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形象理论第一课:情境决定个体形象,个体形象是个体状态的固定外显化
声明:给自己解除此方面的疑惑用的。
一
大家好,我是老迷路。
这一课我们开讲创作视角下的个体形象理论,其实也就是人物的形象理论,当然也可以说成是人的人格理论。
毕竟之前我们已经认识到或者我们假设,无论是实际的人还是创作中的人物,其实都只不过是抽象的‘个体的存在形式与过程’的具体化。
因此只要我们把握抽象的个体形象或个体人格,就能有助于我们把握住具体中的人或虚拟的人物,从而有利于我们的创作。
二
这里我们先限定一下形象与人格的意思。
通常我们所指的一个人或人物的形象,指的是这个人或人物的外貌及内在心理及外在行为模式给我们所造成的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印象。
而一个人或人物的人格,则专指这个人或人物的内在心理及与这种内在心理所对应的外在行为模式。
虽然人格不包括外貌,虽然两个长相各异的个体会具有不同的外貌却具有相同的人格,但通常一个人格总是有一个最理想的最贴合这种人格的外貌的。
因此这里我们人为规定,形象=人格,也就是当我们在构思一个人物的时候,是可以直接把一个形象像幽灵鬼魂一般附着在这个人物身上的,虽然他们可能长得不一样。
因此我觉得这里用形象比人格更合适方便些,所以就称之为个体形象理论。
三
好,说明完之后,那么接下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个体形象本质上到底是什么呢?
一般情况下,个体形象是指一个个体的‘外貌+内在心理+外在行为模式’给我们的整体印象。
但在抽象的‘个体的存在形式与过程’的角度上,个体形象到底是什么呢?
好,接下来开始我们揭露个体形象本质的推演。
首先我们知道,情境或形成场决定个体之载体与状态。这里的情境或形成场中可能包含个体主观自我的作用,也可能不包含。也就是说我们是比较灵活的情境决定论。
现在让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我们假设,这里只有两个个体站立着,而周围是巨大的空白空间。两个个体呢都只有一种属性,那就是长短。
长的个体,面对的情境,是由短的个体和周围空白的环境造成的。
那么长的个体就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高的印象,或者如果其有内在心灵的话,那么其自身内在就可能会形成一种高的心理状态,然后这种状态长久固定维持下来,于是就逐渐内化成其内在的‘高人格’,及使我们预估它应该有的一套高的的外在的行为模式。最终这个长的个体就会给我们树立一种高的个体形象。
相对应的,那么短的个体就会给我们造成一种矮的印象,或者如果其有内在心灵的话,那么其自身就可能会形成一种是矮的心理状态,然后这种状态长久固定维持下来,于是就逐渐内化成其内在的‘矮人格’’,及使我们预估它应该有的一套矮的外在的行为模式。最终这个矮的个体就会给我们树立一种矮的个体形象。
也就是说,这种高形象或者矮形象,并不是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情境赐予的,而且是通过状态固定内化为人格及通过这种人格所展现的外在的行为模式所形成的。
因此,本质上,情境决定个体形象,个体形象本质上是个体状态的固定外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