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民俗是传统的基本载体——在2017临沂市民俗研究会年会上的讲话

2021-07-08 06:58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民俗是传统的基本载体

——在2017临沂市民俗研究会年会上的讲话

王照伦 

      


从五四运动“砸烂孔家店”到文革末期的“批孔运动”,中国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呈现于世的。经过一波又一波、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破坏,至今,中国的传统已经被毁坏殆尽。只在中医、中文、中餐中残存了少量的传统碎片。而民俗鬼使神差,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

       首先,说说中医。毋庸讳言,今天的中医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1组数据可以成为佐证:中药饮片在全国医药工业全行业中的销售收入比重为6.41%,中国在世界中草药贸易当中的份额占6%。尽管所有的综合性医院里都设有中医科、在县级以上行政区划里都设有中医院,但是,综合性医院中医科里的中医师和中医院里中医师在门诊时也只是把把脉、看看舌苔而已,接下来就是一系列检查和化验单——B超、CT、血常规、尿常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而传统社会里的传统中医师不借用任何仪器就能做出诊断。假设我们都是传统社会里的传统中医师,在距我们500米的地方有1个人向我们走来,我们看不清这个人的面目、听不见他说话的声音,仅从其走路的样子就可以大体上判断他有没有健康问题。如果这个人步伐矫健,此人通常不会有大的健康问题,中医认为“人老先老腿,腿老先老脚”;如果这个人步履蹒跚,那么他一定有健康问题,不是中风后遗症就是由于气滞血瘀造成的其他疾病。当这个人走到距我们百米左右的地方,根据声音我们就可以断定其有没有健康问题。如果他声音洪亮,这个人基本上没有大的健康问题,因为中医认为洪亮的声音是中气十足的临床表现;如果这个人说话少气无力,那么他就一定有健康问题,因为中医认为这是气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当这个人走到眼前的时候,我们看其面色就可以判定他在哪个地方有健康问题。假设这个人是中老年人,如果他面色红润如婴儿一样,那他一定有热病,用现代医学说就是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具体说就是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尿酸,我把这类病称之为“套病”,就像西餐中的套餐一样,不是4项全占就是有其中的1项或者几项,因为这些病的共同病因是肥胖;如果这个人面色萎黄,那他一定有凉病,按照现代医学说,就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有问题或者有癌症,具体就是肺、肝、肠胃有问题或者患了肿瘤。这是中医。

       其次,说说中文。从两方面谈。一方面是简化字的问题。有学者归纳出了汉字简化的10大问题——失去了表音功能、无理简化莫名其妙、割裂了这汉字体系、体形笔画比较丑陋、合并偏旁字不达意、同音字合并字不达意、毫无道理地将汉字进行切割音形皆损、简化后出现表音错误、有些字笔画不多完全没有必要简化、使汉字的可识别性大大降低。然而,我认为这10大问题并没有没有切中肯綮。我的判断是汉字简化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切断了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使得20世纪50年代后接受教育的中国人绝大多数不能阅读传统典籍!别说像《文心雕龙》那样艰深的学术著作了,就是通俗读物之类的《四书》《五经》《二十五史》也难以阅读。导致作为传统文化基本载体的图书失去了其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从汉字教学角度讲。自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汉语教学基本上抛弃了汉字的文化性,使汉字承载的文化传统没有传授给学生。许许多多的汉字就是1个故事、1个典故、1段历史,甚至是1种民俗。譬如,“葬”字。“葬”字为什么是“艹”(草)字头?小篆形体写作,下面也是草,合起来是“茻(莽)”,中间还有一横。

 


 

要解释清楚“葬”字的构形理据,就必须联系古代的丧葬习俗。据《孟子•滕文公下》记载:“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易传•系辞下·第二章》说得更加具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树不封,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说白了就是:“古时候的丧葬,用柴草厚厚地堆在尸体上面,埋在荒野中,不设立坟墓,也不植树,居丧没有一定的期限。后世圣人,制定丧礼,换用棺椁以殡葬。”与之对应的是《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中的第28卦“大过卦”:

 


 

可见,远古时期葬制并不是把死者埋入地下,而是将死者遗体放到荒野,有的在死者遗体下铺垫草席,上面覆盖柴薪。所以《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葬,藏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抛尸荒野,覆盖柴草,这就是“葬”字从“艹”或“茻”的理据。显然“葬”字的构形反映的是远古葬俗,跟后来将死者遗体埋入地下,进而封建坟堆的葬俗不符,跟现代的火葬、水葬等形式更无关系。只有用泛文化的意识才能讲清楚“葬”字的形义,并且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丧葬制度的发展概况。这是中文。

       再次,说说中餐。在今天,可以说,原汁原味的中餐已经荡然无存。因为传统中餐必须使用传统灶具、传统炊具、传统食材、传统烹饪方法才能做出来。别说食材了,我们现不论是在家还是下馆子,使用的炊具、餐具、餐桌基本上没有了传统的影子。譬如,“东坡肉”。我们现在吃的东坡肉和苏东坡吃的东坡肉已经大相径庭。概略地说,东坡肉是在传统灶上使用传统铁锅,锅盖从材质必须是植物,锅里放上传统食材和传统的调料,锅底下是用1高粱秸秆燃烧这样的文火做成的,十分软烂——入口即化。

       复次,谈谈民俗。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民俗在当今中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不知道是中国民俗的幸运,还是中国民俗的不幸。在婚俗、丧俗、节日习俗等方面,民俗最大限度地承载了传统因子,功莫大焉。由于时间所限,加之中国新年即将来临,在这里只说说节日习俗在保存传统文化方面的贡献。始于唐初盛于宋的中秋节,节日中的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传统内容历经千余年不改,彰显民俗强大的生命力。在24节气里唯有清明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盖因晋文公的钦定,距今有近3000年的历史。祭祖、扫墓这些核心要件就是在横扫一切中国传统文化的文革时期也没有禁绝,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在老人的忌日和清明节悄悄地到祖先的墓前烧点纸以表达自己对先人的思念,由此可见民俗在容纳传统中的独一无二的作用。自古有之西汉时期固定下来的中国新年,化成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节前节后浩浩荡荡过年大军如海啸一般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这也让全世界叹为观止!就是在高喊“过1个革命化的春节”的文革年代,贴对联、放鞭炮、守岁、拜年1个也不能少。许多与中国年有关的文艺作品已经成为经典——如歌曲《离乡的人儿回家过年》《我们一起过年》《吉祥年》,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好。

我的话就到这里。

预祝大家春节愉快万事顺达!

谢谢大家!


民俗是传统的基本载体——在2017临沂市民俗研究会年会上的讲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