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主任:抑郁、双相、精分都会变痴呆?这个前兆要当心

个人简介:
太原科大门诊主任,原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科主任,曾进修于中国医科大学心理科主任,从事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近30年,具有扎实的精神科理论功底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精神科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能精准诊断和治疗。多年来潜心研究,博采众芳,积淀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擅长运用传统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相结合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疑难精神疾病,疗效显著。获省级课题一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迄今为止,通过科学检查规范治疗已使众多患者恢复精神健康并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擅长领域:
擅长各类精神心理疾病如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治疗,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因不明、长期服药、复杂疑难性患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和治疗方法。
精神障碍会发展为痴呆吗?怎么降低痴呆风险?
A: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提起痴呆症,很多人都误以为只有老人才会罹患。事实上,痴呆无关年龄,而是与脑区功能相关联。
不少患者确诊精神障碍后,发现自己的脑区功能出现异常,尤其体现在认知功能的异常。
他们开始记不住事、对外界反应迟钝、又或者思维逻辑混乱无常...
种种表现,让患者将自己的症状和痴呆症相联系。毕竟痴呆症听起来更为可怕,它似乎已成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料的代名词。
然而,认知功能损害真的会发展成痴呆症吗?

认知障碍=痴呆?
认知,是大脑将接收到的外部信息,加工处理转换为内在心理活动,从而让我们获取知识或应用的过程。
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囊括了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和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和社会行为。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行动、每一个决定,都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
肚子咕咕叫,认知让我们明白这是饥饿的信号,促使我们自发寻找食物;
打哈欠流泪,认知让我们理解这是困倦的前兆,提醒我们适当进行休憩。

当认知功能出现异常,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处理逐渐停滞,我们就可能出现失常行径。
最常见的是记忆丧失或记忆错乱,即使是前几天刚发生的事情,我们可能也无法回想起来。
当认知功能损害到一定程度,它就可能发展成为认知障碍,出现如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或思维障碍等问题,逐步干扰我们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
认知障碍又根据病程发展被划分为三个阶段:轻度认知障碍期、中度痴呆期和重度痴呆期。
前期我们可能只是很难处理复杂的日常事务,但整体的生活质量还是有所保障。
但当病情进展到重度痴呆期,我们可能会完全无法自理生活,与痴呆症并无二致。
所以,认知障碍≠痴呆症,但如果不及时干预,任由其自由发展,它的确可能演变成痴呆症。

可逆的认知障碍
今年2月,一篇发表在学术期刊《神经病学》上的研究指出:
轻度认知损伤并不一定会发展为痴呆,有一部分患者可能逆转为正常认知。且拥有较高认知储备的轻度认知损伤患者,逆转为正常认知的几率会更高。(来源于: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这个研究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其一,认知障碍不一定会发展成痴呆症。
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大约只有10%-15%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会发展成痴呆症。
所以,因为罹患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而出现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不必过分惊慌。
只要积极治疗原有疾病,控制好认知受损的驱动因素,就能显著改善和恢复认知功能。

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情好坏也会影响疾病康复,如果总是焦虑不安,对病情改善只是有害无利。
因此,在坚持吃药的同时,记得适当调节心情。
其二,认知障碍可被逆转,尤其对于高认知储备患者而言。
一项针对75岁以上女性群体的研究发现,轻度认知损伤的改变是双向性的。也即是说,它有可能恶化为痴呆症,也有可能逆转为正常认知。
已经出现认知功能异常的患者,可以通过活动脑区、调整生活习惯、康复训练等方式逆转认知,恢复正常的脑区功能。
那么患者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认知储备,因为高认知储备的患者更容易实现认知逆转。
什么是认知储备呢?它是指由遗传或环境因素影响,且可减轻由衰老或疾病引起认知功能受损的神经资源积累[1]。
简单来说,大脑会随着年纪增长逐步退化,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年龄越大,忘性也越大,很多事情都无法记住。
不同的是有些人程度严重,有些人程度轻微。
会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个体脑部的活跃区域有所不同,这些活跃区域被称为认知储备,而相较他人拥有的更多活跃区域就被称为“高认知储备”。
想要提高认知储备,我们就得努力提升大脑活跃度,让大脑积极地“动”起来。
我们可以培养耗费脑力的兴趣爱好,比如多阅读、多背诵、多下棋、多参与手工制作等。

平常也可以适当锻炼非常用手的能力,比如右撇子可以多尝试用左手刷牙、写字、吃饭等。
当我们尝试新鲜事物,大脑活力也会被激发,只有大脑运作更频繁,脑区活跃度才能更持久。
其次是改变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使用大脑需要劳逸结合,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大脑,又不让它得到充分的休息,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对认知功能的伤害。
所以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以第二天起床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为标准,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休息时间。
另外,在工作或学习的过程中,也要适当休息。比如,工作一小时后,就要强制自己休息5分钟。
除此以外,也可以适当地参与运动和社交。
研究显示锻炼可以改善流向大脑的血液,甚至可能促进修复脑细胞;而适当的社交可以提高反应力和注意力,显著改善认知功能。
建议大家每周至少运动两次,每次至少半小时,平时也不应太宅在家里,可以适当外出与他人面对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