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蒲摇曳诗意浓。皖西北虽然不是水乡,但沟河水渠也串村走庄,处处有水。这水中当然也
香蒲摇曳诗意浓。皖西北虽然不是水乡,但沟河水渠也串村走庄,处处有水。这水中当然也生长着好多水生植物。在这些水生植物中,我认为香蒲是姿态最美的。青翠翠的叶片抱茎而生,修长柔韧,宛若一柄柄绿剑。人们伸长了手臂,才可以和它比高。入夏时节,香蒲抽葶开花,圆柱状花序,极像蜡烛,它因此得了个形象的别名:水烛。香蒲,绿意盎然,圆穂清雅,池塘、河滩、沟渠、湖泊、沼泽,若有丛丛香蒲摇曳,波光粼粼水边,定然生出几多诗情,几许画意。 我们村庄的东面有一条小河直通到南面的泉河,这条小河里长满了许多水生植物。万物复苏的春天,丽日和煦,春风荡漾,河边的香蒲吐出淡黄色的嫩芽尖,远远望去,无垠的蒲田像一块缀满了无数星黄之光的巨大宝石,璀璨耀眼。谷雨以后,蒲芽由淡黄渐转浅绿,每一棵香蒲中抽出来的新叶尖镶上一道乳白色的玉边儿,随风摇曳。此时,遥看蒲滩,酷似一张嫩绿色绣满无数乳白曲线的地毯,美不胜收。更为可贵的是它所散发出的独特的蒲香,清香馥郁,沁人肺腑。记得小时候,常在这样的季节到蒲田里,拾田螺,张鳅鱼;有时,还采一些蒲心菜回家--它选的是肥嫩的蒲芯根儿,颜色乳白微黄,水灵灵,香滴滴,炒出来的味极具水鲜,香嫩爽口。 夏日的香蒲最为壮观,这时的香蒲生长进入旺盛期,蒲田已成一片蒲林,瀚如绿海。尽管赤日炎炎,热不可耐,蒲田里却上有蒲林遮阳,下有没膝清水,十分阴凉,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大空调房。伴随着水仙花等水生野藻的清香,香蒲渗溢出浓郁的芬芳更加香气袭人。这季节,在蒲田里薅草,确是一种避暑的享受。傍晚,还可采一些水仙花回家炒菜--食茎。 村人们对香蒲都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在乡间,人们称呼香蒲为蒲菜。可用来蔬食的嫩芽,其实是香蒲的假茎,俗称:深蒲、蒲笋、蒲白、蒲芽、蒲根。清香爽口,脆嫩若笋,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蒲菜入宴席,古老而久远。两千多年前《周礼》中,就记载了“蒲菹”。宋代诗人黄裳,曾写过“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的词句。明代诗人顾过,也写有“一箸脆思蒲菜嫩,满盘鲜忆鲤鱼香”的诗句。蒲菜不仅是嘉蔬,且又是良药。其味甘性凉,清热利水,消渴消炎,久食可轻身延寿,固齿明目,补气和血。唐代诗人王建,在《与僧饮姜茶》中说:“香蒲除青叶,芹斋带紫芽。愿师长伴食,消气有姜茶”。可见,古人早已深谙蒲菜的健身功能。烹制蒲菜,既能扒、烧、烩、炖,又可熬、氽、煮、炒;即可单独做成奶汤蒲菜,清汤蒲菜,又可合烹成鸡粥蒲菜,升泽蒲菜。 香蒲的叶很特别,它长的十分修长,长的甚至可以长二、三米,古代人曾用它编织成蒲包装茶饼。金代诗人党怀英,在写茶饼包装转运的诗句中就提到了蒲包:“红莎绿蒻春风饼,趁梅岭,来云岭,紫桂岩空琼窦冷”。句中“红莎”,指用红莎纸装茶;句中“绿蒻”,指用蒲包打捆。一红一绿,给人以视觉美的感受,一趁一来,路途遥远坎坷,句中富含深意。直到现在,依然有人用柔韧的香蒲叶来编制蒲包,用来包装各种货物。 香蒲之美,不仅我们喜欢,古代诗人雅士喜欢的也不少,因此青翠碧绿、晓叶凝珠的香蒲,自古便是诗人眼中的一道风景。流连水波渺弥的湖河水泊岸边,诗人们看到了水禽隐苇,夹岸桃花蘸水开;看到了菱叶戏鱼,小舟撑出柳荫来;看到了莲花如睡,小荷才露尖尖角;看到了鸳鸯浴水,点尾蜻蜓避燕忙,也注定看到了散舒水袖的香蒲。请看:“青罗裙带展新蒲”,是白居易眼中的香蒲;请看:“夹道蒲荷长欲齐”,是韩元吉眼中的香蒲;请看:“短短蒲茸齐似剪”,是梅尧臣眼中的香蒲;请看:“蒲芽出水参差碧”,是谢逸眼中的香蒲。古时候,大约从晋代开始,便用生牛皮或熟牛皮制成皮鞭,是为刑法,是为家法,常常打得人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东汉华阴人刘宽,涵养深厚,为人有德量。汉恒帝时,征召刘宽为官,授官尚书令,升南阳太守,典历三郡。刘宽理政,温仁多恕,属下官吏有了过失,只取香蒲叶制作的蒲鞭示罚,告诫而已,终不加皮肉之苦。后来,人们便以“蒲鞭示辱”来比喻以德从政。青青香蒲叶,成就了刘宽仁德好名声。“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笑谈用蒲鞭”,李白和苏轼都曾顺手将蒲鞭之典写进自己的诗中。由此可知,刘宽仁慈待人的做法,得到了当时百姓的拥戴和后人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