长期运营效率高,被认为是理想的环保能源,我们中国一直很重视核电的发展。可是,虽然我们在历史上实现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并在1974年服役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跻身世界一流核工业大国行列,但是我们却在民用核能方面举步维艰,这背后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基础核工业人才和资金短缺,在全力以赴投入军工核能开发后,开发商业化发电站所需要的技术和资金就不够充足了。为此,在我国决定以091核潜艇反应堆开发我国第一代商业反应堆秦山一期的CNP-300情况下,在1978年,我国又同法国签订引进M310反应堆及其全套技术,服务于香港回归后的配套发电工程,同时以技术引进促成我国的核电技术从第一代核电迈步到第二代核电站。1991年,秦山一期全国产CNP-300核电机组投产,1994年,我国花费17年引进的M310法制核电机组在大亚湾核电站投产,而在1994年,我国综合了秦山一期和M310技术经验的第二代反应堆CNP-600,也在秦山二期如火如荼的开展建设了,至此,我国核电迎来了从无到有的高起点。


不过,随着苏联解体,中西关系动荡,中国刚刚起步的核电计划发生了骤然的变化。在1997年,俄罗斯同意对我国出口著名的VVER反应堆,但VVER反应堆采用的设计与中国国产CNP-300,法国M310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虽然迄今为止采用VVER反应堆的田湾核电站都是我国年发电量最大,运转最稳定的核电站,但是VVER始终未能在中国开花结果,落地生根;紧接着,在21世纪之初,一场轰轰烈烈的第三代核电站技术席卷而来,我国面对着各国抛出的橄榄枝,对自己已有的CNP-300+M310的路线,产生了动摇。
两种企图打开我国核电市场的新技术分别是美国的AP1000和法国EPR反应堆。AP1000作为西屋公司的力作,针对多次出现的核反应堆熔毁事故,提出了“非能动安全性”的设计方针,即外部冷却丧失后,可以靠储备的冷却容器的水在自然对流下完成堆芯冷却一段时间,以争取到外部电网修复为止,这项技术源自于美苏两国核潜艇的安全措施,也成为了第三代核电站的主要安全措施;而EPR则以高效引人注目,它延续了法国阿珐琅的3回路设计,并将功率提升到1750MW,比起M310的910MW几乎翻倍,意味着发电机功率更高,同时意味着以前1台反应堆的空间可以发出过去2倍的功率,这对于寸土寸金的时代更为重要。


而在美国,法国积极推销第三代反应堆技术时,我国自己的核动力单位却在困苦中挣扎。由于三线建设期间,我国091核潜艇的研发单位核动力研究院搬迁到了四川夹江一座偏僻的山沟里,在改革开放后,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和沿海城市高速的发展让很多老核工业人走出了大山,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中;同时,我国为了引进M310技术成立的中广核集团,为秦山核电站成立的上海核动力研究院,也对这些大山中的科技精英抛出了橄榄枝,很多人进入到了新成立的大企业中发光发热,只有少数追求梦想的人仍坚守在大山之中,完成了中国下一代核潜艇093/094的自循环反应堆设计,并完成了核电站177堆芯的开发过程和对M310的技术吸收过程,推出了CNP-1000反应堆(上海核动力院总体设计,动力院设计一二回路)和未来的三代堆型ACP-1000。同时,来到中广核的技术人员也在以另一条路继续学习研究M310反应堆,并在2000年开花结果,推出了CPR-1000反应堆和未来的第三代堆型ACPR-1000。因此,在21世纪,除了早早被剔除的不走寻常路的VVER反应堆之外,我国实际上有四种技术有所关联,但有所不同的反应堆参加第三代核电站招标。
但是,我国决策人员却在如此多琳琅满目的技术前花了眼。在大多数人看来,四种技术“没啥本质的优劣”,发电功率EPR比较大,其他伯仲之间;在技术引进方面,CNP,CPR是国内在既有技术开发的产品,EPR拒绝转移技术,AP1000则开出了上百亿美元的高价,承诺会提供全套的技术转移,并容许国内开发更高功率的产品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后来,在“核电六君子”的进言之下,决策层最终认为:国内CNP,CPR是二代+反应堆,用于2010年前立项的工程(CNP-1000在福清一号等,CPR-1000在岭澳、红沿河核电站等),EPR只进口2台,用于台山核电站建设;AP1000则被选中作为未来的主力反应堆,在三门核电站建设试点工程,并陆续在国内内陆核电站中占据主力堆型。最后,以AP1000为技术主导,开发CAP-1400反应堆,作为下一代大功率反应堆。之所以CAP-1400是140万千瓦,是因为西屋电气拥有135万千瓦以下的知识产权,CAP1400为了自主产权就必须达到140万千瓦——就算原始设计理论中超过130万千瓦效率急剧下降也必须要突破。
第三代核电的桂冠最终落在了“外来和尚好念经”的美国西屋集团,中核集团和中广核只得悻悻而归。没有了国内主力市场,无论是中核集团的ACP1000还是中广核的ACPR-1000,就只有外国市场可供出口了。为了争夺有限的海外市场,ACP-1000和ACPR-1000不惜兄弟间大打价格战,甚至在同一国市场上竞相杀价,最终国家不想看到国有财富这样内耗下去,联手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成立了华龙集团,将二者技术融合构成了华龙一号,并拿下巴基斯坦市场。但一向精明的巴基斯坦要求,必须中国国内先建成示范项目,自己再建设。于是,福清5号被选定为华龙一号国际首堆,开工建设了。2014年同一年,防城港核电站也批准2台华龙一号,开始建设。不同在于,福清核电站的“华龙一号”更多采用中核集团ACP1000的技术,而防城港核电厂的华龙一号,更接近ACPR-1000的技术。
但世事难料,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事故在大海啸后爆发,沉重打击了国际对于核电的信任和热情,国内所有的内陆核电站也一夜间全部暂停立项。而中国翘首以盼的AP1000的技术提供商美国西屋电气(此时控股股东已经变成了日本东芝),也居然在日本核事故后一连串的订单缩减后,拉着自己的新东家东芝集团一起倒闭了(东芝因西屋拖累不得不在财务报表造假,被揭发后股价暴跌,最终2021年4月破产,西屋则在2017年被美国某集团低价回购)。同时,2016年选举上台的特朗普总统,竟以“美国核电出口中国威胁美国”为由,在2018年叫停了所有的AP1000技术转移和产品出售。这一来,AP1000及其发展型CAP1400(已经改名国核一号)前途顿时渺茫。同时,法国提供的EPR反应堆质量也相当糟糕,不仅安装时发生了大件不合格被迫退运,服役后居然多次发生不明事故,使得三门核电站多次爆出负面新闻。反而是一开始就被剔除的俄罗斯VVER反应堆又拿下了田湾7、8号机组订单,因祸得福。
在外援出人意料倒下后,国内决策者的眼光又回到了国内自己的供应商上。此时的中核集团憋着一口恶气,全力以赴投入福清5号机组施工中,而这却成了我国在西屋撤走后继续国内大半工程唯一的救命稻草。于是,国家立即将漳州核电站和太平岭核电站转为华龙一号,未来更多原定为AP-1000的工程也可能继续转型华龙一号,而华龙一号也凭借自己优秀的发挥,在2021年进入了商业运营,并荣获“国家重器”的称号。如今,华龙一号批量化工程已全面展开,预计到2030年,国产华龙一号机组总量将远远超过原先计划进口的AP1000总量,核电站国产代替取得了阶段性的全面胜利。
纵观我国民用核电的30年,一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在我国技术和国际水平有极大差距时,我国毅然决然选择引进法国M310反应堆,并完成了我国核电厂从30万千瓦到百万千瓦的飞跃;但另一方面,在我国已经有所技术储备的2006年,我国在国产、进口的选择中,没有继续让我们消化吸收国产秦山、大亚湾的技术生根发芽,而是仍选择了看似短平快的引进战略,并把引进AP1000作为未来核工业的主要任务,这就导致我国核电事业一度被推上了极度依赖外国技术转让的被动局面(如同我国的半导体和电脑产业过度依赖于美国体系)。但因祸得福的是,在311大地震意外摧垮了西屋电气,特朗普又进一步阻断了中美核工业技术交流后,我国核电人保留下的技术火种——华龙一号迎来了自己千载难逢的机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顿时将我国核工业依赖外国进口转为了依托国产技术的新局面。如今,我国再也不用担心外国对我国核电的“卡脖子”,正是因为我国当年保留了我国的火种的功劳。
由我国核电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看出来“发展逻辑”巨大的作用。我们开发核电的初衷就是要解决国内能源短缺问题,同时以民带军,协调发展我国核工业技术。但是在思维逻辑上,决策者可能是过于相信了1978年引进M310带来的巨大的技术飞跃的效果,以为2006年继续引进国际技术就能够再次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一步登天的效果。但是,在毫无技术基础和具有技术基础的情况下进行引进是完全不同的效果,前者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而后者仅能是锦上添花。过分依赖于国际进口的先进技术,只会让一个国家逐渐丧失自主思考的能力,如同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会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样。最终当你一切技术发展都被绑定在外国的战车上时,到那时候形成的“卡脖子”风险就难以管理了。这就是发展逻辑不严谨,忽略了国际“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对一国科学技术的重大威胁。
所以,希望以此为契机,希望大家逐渐养成属于自己的思维和决策逻辑,并保持高度的自信和定力,不要被外界各种风风雨雨干扰而迷失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有自我逻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