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洋务运动的源和启程意义

2019-09-19 21:17 作者:dzcbb  | 我要投稿

 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确实是清军在对抗太平天国起义中失利而引发了当权者对于这个国家体制考量,从而去推行的一场变革。其中湘淮两军是洋务运动前试点的先锋项目,我们不得由此推断洋务运动的的最早是在李鸿章和曾国藩中孕育出的。

  本源则应是被誉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他前有鸦片战争耻辱的警示,后又经历过“新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他算得上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既要面对洋人发达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还要面对国内清廷腐败的统治以及动荡的社会环境。此时此刻,没办法也不得不被迫于思考我们究竟为何这样萎靡?就此,开起来长达几十年的思想变革,其后的人都在为思想变革丰富内涵。而林是当之无愧的本源了!

“思之本源”系中国革新之脉搏!

  西式思想的渗入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经开始。彼时,我们尚怀“天朝上国”的意识形态缺了战略性和远见,以致于血淋淋的教训摆到面前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的从天朝上国的梦里醒来。从这个角度上说,鸦片战争通过改变社会制度进一步推动了部分人思想的开化。自然林则徐则成为其中的中流砥柱,以其敏感的认知开启了个人的“洋务运动”。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曾提及到《南京条约》被清廷是万年和约。而十二年之后所谓的万年和约被打破。(1856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年份)可五年前在广西金田爆发了近代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这次运动迅速在受到蝗灾侵袭的两广展开,以其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扩展的江浙一带,并且在短短的两年间就使得太平天国达到了其全盛时期。一方面是天时地利,同时也有广州十三行的功劳,孕育了一批新兴的买办阶级,这一批新兴的买办阶级同时也大多都肩负着乡绅的责任,所以作为乡绅的他们在这个农耕的传统社会中的聚落里起到了主导的地位。洪秀全利用乡绅势力再加上新的本土化宗教信仰的方法很快的笼络了大量的群众。对于乡绅而言维护本族利益最为重要,所以不惜冒着死亡的威胁也要反抗清廷的统治。而后来的洋务派也有一部分人出自于新兴的买办阶级。所谓“君以此兴,必以此亡。”说的也就是这般情况。太平天国起义对于后续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做下了一定的铺垫,但显而易见的是义和团运动把洪秀全表面上的的“反孔反孟”全部推翻了,无穷大的暴露了“天朝上国”思想深扎于农民心里的这一问题。

  其实太平天国是一个让洋务运动兴起重要的内因。而外围的国际环境又一直在逼迫清廷改变现有的“万年和约”的局面,在这一种内外遭受威胁的情况下,似乎改革是惟一的路。不过此时没法腾出空间进行对技术层面上的改革,所以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立即着手的一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并非自上而下。1864年太平天国宣告失败,而与洋务运动并行的时间大约一共有四年。湘淮两军的出现对于改变国内局势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一点上为接下来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起到决定的作用。自太平天国完全镇压之后,清廷终于可以投身于技术改革了。但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安定的因素也在逐渐显现。

十八世纪末,流亡在外的广南国王阮福映,得到法国传教士的协助,一七八九年,跟法国签订同盟条约,允许法军长驻交趾中国地区(越南南部),并把土伦(岘港)割让给法国。法国承诺派遣一支军队,帮助阮福映复位。一七九四年,法国远征军攻陷首都顺化,西山党政权消灭。这时正逢法国大革命,无法消化它的胜利果实,而把军队撤回。阮福映继续北伐,灭掉安南王国,统一全境。十九世纪初叶,阮福映请求中国加封,中国改封他为越南国王,他就是越南历史上著名的嘉隆王。一八二O年,阮福映逝世,他临死时,嘱咐他的儿子阮福晈说:"不可忘记法国的大恩,对法国要敬爱不衰,但千万不要把土地割给法国。"可是他的后裔对法国却采取敌视态度,法国传教士受到动辄被杀的迫害,法国的愤怒自在意料之中。延迟到一八五六年,法国才采取行动,海军少将鲁约里到顺化呈递国书,要求越南履行一七八九年跟嘉隆王阮福映签订的条约。越南政府理也不理,原封退回。鲁约里就在土伦(砚港)登陆,摧毁越南炮台。越南政府等法国舰队撤退后,把在越南传教的法国传教士,屠杀净光,作为报复。一八五九年,英法联军在中国大沽口挫败,但对越南并不放松。法国舰队再度光临越南,攻陷交趾的首府西贡。越南只好屈膝,一八六二年,跟法国签订《西贡条约》,把交趾割给法国。但这些还不够满足法国,法国想进一步在越南扩大自己的利益。于是越南向它的宗主国中国求援。由此,爆发了近代著名的“中法之战”。

中法之战之中有一场“镇南关战役”可谓一战奠定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清廷在改革尚未完全完成之时还是没有选择乘胜追击而是选择屈尊求和。当时的战况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改革的成效。中法战争是1883年开始的。在1864-1883这十多年的缓和期里,洋务运动在逐步的加深,其实这个时期的读书人和地主阶级接受的这些新兴事物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其实最为重要的是对于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及他们之前的清末新政都起了铺垫作用。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说洋务运动不只是一场技术层面的革新同时也还包含着部分人思想的改变,可以算是那个时间算得是政治和科技的小黄金年代。这场运动一定程度上找回来了中国人久违的“天朝上国”的自信还有那份往昔的大国雄心。

面对洋务运动这场改革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没有“天朝上国”的这种想法。因此,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从上而下基本可以算是没有任何阻碍的,除了在改革之前爆发的倒幕运动,这一点与中国倒是十分近似,都是封建的地主阶级想继续维持封建制度而做出的一些保卫自己利益的举动。

其中有个著名的“水户学派”大肆地鼓吹所谓的尊王攘夷和民族主义。他们支持的是反抗德川庆喜的幕府统治,各自以清君侧为名对彼此开展讨伐,最终还是以倒幕派的胜利告终。进而反观清廷的统治下没有爆发这么大程度的一个反抗,而相应的来说广大的人民并未受到战争带来的巨大冲击,所以他们仍旧保留着固有的思想。当然,这也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有关,但不可忽视的是这次战争确实为日本接下来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明治维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是无可置疑的。

  后来的时候,两国的时间线终于汇集到甲午中日战争一处,而此时洋务运动宣告了破产,但明治维新宣告了胜利。洋务运动的破产是一个大国最后的挣扎与不肯放弃的精神的体现,也确实在这一过程中让人看到大国崛起的一个可能性,对于当时全国大众来说应该是蛮有希望和信心的。固有的“天朝上国”精神确实不是那么招人喜欢,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这个国家最深处的灵魂方面的物质。而后对于后来的小站练兵和清末新政来说,洋务运动使得改革和革命都变得更深了,让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个国家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真的不可能扬眉吐气。这是洋务运动最后的贡献,激发了全民族各阶层救亡图存的道路,可谓不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而继绝学。当时的人的心境大致如此。


洋务运动的源和启程意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