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传播研究院)专业2024年考研上岸指导
专业概况 本专业以培养国家亟需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在培养学生从事国际新闻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实践所需专业知识及理论素养的同时,引导其对国别区域传播框架下我国对外传播实践具有广泛的认知。本专业将设定六个方向:北美传播实践、拉美传播实践、欧洲传播实践、非洲传播实践、澳洲传播实践、东南亚传播实践。
培养目标 本专业紧扣国家对国别与区域传播领域对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战略需求,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着力培养打造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理论体系、具备全媒体素养、专业实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具有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掌握国际政治、国际经济、跨文化管理以及传播理论与实践技能,把握新兴信息传播技术研发应用趋势与前沿课题。
研究方向和内容 06.北美传播实践方向 北美传播实践方向聚焦于世界上传媒业和传播技术最发达的北美地区传播实务,以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一方面,追踪北美地区传媒业发展特色、最新动态和前沿做法,尤其关注智能传播、媒介融合、产业转型、媒介经营、传媒治理等领域的政策法规、技术研发运用等传播实操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立足中国视角,批判地比较北美地区与中国、其他国家的规律和特点,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科学技术、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可预测的发展方向。 07.拉美传播实践方向 拉美传播实践方向侧重对拉美传播的实践操作。本方向以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求在理解和掌握相关拉美传播和对拉美传播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对拉美的新闻传播实践、媒介融合实践、媒介产业化实践、新媒体实践、社区媒体实践,中国对拉美的新闻传播实践,中拉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媒体合作实践等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传播实践能力。 08.欧洲传播实践方向 欧洲传播实践方向侧重对欧洲传播与传媒的实务研究,以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一方面研究欧洲传播领域的独特现象及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关注欧洲传媒体制的特点与演变情况,同时也对具体媒体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具有较高研究能力和传播实践能力的对欧传播人才。 09.非洲传播实践方向 非洲传播实践方向以培养国家亟需复合型、应用型对非传播实践人才为目标,在培养学生从事对非国际新闻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实践所需专业知识及理论素养的同时,引导其对区域国别传播框架下的我国涉非传播实践及非洲媒体传播环境具有广泛的认知。本方向以国际传播、国际新闻、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及公共外交等理论与实践为基础,通过理论教学与传播业务实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获得百年未有大变局下从事对非对传播实践所需的国际视野、国际传播业务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全球胜任力。 10.澳洲传播实践方向 澳洲传播实践方向致力于在中澳关系大背景下,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新闻媒体体制、文化产业、社会舆论、传播政策、中澳地缘政治与区域国际传播、中澳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媒体合作等议题展开研究。本方向旨在通过跨国学习经验的积累,全面提升学生对澳洲传播历史和现状的把握,提高学生对澳传播实践能力,培养对澳传播的全媒体、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11.东南亚传播实践方向 东南亚传播实践方向聚焦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交互传播的历史与现状,深入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媒体交流、中国对东南亚传播实践创新。本方向旨在通过跨国学习经验的积累,全面提升学生对东南亚传播历史和现状的把握,提高学生对东南亚传播实践能力,培养对东南亚传播的全媒体、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 30 余位教授,20 余位副教授,所有师资都具有博士学位,其中近一半教师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研究经历,能够用英、法、日、德、西、俄等多语种讲授专业课程。本专业教师在传播学基础理论、国际传播、国别与区域传播研究、应用传播、信息素养、智能传播、数字伦理、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受众与视听率研究、话语研究、传播研究 方法、传播社会学与媒体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颇有造诣,承担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各类省部级纵向课题近百项。
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传播学理论、传播史、传播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传播伦理研究、话语研究、智能媒体传播、国际传播、性别传播、信息素养、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传播全球化研究、文化外交、国际传播效果研究、国际政治传播研究、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北美传播研究、拉美传播研究、欧洲传播研究、非洲传播研究、澳洲传播研究、跨文化传播、媒介与文化专题研究、应用传播专题研究、健康传播、危机传播、文化研究、智能传播效果测量、智媒大数据研究、智能媒介竞争策略及内容管理、智能媒介视频、新闻产品策划与推广等。 2.科研平台 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国家“111 计划”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挂牌基地、中国传媒大学综合学科交叉平台与主流媒体合作搭建的实习实践基地、传播研究院融媒体实验室等。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本专业的学生就读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高质量论文,经导师团队评定后推荐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发表;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国内外各项实践和学术活动,获得各种高水平奖项。 4.学术交流 本专业师资团队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学生在读期间有机会参加学校各类国际交换生项目、双学位项目等,获得短期出国学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机会,或获得国外高水平大学学位。
毕业生就业去向 除出国深造外,本专业毕业生去向主要为中央、地方各级各类媒体,国家部委、企事业单位,国际媒体、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家政府、企业等。
2024招生目录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招生人数: 预计招收10人(含推免5人)
【2024】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根据给定材料,结合专业知识对新闻与传播历史、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主题提炼、理性分析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二、考核要点 1.主题提炼能力:具有问题意识,立意诚正,观点明确; 2.理性分析能力:围绕主题展开论证,逻辑结构完整,论证合理; 3.文字表达能力:表述得体,写作规范。 三、考试要求 1.根据给定材料完成一篇论说文; 2.写作要件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 3.写作具体要求: (1)标题:不超过 30 字; (2)摘要:200 字左右; (3)关键词:3-5 个; (4)正文:2000-3000 字,至少应设置一级标题。 四、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长 1.闭卷,笔试。 2.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
【2024】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大纲 一、考试目的及要求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专业基础》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客观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素养,以有利于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新闻传播史 1. 中外新闻传播史:人物、事件、史料、史学写作 2. 媒介变迁的总体脉络、制约因素与基本规律 3. 口语的传播优势、局限及其在人类传播中的地位 4. 古文明中的文字媒体沿革及文字传播的基本特征 5.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过程及其媒介形态 6. 政党报纸出现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社会功能 7. 商业报纸出现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社会影响 8. 电讯革命的发生过程及其对世界新闻业的影响 9. 中外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媒介特征、传播模式及其社会影响 10. 互联网的发明背景、当代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第二部分 新闻传播理论 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 新闻与传播的概念与类型 3. 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 4. 新闻传播的传者、受众、媒介、效果及传播技术 5. 新闻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6. 新闻传播的伦理、政策与法规 7. 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8. 数字技术、新媒体与媒体融合 9. 新闻传播的研究方法 10.新闻传播理论的本土发展 第三部分 新闻业务 1. 新闻采访 2. 新闻写作 3. 新闻编辑 4. 新闻评论 5. 新闻策划 6. 报纸与杂志新闻 7.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 8. 全媒体新闻报道 9. 新闻编辑室工作 10. 新闻记者的身份与伦理 三、试题类型 主要题型包括简答题、论述题。 四、考试形式及时长 1.闭卷,笔试。 2.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 五、参考书目 不限参考书目
历年分数线 2023:54、81、363 2022:56、86、367
本文具有一定时效性
咨询课程可以点击主页看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