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北欧、加拿大也很冷,但都是顶级发达国家,为什么东北就不行?
北欧、加拿大也很冷,但都是顶级发达国家,为什么东北就不行?
2023-02-13 23:33:42 来源: 宁姐嘚啵嘚
广东 举报
1535
分享至
东北人口大幅流出和大幅减少是一个应该有、必然会有的趋势。
近日,东北部分城市“撤街设镇”上了热搜,在全国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东北竟出现了逆城市化。

直接原因当然是众所周知的人口流失,东北大部分城市常年人口减少,而且流失的主要是年轻劳动力,堪称雪上加霜。

比如伊春市,因林而生、因林而兴,如今是座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六普到七普,人口足足减少了27万。
人口太少,原先设立的街道就不划算了,科教文卫就没必要再大撒钱了,否则就是资源的错配,而且东北大部分城市靠的还是财政转移支付。
北欧、加拿大也很冷,但都是顶级发达国家,为什么东北就不行?东北真的没救了吗?

1、东北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土地
一句话就是:冬季太冷,夏季太热。
比如哈尔滨位于北纬46度,巴黎是北纬48度,伦敦是51度。哈尔滨比他们纬度低,但冬季平均温度却比他们低接近20度。

加拿大和北欧的寒冷众所周知,但其实人家95%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冬季温度和我国华北差不多的地区。
西欧大城市的纬度和我国的极北之地漠河差不多,但人家冬季温度接近我国长江流域。甚至连阿拉斯加的人口聚集区,冬季温度也比沈阳高。
全球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冬季温度低于长春的,只有俄国流放犯人的新西伯利亚和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
反观夏季,哈尔滨7月日均温度能达到28度,同纬度的巴黎是24度,赫尔辛基只有21度,阿拉斯加安克雷奇更是只有18度。
东北夏季气温高导致农作物产量高,所以东北是我国最重要的农场。
而接近东北冬季温度的地区,比如北欧的北极圈以内、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北部、西伯利亚北部,其夏季温度低到没法产出农产品,只有渔猎还行。
正因此,19世纪中期大量人口闯关东,不到一百年时间,东北人口从300万膨胀到4000万,后面几十年也一直保持全国十分之一的水平。
而冬季温度和我国东北接近的其他地区,人口普遍极度萎缩。比如北欧,人口大多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北部大部分都是无人区。
作为挪威极北的“重镇”,阿尔塔只有2万人口,其一月均温是零下8度,比我国东北高出不少。

2、东北真的没救了吗?
有人认为东北虽然冷,但自然资源丰富,完全可以靠大力开采资源发财。但其实不然。
前面提到的挪威全国人口是黑龙江的1/7,但人均油气产量是黑龙江的30多倍。俄罗斯人均油气产量是黑龙江的10倍,但俄罗斯人均GDP也才1.2万美元。
所以靠卖资源,东北经济根本无法发展起来,因为人均实在太少。
那东北辉煌过又怎么说?这不是证明东北经济完全可以发展起来吗?

的确,77年前,东北重工业生产能力在亚洲难寻敌手,当时机械工业产量一度占全国95%。
但那不是市场经济,是日本为了战争而发展的计划经济,属于人为输血,经济基础根本不牢固。
如果当年我国整体稳定,市场化程度高,东北根本不会有当年的辉煌。
日本现在的人口分布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日本人口密度是我国的3倍,最北面的北海道面积是辽宁的6成,但人口只有辽宁的1/8,而且冬季温度也比辽宁高。

哪怕日本政府在90年代花费巨量投资,试图振兴北海道也无济于事。
如果辽宁的人口密度降得和北海道一样,那辽宁人口需要从4200万缩减到800万。
全球没有一个地区,有如此巨量的人口堆积在冬季如此寒冷的地区,哪怕是人口密度非常高的日本,人们宁可挤在狭小的关东平原,也不愿去人口密度很低、空间广阔得多的北海道生活。
科学技术让生产力不断发展,农业所需人口占比不断下降,所以东北的粮仓优势救不了东北,人口流失会持续进行。
按发达国家经验,未来东北人口会一直降到现在的1/10左右,也就是从1亿降到1000万,靠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大家就可以活得很好。
总结:
东北问题的根源在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任何试图挽救东北经济的方案,如果不能解决气候问题,都是无效的,除非倒退到计划经济时代。
巨量的转移支付和资产投资,以及人为的产业政策,根本保不住本,只会造成资源的错配。比如东北一些地区在人口只有两百万的地级市,修建时速300km的高铁,无疑是一种竭泽而渔。
未来东北人口在减少的同时将继续向大城市靠拢,大多数地区都将成为机械化的大粮仓,成为野生动物的保留地,成为连绵的国家公园,这是一个必然的、无法人为逆转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