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丫鬟》说说电视剧的剧情与套路
昨天清理硬盘时,随便翻了下之前的老照片,包括在已经被拆迁的老家中拍的。因为交接的时候我不在家,我的的东西都遗失了,这些照片也是为数不多的纪念了。
其中有这样一张,背景的电视正放着一部电视剧:

这张照片之前我也看过好几次,但这回我突然想看一下这部至少十二年前的电视剧是讲什么的。于是我一集集看下去(穿插着快进),看到了很晚。
关于剧情,我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总之讲的就是几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感情。或者说,剧情其实就是一个套路套着另一个套路,有我想象不到的没有发生不了的。刚开始我还有点入戏,但看着看着都给我看笑了。我已经好多年没正经看电视剧了(之前有部很火的电视剧,当时有些人说不是说那部电视剧多好,而且其他的太差了,但我大概看了会实在看不下去,现在名都忘了),十多年的电视剧就已经这么离谱了么,赶上马戏团了,编剧像耍猴一样折腾各个演员。不过变化还是有的,马戏团会给观众带来笑声,而电视剧更敬业了,耍完演员还要耍观众,这也属于时代的进步吧。
当然这些套路也没白用,至少也骗了我几滴眼泪。虽然这些套路不知道被用过多少次了,但艺术源自生活,每一个套路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真情实感的人,也因此这些套路屡试不爽吧。
我记得很久之前看到过类似这样的故事:
男生和女生互相喜欢。当时流行送自己喜欢的人千纸鹤,并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里边,当然也有不少人只是喜欢这个形式,而不是真有什么心里话想和对方说。某天男生收到了女生一百只千纸鹤,他度日如年地挨到放学回家,然后取出一只只千纸鹤,小心翼翼地把纸展开,看里边有没有写着什么。一只、两只……五十只、六十只……他从充满希望慢慢到失望再到麻木,直到最后一只千纸鹤。他知道继续展开的结果,于是把这唯一幸存的千纸鹤夹在了一本书中,作为纪念。之后的几天,他们两人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男生似乎感觉女生比之前更疏远自己了,可能是错觉吧,或者是自己之前自作多情了。毕业后,两个人去往不同的城市,也不再联系。几年之后,男生按照家里人的期盼娶妻生子了,尽管并不喜欢和自己度日的人,但这就是生活吧,儿子慢慢长大也给自己死水一般的生活填了一丝生机。虽然他也会偶尔回忆曾经喜欢的人,把她的照片留在某个秘密的角落。有一天,他看到儿子在书房折一张纸片,就凑过去说:儿子,我们上学时还流行过折千纸鹤,我来教你。于是接过那种纸片,回忆着怎么开始。但他翻过纸片,看到了上边写着“我喜欢你”,愣了一下,开玩笑地摸摸儿子的头:你才多大就有人喜欢你了,你可不能辜负了她。儿子不解其意地说:我是在这本书里找到的。
初看这样的故事,我还感觉挺遗憾的,两个人就像两条快要合并的铁轨,却在擦肩而过之后渐行渐远,直到在视野中完全消失。后来我在越来越多的小说故事中看到类似的情节,而且刚一开始我就有所警觉,甚至能猜个大概。但我依然编了这样一个故事(我让他的儿子来展开千纸鹤,而原来的故事中,男生直到最后也没机会知道女生的心意),说明这个套路对我来说还是有特殊意义的,不只因为是我印象中第一个相关的套路,也因为我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之后了解到的各种套路,我就实在没兴趣详细展开了。比如一方隐瞒自己被查出绝症的事,故意做一些过分的事情然后提出分手并且销声匿迹,美其名曰为爱做出的牺牲。这样的套路已经泛滥成灾了,也说明其显著的效果。但我对这个套路深恶痛绝,甚至怀疑使用这种套路来创作的人到底经没经历过爱情。你的爱情是纯洁的无暇的至高无上的是可以为其牺牲很多东西的,而对方的爱情就是纸糊的装饰品必要的时候就必须为了生活中的其他部分而被抛弃连选择的余地甚至知情的权利都没有对吗?你讲的不是爱情,是自我感动和自以为是。被这样的套路感动(而不是生气)的不要不要的人,多半也没经历过正经的爱情。而且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一旦发生,基本上就是伤害自己的同时(甚至更深地)伤害对方(无论对方最后是否了解到了真相),甚至直接毁了两个人的一生,基本没有任何美好的地方可言。
一个人在学会爱自己之前是不大可能做到爱别人的。不爱自己,就不知道一个人最在乎的是什么,就不知道自己什么情况下会最痛苦。他会理所当然地把别人不怎么看重的东西当成对方最在意的,从而为了留住那个东西而做出种种牺牲。他获得了自我感动自我牺牲的成就感,而对方只收获了一颗破碎的往往再也无法愈合的心。
以爱之名做出的蠢事是最让我反感的,甚至超出了无情的恶。有些人会向陌生人或者半生不熟的人行罪恶之事,他们固然可恶,但他们至少知道自己不会优先对最亲近的人下手。而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对陌生人或者半生不熟的人很友好,却非常善于伤害他们最亲近的人,而这些人对他们毫无防备。这就是以爱之名造成的伤害,让人痛彻心扉。更悲哀的是这种伤害还会传染,让人认为这是爱的体现,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于是像病毒一样蔓延了起来。
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中没有爱情,导致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爱别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漏洞,需要填补。我们的教育中还没有教如何爱自己,导致更多的人不知道如何爱自己,这已经不能说是一个漏洞了,简直可以说教育缺失了最重要的那一个部分,不能教人如何爱自己的那能被称作“教育”吗?那种所谓的教育除了能把人培养成工具人外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对了,工具人确实不需要爱,他们不需要知道如何爱别人,更不需要知道如何爱自己,就只管多干活少惹事就可以了,想其他有的没的降低工作效率那可不行。
而在这种前提下,电视剧之类的剧情也很难往其他方向发展,它们也只是牺牲品,没有必要被集中火力。

还是看完了《大丫鬟》剩下的部分。关于剧情,我也不想写什么了。
刚才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我之前没有细想过的问题:为什么影视剧里的爱情越来越轰轰烈烈,而现实中的爱情却越来越不堪一击呢?
如果人们真的对爱情那么向往,那么去亲身体验肯定要比通过影视剧来隔靴搔痒要痛快很多。那么只有两种可能:
1、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只是叶公好龙,嘴上说想要身体却避之不及。
2、人们确实对爱情有所向往,但程度非常有限,远没有对金钱、名声等外在之物的向往多,不愿意付出自然也很难得到。
无论是哪种可能,都说明在现实生活中,爱情的地位远远没有在影视剧里的地位高。在影视剧里一个人为了爱情而去死或者承受身体上的痛苦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现实生活中,随随便便的一些琐事就可以让爱情饱受考验。
那么人们从这类影视剧中获得了什么精神需求呢?
拿我看的这十多个小时来说,虽然里边有些情节确实打动过我,但和那些套路拼接成的闹剧相比就不值得一提了。就像一盘放了大量辣椒和盐的菜,也许因为没拌匀,偶尔也能吃到能更好地体现食材本身芬芳的漏网之鱼,但舌头早就被刺激得不灵了,也没办法仔细品尝那一两口。那么这样的菜适合给谁吃呢?可能是那些平时因为各种原因只能吃清淡食物从而报复性品尝的人,以及那些早已习惯了重口味食物味觉麻木的人。
也就是那些平时的生活过于乏味只能从影视剧之类地方寻找刺激的人,以及平时就过着这样刺激生活的人。但如果平时的生活就这么刺激,恐怕透过屏幕去感受这些也不够尽兴。
我的生活已经属于非常平淡的了,但我没感觉平淡到需要看这种影视剧来满足什么需求,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喜欢平淡而不是被迫平淡。很多其他人可能不大一样,他们可能希望自己过得更轰轰烈烈一些,但因为种种原因,生活不能给他们提供这些东西。于是影视剧里的东西越夸张越刺激越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出现就越好,至于是否合理是否能体现出真情实感反倒不怎么重要了,就像大家是去鬼屋体验恐惧感的,就不会对鬼脸面具做得是否精致很在意。
我想为了迎合大众的影视剧已经很难体现出真情实感了,毕竟这种东西的成本太高了,如果不搞些刺激的很难满足麻木的观众。要想找真情实感,得去找成本低的作品,比如文字写的。文字写的东西也不能一视同仁,积年累月写的长篇小说虽然会倾注作者更多的心思,但长篇小说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而能分配到真情实感的心思就很难有多少了。相比之下越短的作品就越容易由作者一时的情感推动而成。而最能体现真情实感的作品很可能是日记,因为不是专门给别人看的就不需要太考虑形式上的东西,有很多话说可能文思泉涌一写数页,反之可能只留下一两句却浓度高得化不开。而且名家的公开作品看上去不错,但就像当众演讲,是没有多少人任性到无话不谈的。人性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真情实感也并不是什么宝贵的财富,所以最能体现出真情实感的可能是那些并不出名也不靠写的东西谋利但文笔也足够表达他所思所想的人。所以我要不要找些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