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高效率研究”领域的全新之作

编辑推荐
★本书是“高效率研究”领域的全新之作。
★作者从心理学、行为学、脑科学等方面出发,提出了“高度专注模式”(心流模式),并给读者提供了大量可运用的方法,利用书中的方法,可以帮你摆脱分心,帮你赶走疲惫,在短时间内激发高效率。
★为什么我们要创造心流模式(高度专注模式)?因为一旦进入心流模式,就可以激活你的大脑潜能,帮助你创造*体验!
★普通模式工作1小时,不如心流状态下工作15分钟;并且在心流状态下模式下,你永远都不会感到疲惫。
★进入心流状态后,你的大脑潜能会立刻被激活。你会发现, 一个小时飞逝而过,却感觉只过了15分钟;更加神奇的是,每个小时你竟然可以完成相当于几个小时的任务。
★李开复诚意推荐!“克里斯·贝利的这部著作,是注意力管理的绝佳指南。他描述的这些方法,将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专注于目标、提升创造力。他的著作不只是阐述理论,还是一个装满详细而实用的操作方法的神奇工具箱。我迫不及待地要试试这些方法。”——李开复,“谷歌中国”创始人、“创新工场”CEO
内容简介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在工作和学习时,进入忘我的境界,感觉不到时间流逝;由于全情投入,你完全感觉不到疲惫;你能很轻松地完成高难度工作,并感觉到愉悦和满足……当你曾进入这样的状态,说明你体会过“心流模式”。
进入心流状态后,你的大脑潜能会立刻被激活。你会发现, 一个小时飞逝而过,却感觉只过了15分钟;更加神奇的是,每个小时你竟然可以完成相当于几个小时的任务。
高效能研究专家克里斯·贝利,通过心理学技巧,帮你摆脱“一心多用”的陷阱,进入高度专注状态:减少工作时间,创造高效率和*体验。
作者简介
【加】克里斯·贝利
毕业于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工商专业,拒绝了两份高薪工作,专注高效能方法的探索,博客累计写作20万字,每天有超过200万人关注和阅读。
《纽约时报》《快速公司》《财富》《纽约杂志》争相报道他的研究成果,著名的TED演讲也邀请他演讲,并称赞他“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效能的人士。”
曾出版的作品,已经成为多个国家的国际畅销书,被翻译成了七种语言。
目 录
序 言
注意力无处不在 / 01
前 言
如何专注地阅读本书 / 07
上 篇
专注模式
第1章
关闭自动模式
自动模式 / 005
自动模式下的一天 / 007
任务的四种类型 / 009
第2章
注意力的限度
注意力的限度 / 017
认识你的注意力空间 / 021
你的注意力空间有什么 / 025
任务的匹配 / 027
注意力过载 / 035
代价的叠加 / 040
注意力的质量 / 046
第3章
高度专注模式的力量
高度专注模式简介 / 051
习惯性任务的专注模式 / 054
高度专注模式的四个步骤 / 056
如何设定更强大的目标 / 067
启动高度专注模式 / 071
培养你的专注力 / 075
第4章
控制分心物
40秒 / 079
我们为什么喜欢分心 / 082
分心物的四种类型 / 085
免干扰模式 / 089
少干扰工作模式 / 095
简化你的环境 / 109
音 乐 / 116
清理你的大脑环境 / 118
有目的地工作 / 121
第5章
养成高度专注的习惯
我们为何会走神 / 125
加大工作难度的强大作用 / 127
扩展你的注意力空间 / 131
在家里保持高度专注 / 138
战胜专注抗拒心理的四种方法 / 141
高度专注的力量 / 143
走神的力量 / 145
下 篇
发散模式
第6章
大脑隐秘的创造性模式
发散模式简介 / 151
我们为什么讨厌发散模式 / 153
我们意识的游荡之处 / 157
发散模式的三种类型 / 161
专注模式如何有助于发散模式 / 171
反思无聊 / 174
第7章
给你的注意力“充电”
你什么时候应该“充电” / 183
多休息、提神醒脑 / 185
时 机 / 188
睡 眠 / 191
休息不是偷懒 / 194
第8章
连接信息点
提升创造力 / 199
灵感“扳机” / 201
连接更多的信息点 / 205
第9章
搜集信息点
聚 合 / 213
信息点的价值 / 216
搜集更有价值的信息点 / 219
魔法般的力量 / 229
养成发散习惯 / 231
第10章
协同作用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结合 / 237
为你的快乐投资 / 238
根据能量水平变通工作 / 243
有策略地喝酒、喝咖啡 / 245
开放式办公室 / 249
创建专注“仪式” / 251
觉 察 / 252
管理好注意力的力量 / 254
致 谢 / 256
注 释 / 259
作者简介 / 280
内容摘录
序 言
注意力无处不在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正坐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顿市的一家小餐馆里,餐具发出叮当的声响,客人们压低声音交谈着。
我一向喜欢观察他人,可以观察到很多东西——他们的衣着打扮、走路姿态、交谈方式,以及独处或与人相处时的一举一动。在热闹的咖啡馆或者这样的小餐馆里,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看着人们像加速器里的粒子一样相互“碰撞”,观察某个人从与朋友交谈转换到搭讪服务员时整个人有何变化,观察服务员如何应对每桌客人,如何为一大家子或年轻情侣提供不同的服务。
在关注他人的过程中,我观察到这些人都在关注什么。每时每刻,即使是陷入沉思,我们都在关注某个东西。我们来看看这家餐馆的情况吧。
我首先将注意力转向我左边的一张餐桌,那儿坐着两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大部分时间里,她们都专注于自己的手机,没有关注对方。发完短信后,她们将自己的手机反扣在餐桌上。这个动作似乎是不必要的,因为30秒后,她们又将手机拿了起来。我不清楚她们都说了什么,但我知道,即使她们有交谈,也是流于表面。她们虽然人坐在一起,但注意力却在别的地方。
再看看对面的那对夫妇。他们喝着热咖啡、吃着乳酪烤饼,相谈甚欢。刚坐下来的时候,他们的交谈还是轻声细语,但很快就变得热烈起来。这对夫妇和那两个女孩完全不一样,他们坐下来以后,关注的一直都是对方。
餐馆里播放的是艾德·希兰(Ed Sheeran)的一首动听的歌曲。之后我的注意力移向另外两个男人,他们坐在离那对夫妇有几张桌子远的地方。其中一个人和着歌曲的节拍轻轻地抖腿,他的朋友在点餐。“抖腿男”的注意力,想必是放在三件事情上:那首歌曲、朋友点的餐、他决定自己要吃什么。他点了一份“三个鸡蛋快捷套餐”(Three Egg Express),服务员问他想要哪种做法的鸡蛋时,他才回过神儿来,仿佛在回想平常吃的都是哪种鸡蛋。后,他点了炒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