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分析:被忽略的辩论备赛基础
作者:泰格
绝大多数辩手,特别是主要在院校内活动的辩手,在备赛过程中,没有受众分析意识。
这并不是什么“新理论”,这本该是一种沟通常识。恋爱关系中当你准备去见对方家长时,求学生涯中当你准备去找大牛导师“套瓷”时,你多半会提前打听一下对方的年轻、职业、喜好等,提前了解见面的地点、周围环境,并围绕见面形式(吃饭、喝茶、散步、座谈等)做一些准备,想一些可以引起对方兴趣的话题,回避可能会导致对方厌恶的信息。
可到了辩论赛,尤其是院校内比赛,辩手们不会这样做。原因可能基于两点:
一是历史传统贻害。华语辩论起步的形式,是电视辩论。电视录制,评委是精致的,辩手是精致的,所有内容都是精致的,因为这些都是事前反复打磨、事后深度编辑的。同时,当时的出品方又尽力掩盖后台的充分准备,不会像现在录综艺这样设个第二现场第二视角主持人,或者拍一下后台化妆间选手场下内心独白什么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视辩论的目的,突出“汉语很牛、中国文化很牛、中国学生很牛”的观念输出。于是,大家看到的是辩手们的口若悬河、反应机敏,觉得辩手本应该是“张口就来、一呼百应”的,觉得评委和点评嘉宾个个都是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信手拈来鞭辟入里,他们不知道的是,导演喊“咔!这段儿重新录一遍。”
二是理论建构空白。华语辩论没有任何具备广泛共识的理论体系,只有零散的习惯、说法、经验。在这些零散的信息中,讲短打经验的特别多,讲基础理论的特别少。
基于个人带队经验和职业经验,建议大家引起对受众分析的重视,并提供如下框架性内容:
什么是受众分析。受众分析是,围绕给定辩题,采取多种方法了解目标受众(裁判)对此问题的基础态度和认知习惯。以见家长为例,给定辩题是,“我是你孩子合适的恋爱对象”。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一是家长的恋爱观,二是家长喜欢和不喜欢的认知方式。恋爱观与年龄、职业、个人情感经历等有密切关系。比如,一般而言,个人经历过离异的家长,在审视孩子的恋爱对象时,对你直观印象上的忠诚度、可靠性等问题的关切明显较大,你表现出一副夜场老司机的面目可能就是危险的。再比如,60后一代体制内职业的父母,他们喜欢成熟、稳重、思想主流的青年形象,如果你在沟通时,语速慢下来、增强条理性、适当多谈谈对社会的认识,应该有助于增加沟通顺畅度。
何时做受众分析。拿到辩题和持方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受众分析,应当早于设计立论。任何辩题都应当先做受众分析。
怎样做受众分析。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是社会一般认知调查,第二步受众个性画像。院校内辩论赛裁判安排以“普通人”为主,极少有机会请到辩题相关领域权威专家或意见领袖,一般可以推定,裁判对辩题的认知来源于社会舆论,符合社会一般认知。一般认知调查主要有两种方法,舆论综述和小规模访谈调研。舆论综述,就是通过检索影响力较大的媒体,找出围绕本辩题流传最广的几篇文章和几种说法,归纳整理舆论一般意见,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处理与受众没有直接切身关系的社会性辩题。小规模访谈调研特别适用于与受众直接切身相关的辩题,比如校园话题。在无法直接对目标受众,比如裁判本人进行访谈的情况下,对与裁判同质的人群进行调研访谈(可参考传播学研究中的“焦点小组”法)。比如在涉及校园管理的辩题上,访谈身边同学、宿管、辅导员,了解他们的意见,进而推定目标受众所身处的这个舆论环境的一般意见。建议在处理社会热点问题辩题时,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能更精确地推定目标受众的背景认知情况。受众个性画像,重在结合受众的年龄、职业、个人经历、利益关联等客观情况,分析其对社会一般认知可能存在的偏角,以及其认知习惯。比如,打安乐死合法化的辩题,在校大学生自身普遍未经大病痛,父母一般尚未进入高龄;如果裁判本人是四十岁左右的老师,他们可能自身健康有状况,可能正在经历父母高龄多病痛或者已经经历过父母病逝,两者在面对生老病死问题上的认知必然存在较大偏角。同时,在围绕生老病死问题的认知习惯上,中年人可能更容易被调动起对年华易逝、健康堪忧、父母垂老、子欲养而亲不在等情景的情感共鸣而非逻辑分析。而大学生则更多只能从逻辑角度去理解这些问题,情感上几乎无法共鸣。与此类辩题相似的还有诸如生育抚养、子女教育、家庭关系等,我个人曾与老师裁判一同执评类似辩题,老师评价道,“这些学生一看就知道没经历过事,讲的话都是轻飘飘的,有些事情哪是你用大道理解决的呀”。
如何用受众分析服务立论和实战。讲不透的论点就不要讲,这是我自己比赛和指导立论时的原则。讲不透,不仅指直观上辩手因能力不足、资料不够等原因说不清,也指客观上因舆论环境、受众特点等因素,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有效发言时间内,无法让对方接受。辩手们要始终树立“时间有限”的观念,比赛时间非常宝贵,拿上去讲的每一个点,不仅要确保没有漏洞,还必须确保能起效。决定讲的论点一定要设计好怎么讲。“怎么讲?用嘴讲啊”,我经常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在我看来,这就是辩论没入门。怎么样,是一个传播策略问题,逻辑推导or举例说明or情感共鸣,“论证三角”理论大家不要束之高阁,每个论点都要选好推送方式。比赛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受众反应。裁判是活的,他有表情,他的表情就是你的红绿灯。明明现场反应不好,还要继续讲,这不仅是浪费时间,更是自寻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