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现代文学作品选P28

2023-05-18 15:34 作者:择摘人  | 我要投稿

作家作品 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是“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主要倡导者,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中国现代第一批新诗。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推翻词调曲谱的格律、平仄、长短等束缚。1920年发表《尝试集》,显示了拓荒者的勇气和胆识,全用白话且句不限长短,声不拘平仄,诗节尚自然,是比较自由的诗体。 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并以《新青年》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倡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态度及“认真作事,严肃作人”的做人之道。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哲、史、考据、教育、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造诣,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文章介绍 ●有关背景材料 徐志摩,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胡适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写下这篇悼念性散文,称赞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及为理想苦苦奋斗的精神 1931年11月19日,大雨滂沱的齐鲁上空,一幕悲剧发生了。新月派的代表作家、诗人,杰出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徐志摩,与一架撞击大山的飞机一起,坠向大地。徐志摩不仅是一个作家、诗人,更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他深受英美政治理念、社会制度的熏陶、影响,对自由、博爱、平等这些社会价值观十分向往。 在《猛虎集自序》里,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 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徐志摩是热爱生活的诗人,追求真,善,美。他将生活比喻为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渴望自由,追求真理,不停的追求。 爱情是徐志摩一生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他穷其一生寻找真正的爱情。与张幼仪,林徽音和陆小曼的故事家喻户晓。许多人批评他用情不专,见异思迁。社会对他的非议,责难,使得徐志摩非常痛苦,这些人都不了解的是他对于林徽音与陆小曼的爱情绝对是真心诚意的。 ●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5):抒写徐志摩不幸遇难给人们带来的悲痛,人们对他的赞美与怀念。 文章开篇即引了志摩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志摩的代表作,说的是志摩对康桥真诚的热爱和依恋。作者在采用了其中的一段之后,立刻引申其意写道:"志摩这一回真的走了!可不是悄悄地走。"这就赋于了原诗句以新的内含。引伸改变诗句的意向,是对他真心的痛悼。特别是诗中的“云”字,更是多次显现,以《再别康桥》中“云”为喻,慨叹志摩一生来去匆匆,寄托无尽的哀思,情味悠长。 引用“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方向吹”喻徐志摩的困惑和人们对他突然死去的茫然。,下面记叙友人对徐志摩去世的哀悼。 第二部分(6-14):称赞徐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观,并为他遭受的不公正责难进行辩解。 社会上对于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谅解的地方,都只因为社会上批评他的人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他的离婚和他的第二次结婚,是他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两件事。 现在志摩的棺已盖了,而社会上的议论还未定。下面,胡适引用了三封信为志摩辩解。 第一封信:写给前妻的信。 谈到离婚的原因是因为那是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婚姻。(直接证明离婚是与再婚是为了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理想)。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 这信里完全是青年的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觉得那没有爱又没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毁他们的人格的,所以他下了决心要把自由偿还自由,要从自由求得他们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 第二封信:引用梁启超的信。 认为志摩的追求是一种“梦想的境界”。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从侧面反衬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理想的坚定) 第三封信:志摩的回信 指出两个观点,第一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第二他承认恋爱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追求,这种反理想主义是志摩所不能承认的。 他答复任公的信,第一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他也承认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追求: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这是三封不曾发表过的信,这几封信最能表现那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 第三部分(15-19):赞扬志摩在逆境中坚持理想继续歌唱的精神。用“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蜓”和“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喻比他一生的挫折、失败和苦痛。 徐志摩是一位失败的理想主义。他的追求,使我们惭愧,因为我们的信心太小了,从不敢梦想他的梦想;他的失败,也应该使我们对他表示更深厚的恭敬与同情,因为偌大的世界之中,只有他有这信心,冒了绝大的危险,费了无数的麻烦,牺牲了一切平凡的安逸,牺牲了家庭的亲谊和人间的名誉,去追求,去试验一个“梦想之神圣境界”,而终于免不了惨酷的失败;“也不完全是他的人生观的失败。 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了,而这个现实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禁不起这个现实世界的摧毁;然而我们的志摩“在这恐怖的压迫下”,从不叫一声“我投降了”!他从不曾完全绝望,他从不曾绝对怨恨谁。他仍旧昂起头来做人;他仍旧是他那一团的同情心,一团的爱。我们看他替朋友做事,替团体做事,他总是仍旧那样热心,仍旧那样高兴。几年的挫折,失败,苦痛,似乎使他更成熟了,更可爱了。 他在苦痛之中,仍旧继续他的歌唱。他的诗作风也更成熟了。他所谓“初期的汹涌性”固然是没有了作品也减少了;但是他的意境变深厚了,笔致变淡远了,技术和风格都更进步了。这是读《猛虎集》的人都能感觉到的。志摩自己希望今年是他的“一个真正的复活的机会。” 第四部分(20-23):哀悼志摩之死 用“春光、火焰”,喻比他对人、对生活的热情 开头与结尾呼应,以“云”为喻,寄托哀思。 ●简析本文主题意蕴 文章通过引用他人评价、徐志摩本人诗句、它诗人和他人往来书信,称赞徐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及其为这一理想而挣扎、奋斗的精神,为他所遭受的不公正的责难辩解,抒写志摩不幸遇难给人们带来的悲痛和人们对他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塑造徐志摩 的形象的。 1.文章引用志摩本人的书信、诗句等原始材料作为典型论据来解读徐志摩的灵魂世界,构思独特,有很强的说服力。 徐志摩与前妻张幼仪、老师梁启超来往的三封书信证明他离婚和再婚正是为了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和绝不随俗从流的人生态度,体现出他对爱情理想化、绝对化、完美化的理解和反世俗的倾向。他的离婚遭到了传统的习惯势力和世俗偏见的非议。 2.文章大量引用志摩的诗句来抒情写人。 这些诗句有丰富的寓意,且具有连缀文章篇章的作用,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追悼之情融合为一体,寓情于理,运用妥帖。 文章所引诗句多以之为比喻:开头与结尾的诗句中以“云”为喻,慨叹志摩一生来去匆匆,寄托着后人无尽的哀思,情意深长,催人泪下。“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比喻志摩对生活的困惑和志摩突然死去带给人们的迷茫,贴切自然。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喻指志摩一生对“爱与美与自由”的追求。“阴沉、黑暗毒蛇似的境蜒”和“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比喻志摩一生的挫折、失败和苦痛。“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志摩对人生、对生活的热情。 这种引用,把志摩的人生,特别是志摩对生。活的憧憬、追求、奋争,志摩的爱与热情,挥洒得淋漓尽致;也把作者对志摩的爱惜、歌赞与哀悼推到了顶峰。 3.本文以叙述为外壳贯穿全文,以驳议为内 核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特点。 (1)对被悼念者一生作概括性叙写。 由志摩的遇难写到朋友们到家里来谈志摩,再写志摩一生的追求,社会上对他的不能谅解,进而写志摩的近几年的失败,写志摩在痛苦中的歌唱……从文章总的框架看是在叙述志摩人生的几个阶段。 (2)显示作者对志摩人生的解说和辩解 驳议的文字占了全文的中心部分。有叶公超陈通伯几位先生的夸赞,以及"社会上对于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能谅解的地方","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 作者因此引用了"神圣的历史材料"加以声情并茂的反驳。一是事实真相,二是志摩提出离婚的信,三是梁启超的信和志摩的复信。从而揭示出"我们必须先认清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回击了社会对志摩的攻击。 本文重要的的典型论据,主要就是三封信。第一封是志摩写给妻子的信,直接证明了他离婚和再婚正是为了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第二封信是梁启超写给志摩的信,通过梁表现出来的随俗沉浮的人生态度,从反面证明志摩为“美与爱与自由”苦苦奋斗的人生观;第三封信是志摩写给梁启超的回信,直接表明志摩决不随俗沉浮,愿为理想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 这三封书信的引用,增添辩解或赞美力度。说理要有充分可靠的论据,才会令人信服。 4.本文以诗的语言写悼念的文字,为全文营造了诗的意境的 “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雾里……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 下文又重复地写道:“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多么逼真动情的描绘,志摩遇难的情景似乎就在目前;"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这以虚代实的文字包孕着作者多么深厚的赞美与婉惜的情感;那"一片春光,一团火焰,一腔热情"的排比,以酣畅的气势把对人物的礼赞推到了至高点。再加之志摩诗的引用,全文自始至终笼罩在诗的氛围之中。读者因此受到强烈的感染。 5.善于比喻。 开头与结尾的诗句中以“云”为喻,慨叹志摩一生来去匆匆,寄托着后人无尽的哀思情意深长,催人泪下。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比喻志摩对生活的困惑和志摩突然死去带给人们的迷茫,贴切自然。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喻指志摩一生对“爱与美与自由”的追求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境蜒”和“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比喻志摩一生的挫折、失败和苦痛。“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志摩对人生、对生活的热情。 文章引用他的诗句来悼念他,使作品的感染力大大增强。 6.在议论中抒情写人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文章除了第一、四两个部分的追悼性文字是直接抒情以外,全文的主体部分都是通过议论来抒情、写人。 一方面,在立论中抒发对志摩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又在驳论中抒发对志摩不幸遭际的理解之情。 文章在议论中抒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达到了理真且情浓的艺术境界。

现代文学作品选P28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