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二章_电影语言的基础_幻觉 6.第二层次的幻觉_模拟人的主观思维运动

2023-03-18 23:14 作者:ZHOUZHOU的练功小分队  | 我要投稿

前面谈到的是对人的视听感知活动的最基本的模拟。要使这种模拟能精炼地表现一个事件,或者讲一个故事,那就得从视听思维的角度(舍弃其它感官的感知)去模拟人的思维的主观运动,当然,这种模拟是以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为基础的。这实际上是一个逆向过程,亦即把从客观世界摄取的素材变成内在的思维活动,如讲一个故事,把客观世界的外部事件从视听感知的角度加以塑造,直到调整到符合主观的思维活动。

一切电影、电视作品应是把人的思维过程(包括记忆与幻想)外观化的结果,而不应是,也不可能是对外部世界的纯客观的纪录。

不可否认,机位摆在哪里,取什么角度,这已经是创作者的选择,已经不客观了,所以与其让这种选择带随意性,不如承认它,而更有意识地去进行选择。




根据电影运动幻觉的特点,它无前例可援,所以不应是去直接抄袭(复制)其他艺术形式的模式或成规,也不应是去抄袭以前的影片所使用的成规,不是去把现实中的某些现象简单地纪录下来放映给观众看(注:实验电影创作者迈克尔.斯诺曾尝试把摄影机摆在一个可以做多种自由度的自动转台上拍摄了一部影片《中部地区》。他证明了画框的运动怎样影响我们对空间的感知,但却也不客观。因为,至少他选择了加拿大的荒漠和决定在什么时间开动机器),而是学会根据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去模拟人的思维的主观运动,利用人的视点来创造一种新的心理效应使观者在情感上或理性上对人的生活的这些细节做出反应,引起共鸣。





例如:法国导演杰克.费代尔于1935年在《米摩莎公寓》的一场戏中使用了三个视点来表现母亲:母亲发现儿子偷了她的钱,异常愤怒(仰角)地冲进儿子的房间,狠狠地给了他一巴掌(水平视角)。后来她发现自己判断失误,于是坐在床上痛哭起来(俯角)(但他这种使用方法绝不应看作是什么成规)。





又如《公民凯恩》(1941)是从五个人的视点来表现凯恩是个什么样的人,当然,每个人的视点不同,荧幕上的凯恩在不同人的叙述中,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各不相同。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把主观思维活动外观化的范例之一。但也有人写文章指出这五个人各自的主观视点并不统一,并且具体地列举了一系列不吻合主观视点的镜头。其实,这位批评者把主观视点做了过于狭窄的理解,他把主观视点理解为主观镜头。因此认为所谓的主观视点必须是出现在那个人物的视野之内的。亲身经历的时间。他忽略了人物思想中的主观视点。这五个人是把他所了解的有关凯恩的行为(包括亲眼目睹和听说的)集中起来做出自己对凯恩的判断,荧幕上出现的是他的思想的外观化,更重要的是,这些视点就是他的态度,这在影片中是统一的。如果把《公民凯恩》的主观视点仅仅理解为主观镜头,那么该片也不会具有现在这样高的价值了。

在叙事性作品中,直接的主观表现涉及讲故事的人,这是第一人称的叙事形式。它基本上可以分为:1.作者的第一人称;2.不出现的人物的第一人称;3.出现在叙事时空的人物的第一人称。

作者的第一人称一定出现在非叙事时空,这只有用声音来表现,字幕也是声音的替代形式,它是由观众念出来的。人物的第一人称可以是始终处于画面外的超叙事时空,也可以是出现在画面中的人物的超叙事时空。

在时空结构中视听因素的主观运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及其交叉。第一种形式是去表现第一人称的人物看见和听见了什么。




再举《公民凯恩》为例,五个叙事者都在讲他们自己耳闻目睹的凯恩,同时他们自己也出现在画面中。除了每个大段落的头和尾使用了叙事者在现在时态的叙事时空中的口述以外,段落的主要部分都是超叙事时空中的进行时态。例如,李兰讲述的苏珊的首演和苏珊自己讲的那次首演,在视听的角度上都不一样。李兰的讲述主要是从台下看到的和听到那个蹩脚又可怜的演唱者苏珊,而苏珊的讲述主要是从台上对着台下,从视觉和声音上表现出她的怯场和孤立无援的心情。另一种形式是表现第一人称的人物在想什么(视听合一的)。例如费穆的《小城之春》中的女主人公的画外音(超叙事时空)所讲的和画面出现的情景是一致的。这显然是她现在(声音)对过去(画面)的回忆。


这两种形式还可以通过视听因素的变换来交叉使用。比如说,画面上出现的景象是人物在叙事时空(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所看到的,而画外音却是他那与画面的情景有关的超叙事时空的内心声音,即思想感情的直接表现。




国产影片《今夜有暴风雨》斐小云在岗位上冻死的那一段落就使用了十分复杂的不同时空关系,其中包括两个时空在视觉上共存的现象;即闪回镜头结束后,那热水浴的蒸汽继续出现在冰天雪地中站岗的斐小云的前景。它既是斐小云当时的一种生理感觉,又强调了斐坚守岗位的高贵品质。




当然,人物也出现在画面中的第一人称很难保持一贯。美国影片《湖上艳尸》在这反面做了一次尝试,第一人称的“我”只出现在镜子里,或看得见他自己的手或脚。其效果是镜头的运用十分拘谨,人为的痕迹很重,有碍情节的展开。这部影片被普遍认为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第二章_电影语言的基础_幻觉 6.第二层次的幻觉_模拟人的主观思维运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