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论 0004

第二章 概 论
理论的作用是可以将有限的智力和精力投入到理论之外,无需再去无意义的,耗费在对已知的重复认知之中,如此才能更进一步,并且以点而扩面。至于有些无法进入到理论之外的,也不过是多知道了一些其他人都知道的知识而已,那就先将知识了解的更全面一些,更纯熟一点吧,争取能以“面”而真正的认知到“点”。
人类的行为是先天如此?还是后天养成?他们的背后语言又是什么?既然都认为性格是其主要原因,那性格的本身又是怎么一回事?上帝是本着什么样的意愿和方法来塑造人类的性格?
世人们的行为已经被研究了几千年,直到今天依然在研究着他们,因为这就是性格的最直接的表面反应,所以研究性格也貌似只能从此入手。不过我认为这都被先人们研究的差不多了,不太可能出现更多的新意,不然也不会对新生婴儿进行观察分类,再往后会对胎儿下手么?如果照此惯性意识进行下去,那一定会。这既是“穷则思变”的必然反应,却也是无法跳出自我思想的固有认知范围的真实体现,其背后则代表了理论性不足。注:这毕竟是人类最久远的两大行为观察史之一:人类的行为和天体的运行。
而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去建立一套正确的客观理论体系,以此将“行为,意识,环境”等等,一切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准确,进而能以理论性的去推演行为,不再是经验性的去预估行为。额外插一个话题:我没有学过心理学,谁能帮助解答一下,今天的心理学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还是经验基础之上呢?
就好像世间的一切都不可能出现单独孤立性的存在,人类同样也不存在完全不受任何内外之影响,以及不去影响任何其他存在的行为。对个人而言,可以解释为“牵一发则动全身”的具体性连锁反应。但是对所有的人而言,这必然要基于一个相同的,并且是不可变化的先天性反应机制。小到一个行为,大到性格差异,都是他们在面对每一个具体的不同条件时,所造成的不同应对产物以及意识积累。
可见,只有更准确的去定位这些背后的机制和内涵,以及相互的构成与流动关系,使其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才可以精确的解读出行为表象,并且能以此推进到所有的变化之上。其实先人们也有过不少的类似研究,但由于观察形式和主观意愿,而多少的都有些武断倾向。因此各自的结论内容之间也比较泾渭分明,甚至是狭隘而无法相互融合,貌似都有些道理,可又都有些问题,当然谁都说服不了对方。在这里既有早期积累不足的原因,也有过多的受到人类至上主义,及其研究者的自我价值观影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