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高级的境界: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人间就是一个道场,每个人都是道场中的修炼者。
普通人,到底要修炼什么呢?从表面上看,我们要赚更多的钱,拥有更多的名利。可实际上,我们要修行的,是自己的内心。
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人的通透能力,还是一个人的境界。境界越高的人,他所过的生活,就越是潇洒自由。境界太低的人,反而活在痛苦和忧愁当中。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写道:“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人生也是一场苦旅。在苦旅中不断行走的我们,所修行的最高级的人生境界,或许就是这四点。

一、大智不群:合不合群,要听从本心。
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到底是合群比较好呢,还是不合群比较好呢?
合群,就是盲目参与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圈子当中,不见得是好事。而不合群,做个特立独行的人,潇洒过日子,也不见得是坏事。
说到底,合群也好,不合群也罢,都要看自己的“心”,究竟有什么追求?听从本心做人,永远都比随波逐流做人要强。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听从你的内心,你就会成为别人意见中的盲目者,要么被人牵着鼻子走,要么成为了别人的垫脚石。
很多人会疑惑,我不合群,就会被人当成异类,这难道也是好事吗?其实,异类,不过是别人眼中的看法罢了。如果我们真的过得好,又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呢?
倘若我们没有合群的意愿,那我们就做一匹孤狼,自由地驰骋于丛林当中,不受他人的束缚。

二、大善无帮:切勿干预他人的人生。
谈到“帮忙”,我们总是认为,唯有助别人一臂之力,才算是一种善良。这种观点,真的就绝对正确吗?
有些时候,帮别人是一种善良。而在某些时候,不帮别人,也是一种善良。或许,让别人自由发挥,自己决定所走的道路,才能做到“你好我也好”。
比如,身为父母,难道孩子要求什么,我们就必须要满足他们的要求吗?肯定不是的。与其事事都满足孩子,不如让他们去经历一番,自己靠自己。
就好比不懂得飞翔的雏鹰,如果雄鹰围绕在它的身边,那它注定不会飞翔。唯有推雏鹰一把,让它尝试飞翔,才更有可能鹰击长空。
对于他人,也是如此。别人有自己的人生要过,我们就没必要干预别人的因果,干扰别人的人生了。互相尊重,对你我都有好处。
你在这方面大放异彩,我在那方面有所成就,各过各的生活,各自精彩。

三、何惧孤步:在独处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庸俗也是世人的无奈。如果有一天,你能摆脱无奈,拥抱独处的人生,就说明你彻底活透了。
年轻的时候,我们需要为了事业而打拼。在这个打拼的过程当中,没有人可以帮助我们,我们只能自己帮助自己。天不渡人,唯有自渡。
中年的时候,生活的压力和烦恼一大堆,我们不可能事事都找别人倾述。这个时候,就只能自己舔回自己的伤口,自己内化自己的情绪。
哪怕到了晚年,不见得孩子会孝顺我们,亲人会花时间在我们的身上。如此,在独处当中享受悠然自得的乐趣,于自我的天地当中,活出真实的模样。
独处,在肤浅的人眼中,便是洪水猛兽。而在通透的人看来,就是一种历经半生的大境界。在独处中,接受真实的自己,接受当下的生活,从不自卑,从不消极。

四、何惧毁谤:他说任他说,我做任我做。
俗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在人前,别人会特别尊重你。在人后,别人就会诋毁你,到处造谣你,甚至毁你的名声。这世间事,不过是我们笑笑别人,别人也笑笑我们罢了。
对于他人的态度,不少人都特别重视。只要别人否定了自己,自己就会特别自卑。这种“暗自神伤”的内耗行为,真的有必要呢?只能说,毫无必要。
别人说什么,嘴巴长在别人的脸上,我们无法控制,那当他们跟空气说话就好。我们要怎么做,要如何活着,这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跟别人无关。
正如杨绛先生所言,世界是我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
别人的态度,仅仅代表了别人的看法。而我们的态度,才代表了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与其把心思放在不了解我们的人身上,不如自己好好规划,如何过好这一生。
人活一世,不跟人争论,不理人是非,不为小事计较,不与人吵闹。如此,就好。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