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展翅之亚平宁半岛战役——(十)洛迪战役
大致情况
当奥地利军在攻势凌厉的法军的意大利方面军面前狼狈撤退的时候,他们的后卫部队在博利厄元帅的指挥下在洛迪布置好了一条防线,那里有横跨阿达河的一座大桥。为了迅速拿下奥军阵地,法军特地的抽出了一支骑兵分遣队前往上游寻找河流浅处过河,但想要迅速突破奥地利军的波拿巴将军等的实在是有些不耐烦了。在他的领头下,一批高级军官扛起大旗直接冲上了,并且成功的拿下了桥头堡……

基本信息
爆发时间:1796年5月10日
爆发地点:意大利 伦巴第 洛迪
战役结局:法军胜利
交战双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奥地利帝国
双方指挥:拿破仑/博利厄元帅
双方兵力:15500步兵+2000骑兵+30门火炮/9500人+14门火炮
双方损失:350人左右/3200余人死伤+2000余人被俘+14门火炮

战役打响
5月10日上午9点左右,法国先锋部队率先追上了约瑟夫·武卡索维奇的奥军后卫部队,不过在经过短暂的交火之后,后者立刻就向洛迪方向撤退了。
武卡索维奇很快就就在城镇附近得到了格哈德·罗塞尔米尼将军率领的部队的接应。对于拉顿镇上的奥军来说,他们所需要面对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就是自己手上的兵力不足,防御者寥寥无几,法国人得以大摇大摆的冲进了小镇开始朝着大桥逼近。

九个营的步兵排成两行,除此之外他们还拥有十四门大炮,保卫着这座桥。奥地利军驻洛迪的总司令塞博滕多夫手下还有4个那不勒斯骑兵中队可供他使用,这样一来的话,奥军手上兵力就达到了六千五百余人,不过在经过仓促的强行军后,这些人大多都已经筋疲力尽。塞博滕多夫认为白天撤退是十分不明智的,于是他决定坚守桥头堡直到天黑。

一名目击者(一名名叫维戈·鲁西隆的掷弹兵)说,奥军当时还有人在试图摧毁这座桥,但在法国人迫使他们的工作又不得不停下来,法军在对岸直接开始用枪炮猛烈扫射,在法军的火力下,奥军根本无法靠近大桥:
尽管对于奥军来说,阻止法军渡过来应该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座桥是木质的,很可能会被烧掉。它大约有200码长,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结构,每隔几码打入河床的木桩组成骨梁,然后再在上面铺上了一层木板。

法军的先锋部队的实力不足,压根就无法冲过去,所以说只能在等待几个小时过去后,等到更多法军部队抵达。下午时分,一门加农炮开始了猛烈的轰炸,既然法军的大炮已经抵达,已经随时准备开始向河对岸开火。拿破仑身先士卒地开始指挥炮兵阵地,在看到指挥官如此之身先士卒之后,他的部下开始称他为“小伍长”。

最终在下午六点钟左右的时候,法军终于开始准备总攻,马克·安托万·德·博蒙特的骑兵被派往上游寻找渡河地点,一支由第二卡宾枪兵营(精锐轻步兵)组成的纵队在院墙的后面做好了准备。这些士兵随后就突然冲出了院子的大门,然后又冲上了大桥。
维戈·鲁西隆说,敌军炮兵在这些步兵冲锋的时候命中的一发炮弹造成了多人伤亡,导致纵队摇摆不定,居然在桥上停了下来,但一些法国高级军官冲向纵队前锋,带领着纵队再一次的开始了向前冲锋。这些官员包括安德烈·马塞纳、路易斯·贝尔蒂埃、让·兰拉纳、让·巴蒂斯特·塞尔沃尼和克劳德·达勒马涅。(一些权威人士认为法军是在从桥上撤退后才再一次的在这些军官的率领下发起了进攻,但是奥运的回忆录却是支持的前一种,也就是法军是一口气拿下桥头堡的观点。)

一些法军并没有直接冲下桥头堡,而是爬下了桥,趟着较浅的河水踩着浅滩发起进攻。奥地利军队已经因为几个小时的行军和战斗而精疲力尽,他们没有吃的,因为法国的大炮而士气低落,而且似乎也在担心被被法国骑兵切断退路。所以说当轻步兵在军官们的领导下拿下桥头堡的时候,奥军的士气终于崩溃了冲向他们时。
他们仓促撤退,然后充分利用了已经降下来的黑幕,纷纷开始向克雷马逃去,但是依旧有些勇敢的部队留了下来,挡住了法军前进的步伐。负责指挥泰尔齐第16步兵团的阿泰姆斯伯爵在撤退中阵亡,尽管代价高昂,但对于奥军来说幸运的是,他们成功的脱离了法军的追击。


战役后续
洛迪战役并不是一场决定性的战斗,因为在战疫中奥地利军队已经成功的逃脱了。但它成为拿破仑一生传奇中的核心元素,据拿破仑本人说,自洛迪战役之后,他才开始他相信自己比其他将军优越,命运和历史的选择让他注定要打造一方伟大的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