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阅读笔记 :周纪一(上)

2023-06-13 19:48 作者:叮当小跑  | 我要投稿

这一卷分两节,第一节主要是讲礼、名、分三个字,为治国大本。第二节讲才德之分,亲贤臣,远小人。

l 礼(纪纲):政体、制度、法律。

l 分:君臣的名分

l 名:公、卿、大夫的名位

无论你多么优秀,都不能对皇帝取而代之,还需为他奔走而服役听命因为有礼制纲纪。

(也正因此,皇帝自身行为也不能越过礼制。皇上是因礼制而得到好处,必然自己也不能带头违背它。)


这让我想起了《知否》中,为什么立长立幼会是个问题?

 

从周朝开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虽然这个制度看似很荒诞,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昏君。但实际上,却是古代维持一个大帝国时,最好的权力继承制度。因为礼和名,不容易出现皇位争端。


周国的土地,后期虽然已经只有曹国、滕国那么大,周国的人民,也不比邾国、莒国更多,但是几百年宗主天下,以晋、楚、齐、秦之强,也不敢侵犯它。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名分还在。他们是害怕犯了奸名犯分的大罪,而天下共诛之。


此卷讲了几件事:

1. 卫国仲叔于奚,对国家有战功,想要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装饰的繁缨。


2. 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用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隧葬”礼仪,可襄王不许。说:“这是国家的典章,正是区别周天子和诸侯不同的地方。没有国君之德,却敢僭行天子之礼,那就是有两个天子了,如果出现这种事,恐怕叔父您也是厌恶的吧!不然的话,您有的是土地,想怎么葬就怎么葬,何必请示我呢?”


3.  三家分晋,周天子若能像当初周襄王不许晋文公隧葬一样,不给他们名分,就是守住了底线。可他却加封了他们,先王之礼,到这儿就算走到尽头了!

评:以三晋之强,如果不顾天子之反对而违反道义,破坏国体,那他们也不必向周天子请封,直接自立为诸侯就是了。如果不请于天子而自立,那就是悖逆之臣。天下如果再出现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诸侯霸主,就要奉礼义而讨伐他们了。可如今他们请命于天子,天子居然答应了,那他们就合法地成为诸侯了,谁要是讨伐他,就师出无名了。所以三家分晋,位列诸侯,不是三家坏了礼制,而是天子自己坏了礼制。礼制坏掉了,名分就乱掉了。天下之人就会斗智斗勇,互争雄长。


4. 智宣子和赵简子分别选立继承人,智宣子不听劝告,让无德的智瑶为继承人,赵简子拿训诫的话考察儿子,从而选出无恤为继承人。

智瑶登位分别找韩庚子和魏桓(huán)子要地,不给,任章劝说:“他无缘无故就要别人的地,诸家大夫一定畏惧。我们给他,他一定更加骄横。他骄横而轻敌,诸家大夫就会因为畏惧共同的敌人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对轻敌之人,我看智伯的命也就不长了。《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公您不如给他,让他骄横,然后我们就可以选择联盟来对付他了。干吗要在今天独自一家来跟他翻脸呢?”

韩家给了,魏家也给了,智伯得意忘形,接下来又找赵襄子(即无恤),指名要蔡与皋狼两座城邑,赵襄子拒绝,联合韩魏两家尽灭智氏一族。

评:智伯之亡,是亡于才胜于德。德驾驭才,德运用才。才德兼备的叫圣人,才德皆无的叫愚人,德胜于才的叫君子,才胜于德的叫小人。取人之术,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宁肯得愚人,也不要用小人。

而且,人们对德呢,往往是敬而远之,对才呢,则爱而亲之;一个疏远,一个亲近,就往往为有才之小人所蔽,而忽视了他们的德行。自古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亡国败家的例子,太多了!

你知道德为先,才为后,那么在用人之际,你就能辨别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智宣子当初为什么看不出智伯是败家子呢?不是他不晓得这些道理,而是他自己就有问题。如果对自己的德没有要求,你就看不清别人。


5.  赵襄子想着这君位本来应该是伯鲁的,就还想还给伯鲁的后代。所以,他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却不肯立自己的儿子做继承人。他封伯鲁的儿子在代城,称为代成君。代成君死得早,赵襄子就立代成君的儿子赵浣为继承人。赵襄子死后,他的弟弟赵桓子夺位,逐走了赵浣,自立为君。但是,他只做了一年君主就死了。赵国人不服,说:“赵桓子为君,不是襄子主公的意思。”于是一起把赵桓子的儿子杀了,再把赵浣接回来为君,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赵籍,就是后来的赵烈侯。

评:这是坏了礼制,就会引发国家混乱的另一个例证。赵襄子还位的做法也说明他是一位有德行的君主。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阅读笔记 :周纪一(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