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啥都能听懂,就是不说话?这几个训练关键点你一定要抓住!
一个2岁半的孩子,只会偶尔叫“妈妈~妈妈”,有需要时就“啊啊”地伸手示意,就是不说自己想干什么。
孩子妈妈十分苦恼:我已经很努力地在教孩子讲话了,而且他明明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听得懂,为什么就是不说话呢?
很明显孩子存在语言发育的问题,而且通过和妈妈的聊天我得知,孩子奶奶对他十分关心,经常“心有灵犀”地帮孩子解决一些事情。
比如孩子一个眼神奶奶就知道他要干什么,这表面上看是“爱孩子”,但实际却是“害了孩子”。
另外,孩子只能听从一步指令,比如能指出鼻子、眼睛,但不能有多步骤的动作,这说明在语言理解上存在不足。
在语言表达上欠缺更多,他只能说出“妈妈”,其他的需求都用“嗯嗯”的发音替代。
玩游戏的时候,孩子明显喜欢玩具车、会假装打电话,也会玩躲藏游戏,但游戏过程中几乎没有语言交流,只是会看表情、会用手势来表达需求。

尽管孩子能力不足,但我们依旧可以利用他已经具备的能力,在家庭生活中进行锻炼。再结合针对性的对口肌和认知训练,让孩子的能力逐渐提升。比如:
● 给孩子多种选择
当孩子用手示意想要某种东西时,家长可以拿出另一种东西让孩子进行选择。
比如孩子想要桌子上的小汽车,虽然你知道他想要什么,但仍可以拿出一个水杯,问孩子“你是想要水杯,还是汽车?”
当孩子用手指车的时候,你仍然可以说“你要车吗?车?”这时孩子可能会伸手来抓车,你就要接着说“原来宝宝想要汽车啊,给你车~”
通过重复和强调,引导孩子熟悉各个物品的名称,当输入次数达到一定数量后,孩子会更容易将实物和对应的语音联系到一起,日后也就更容易表达了。
● 适当设置障碍
当孩子想要拿什么东西的时候,哪怕孩子已经用手指出来他的需求,家长也可以假装自己不明白他想要什么,从而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这种方法对孩子的基础能力要求比较高,只有孩子真的是“懒得说”的时候才管用。
所以还是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跟孩子互动交流,给孩子输入足够的语言信息,他才能“有话可说”。
● 可以略过某些步骤
我们跟孩子玩他喜欢的游戏时,可以在某一个步骤前做停顿,让孩子说出相应的游戏内容。
比如玩跑步比赛的游戏,家长和孩子做好准备动作后,家长本应该说“预备~跑!”,但这时我们稍作停顿,只说“预备~”,然后给孩子一个眼神提示或语言提示,让孩子说“跑!”
当然,如果孩子缺少刚才我们提到的几项基础能力(语言表达、认知、指令服从),上述这些方法是很难奏效的。

家庭儿童语言培养常见误区:
误区一:孩子看动画片看手机,就能学会视频里说的话,那我让她多看看视频,语言发育肯定就更快了。
错。如果经常给3岁以内的孩子看视频,缺少真实的语言交流的话,孩子的语言发育反而会被耽误。
电视虽然可以提供很多学习内容,但是却不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也无法与孩子互动,孩子无需对其作出回应,无法让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意思。
更坏的是,多看电视手机的孩子常常伴随着情绪和行为问题,让孩子变得不好管教。
误区二:我孩子只是说话晚,智力应该没问题!
错。语言发展和智力发展息息相关,语言发展会影响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对孩子的未来教育影响深远。
试想,如果孩子都听不懂或不理解别人跟他说的话,他还如何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思考呢?
尤其是上学后的孩子,他更需要有基础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阅读、写作和讨论。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学习自信。
误区三:孩子只是说话晚,年龄长大就好了!
一般在2、3岁时评估为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接近一半在学龄前期可追赶上语言发育正常的儿童(排除一些客观因素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倒退”的情况)。
但这类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出现叙述和阅读困难的风险也会增高。
而另一半孩子则可能发展为语言障碍,这会严重影响孩子与同龄人的社交,在学习、阅读和书写方面出现困难。
如果等到学龄期再进行纠正的话,往往会事倍功半、效果甚微。

所以无论遇到任何关于孩子语言发育的问题,我们都要保持积极和科学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早发现早干预,为孩子的将来不留遗憾。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