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FF14考据|5.0 第一世界:柏拉图的逆反者

2023-06-30 10:27 作者:超高速枣糕王  | 我要投稿

5.0无疑是FF14的一个顶峰。音乐、演出效果、剧情立意与节奏以及游戏性的完善度都使得6.0显得有些后劲不足。而提到剧情,5.0提供了一个具有纵深度的世界观,以至于给几乎每一个认真过完剧情的人留下的都只有久久不能散去的震撼与无穷的回味。这不仅是戏剧性的转折与绝佳的节奏把控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比起6.0的故事那过于直白的立意表达,5.0却讲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隐喻的故事。

到底是一个静滞的光性世界更真实,还是一个蒙上一层动变阴影的现实世界更真实?

「一」反直觉的开场

相信所有人对这冥场面都印象深刻……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5.0官方CG时的第一印象是,海德林跳反了;又有多少人在跑完5.0乃至6.0时又被自己狠狠打脸。这种强烈的反差感的确是FF14这两年的剧情最成功的原因之一,而这反差感又很大程度要归功于5.0剧情反直觉的开场。在剧情中,玩家站在光之战士(主角)的视角便被交代了,玩家所在的原初世界即将发生第八灵灾,而灵灾的成因是从原初世界被分裂出去的镜像世界中发生了以太的失衡——其中某种元素的以太过于强烈便会发生“泛滥”,如果这时原初世界发生一场令相同以太过于活跃的事件或灾难,镜像世界中泛滥的以太便会倾泻至原初世界造成最终的大崩溃。

第七灵灾

有趣的是,5.0的故事主场——镜像的第一世界——泛滥的以太是光。

而我们都知道,主角之所以叫光之战士,是因为他是持有海德林光之加护的人,而海德林是谁?至少在6.0前,我们一直被告知海德林乃是星球的意志,守护星球的存在,ta是代表光的一方。而这也符合大部分人的直觉,在许多的幻想作品里面,光都被视作是正义的一方。现在第一世界光之泛滥了,而5.0CG又仿佛是在暗示光的一方跳反了,这种反直觉的开场立马就带给人极大的震撼,以及急切想要了解接下来事态的渴望。

「二」绝对静滞之光

通过剧情我们进一步了解到,第一世界自从光之泛滥以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黑夜,而世间也出现了一类异形怪物——食罪灵,这些怪物毫无理智且对外界没有情感反馈。后来通过调查,食罪灵都是包括人和动物在内的生物异变而来——正常情况下生物体内也存在着以太的平衡,而由于光之泛滥的原因,一旦接触到过于强烈的光之以太,生物体内的这种平衡便会被打破,使得生物体内的其他以太都被光之以太“遮蔽”,从而产生异变。一开始的病灶是生物对外界失去感知,同时也对外界的刺激变得毫无反应,如同一具清醒的活死人一般,最终在某一刻无法再保持原来的形体,要么化为虚无,要么异变为怪物。

食罪灵

也就是说,不仅传统设定中的黑暗力量能够使人妖魔化,光也同样能使人妖魔化。

但光之泛滥的这个特性却是通过一种与暗完全相反的方式运作的——光之泛滥能屏蔽掉一切生机,使生物的一切功能,甚至流动的以太本身完全停滞——光是绝对静滞之力。

这个设定反直觉,但似乎又不那么反直觉。如果我们将黑暗一方理解为欲望的膨胀带来的堕落,而欲望展现的是人性中最不稳定的一面,那么作为其反面的光明则会以稳定性来压制它,是的,一般人都会想到光代表理性。

周显宗《折纸战士》

我们知道,古希腊之所以被认作哲学的诞生地,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概念世界。古希腊先贤们一直试图为世界寻找到一个本原,而本原之生成与依托万物,它自己本身要是非生成的与根基性的。一开始,先贤们找到的是一些“根素”,它们要么是水,要么是火;一会儿是风,一会儿又是土。但毕竟这些东西也是从现成所见所得中抓来的,它们自己都还面临着被问及“如何生成”的困境,又如何能够真正担当基础呢。

是的,就是贤者那个叫rhizomata的技能……

后来的贤人又从语言的结构中发现了端倪,语言具有一种很神奇的功能,它能够将一切东西组合在一起,这种组合甚至是无视经验条件的。从而,世间一切都通过语言产生了某种联结。在对语言的这一功能的或有意或无意的接触中,希腊人逐渐获得了对概念的认知。概念是某种能够无视所指物的一切差别,仅仅就它们本质性的共同特征而将其囊括的东西。例如“桌子”的概念便无所谓所指的是四角桌还是三角桌、餐桌还是书桌、木桌还是石桌,它从所有的这些桌子中抽出了一种所有桌子都共同具有的要素从而能够代表所有的桌子。而更有趣的是,概念的存在是不以现实存在物的生灭变化为转移的,无论桌子是被造出来还是被毁了,无论世界上只有一张桌子还是有无数桌子,这个概念却是始终如一的,它就在那里,等待着人们从口里用它来指着面前的东西说“这是一张桌子”。

所以当苏格拉底第一次抛出他的灵魂发问“什么叫——X”的时候,希腊人的世界观再一次向更深的层次推进了一步。希腊人现在要开始直面概念本身,而不再是世间的纷杂了。显然,在他们眼里,概念如今比现实物更加触及世界的秘密。

柏拉图的洞穴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他老师的基础上,提出世间的一切都是源自概念性的存在,他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理念”(Idea)。这个词源自古希腊语的“看”,而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柏拉图将其理解为是“被观照之物”,自然,观照不是由肉身的眼睛所进行的,而是精神性的、心灵的、理性之眼所进行的。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光之隐喻的世界,因为视觉之为可能离不开光。理性的视觉同样离不开理性的光照。那一个个理念同样是一个个“光性”存在,端看柏拉图最著名的两个比喻——太阳之喻与洞穴之喻,正如万物的生命根源都来自于太阳的光照,世间的一切都因理念之光而获得其存在性;而如果人们鼓起勇气打破盲目的枷锁,走出洞穴之外,他们虽然会因一时无法适应刺眼的光芒,但最终他们会看清世界的真相。对于柏拉图而言,真正真实的世界是理念的世界,是这个光性的世界,因为现实世界虽然不至于仅仅是虚无(它们毕竟是因为分有理念而存在,具有部分理念的真实),但其变动不息以及混乱不堪令人无法从中找到一个稳定的落脚点。柏拉图通过另一个很形象的例子说明了为什么理念世界才是最真实的世界,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法——问答法——从来不向人灌输知识,苏格拉底仅仅通过询问,引导被问人一步一步得出结论,这种方式恰恰只是引出被问人原本就具有的知识,而这些知识自人分有理念之时便一直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只不过盲目的世俗世界遮蔽了这些知识,苏格拉底不过是替人拂去心灵之眼的遮蔽物而已。

在旧萨雷安有两处地方,国服分别叫做所见大讲堂与所思大书院,对应国际服地名Phenomenon和Noumenon。这个本地化做得极妙,现象与本体的区分正是从古希腊开始的,而双目所见皆是现象世界,只有理性才能够思维本体,因此大讲堂——以声音-感性代表着现象;大书院——以思想-理性代表着本体。甚至这两个哲学概念就把它翻译成“所见”与“所思”都是极妙的。

理念——如果它在存在角度生发万物、在认知角度标记万物——它本身便要是无可变动的。柏拉图通过划一条线,将线段分成两段说明了这一点。如果线的两端分别代表0与1,前者是绝对的虚无而后者是绝对的真实,那么中间的点便是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既真又假,既有也无。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一个语言的游戏来进一步认识这一点:现实世界是一个既“是”(1)又“不是”(0)的世界,因为一切都在变动中,当我们说一个东西是什么的时候,它很快便又不是什么了,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性——是现实世界的标记,一个东西现在是,它的过去不再是,而未来则未曾是。因此,理念世界作为真正真实的世界,它本身不能有任何变化,理念高悬于概念之天,将它的光芒流照至现实世界,万物都因分有与摹仿理念而存在,是理念的影子,是一个造物主以理念为原型打造出来的作品。因此,光性世界是一个不存在变化的世界,是一个静滞的世界。

然而讽刺的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成于静滞又败于静滞。如果概念只限于名词,那理念论可能还不成问题。但一旦加入其他的东西——譬如伦理性的概念,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想要为正义、善等一类伦理价值也找到一个不变的绝对标准,但他很快发现他没有办法给这类理念建立一个稳固的根基。如果说正义之为正义乃是因为摹仿了正义的理念,要证明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引入一个第三者,说明正义之事与正义的理念之所以相似乃是因为二者都与这个第三者相似,但同样的困境会再次出现,为了证明第三者与二者相似,必须引入一个与其相似的第四者、第五者……而一旦涉及到比较性的概念,如“大”“小”“多”“少”,则问题会变得更要命,如果说一个东西“大”是因为它分有“大”这个理念,根据现实存在物由于仅仅只是分得理念的一部分真实性这个前提,那么这个“大”的东西绝对不可能与”大“的理念一般大,如此一来这个被称作是”大“的东西相对于”大“的理念而言却又是小的,即然这个东西能被称作是”小“的,那又必然分有了”小“的理念,那么”大“与”小“这对矛盾的理念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柏拉图同样很难解释清楚。由于光性世界的静滞性,他既没有办法增加和减少理念的数量和类别,也没有办法在不同理念之间建立联系——每一个理念都是自身完满的东西,静滞意味着它们相互之间不可能产生任何关联,每一个理念都是孤立的存在。如果用政治课本的官腔来说的话,柏拉图的局限性使得他不可能意识到概念仅仅是头脑中思维性的东西,他以物质性的品质去描述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的尝试注定是要失败的

「三」柏拉图的逆反者

因此,光之以太是一种静滞之力的设定是一步妙棋。而我们现在再回去看食罪灵的命名,便会发现食罪灵全都代表着某一概念的具象化,虽然这些概念全都是负面的、伦理上恶的,而柏拉图拒不承认这些伦理上的恶同样有理念的原型——理念既然是完善的,那就不可能具有这些恶的品质,这就进一步削弱了理念论的可靠性,因为这意味着现实世界中存在某些在理念世界中没有对应物的东西,而按理说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以理念世界为根源。

来源:FF14 Wiki

更有趣的是,灵光卫——相当于食罪灵中的统帅者——其中就凑齐了古希腊四大爱之德的三个。伦理之德的具象化同样不是什么美好之物,而被冠以“无瑕”的那一个又经营着一个充斥着末日下的罪恶、贪欲与傲慢的恶之邦,而最初的食罪灵更是被冠以乐园伊甸之名。这是反乌托邦的,但在某种意义上更是反柏拉图的——5.0的主题叫“漆黑的逆反者”,斩断光芒,重还世界以黑夜因此是极强的反柏拉图隐喻,叫它“柏拉图的逆反者”一点也不为过。到底是一个精致的光性世界更真实,还是一个蒙上一层阴影的现实世界更真实?

来源:FF14 Wiki


参考资料与推荐书目:

柏拉图《理想国》,顾寿观译,岳麓书社

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陈康译,商务印书馆

保罗·纳托尔普《柏拉图的理念学说:理念论导论》,溥林译,商务印书馆


FF14考据|5.0 第一世界:柏拉图的逆反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