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素材积累 | 人民日报热点时评汇总9
“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究竟在“选”还是“秀”?
最近这段时间,一档名为《青春有你2》的选秀综艺节目在网上走红。从“尬出天际”的场外八卦,到“舞台reader”的横空出世,再到“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的魔性循环,这款网综承包了不少观众的笑点、尬点和焦点,但风评却多种多样。
对网络综艺节目来说,流量或许是最直观的“KPI”。谁能频频“霸占”话题榜单,谁就能把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攥在手中。客观来说,无论是100多名训练生的分组大战,还是长达数月的训练和舞台竞演,抑或是9名佼佼者最终组成偶像女团“出道”,这档选秀综艺节目的运作模式和呈现方式,还是在延续以往的“常规套路”。但是不同的是,相比过去以“选”为主,这个节目中“秀”的比重十分突出。导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场内与场外之间刻意制造的矛盾和冲突,仿佛影视作品里充满张力和反转的剧情,很自然地就成了茶余饭后的“佐料”。难怪有观众评价,“瓜比节目好看。”
好不好看因人而异,但能不能“出道”还要“各显神通”。节目的一大争议就在于,偶像养成的指针究竟有没有走偏,实力还是不是“出道”的唯一标准。毕竟,节目中一些选手的表现谈不上精湛,却可以凭借惊人的言辞、场外的花边“冲上头条”;一些舞台公演堪称“车祸现场”,但在支持者那里也能博得“满堂彩”。平心而论,在任何一档综艺节目里,观众希望欣赏的不是“花瓶”,也不是“乱斗”;舞台烘托出来的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狗血剧情。从效果来看,这波设置话题、制造噱头的操作可谓利弊分明,在给节目带来梦寐以求的流量之外,也容易传播诸如“博出位比博出道更容易”“越有话题度就等于越有知名度”等错误观念。显然,这样的价值观不会有人pick,这样的选手也不该成为偶像。
但无论如何,节目搭台、选手唱戏,最后总得有人埋单。从商业市场的角度来看,选秀综艺是一档娱乐节目,也是一门不菲的生意。众所周知,今天的粉丝已经不再只是内容的消费者,而且也日益成为偶像养成的参与者和生产者,庞大的粉丝经济堪称选秀类综艺的源头活水。有机构预计,2020年我国偶像市场总规模可达1000亿元。在这当中,综艺舞台上的新人选手是关键变量之一,他们一头连接着经纪公司、视频平台、赞助品牌,一头联系着无数粉丝的腰包。正是在节目、选手、观众的共同作用下,娱乐市场和消费市场的边界不断模糊。可以说,从应援活动到签到打榜,从购买会员到集赞集资,每一轮排名的背后是人气的比拼,更是资源的较量。或许,让选秀多一点“干货”,少一些“水分”,才是对这些“衣食父母”们最大的尊重。
只不过,“花无百日红”,训练生的花期更需要保鲜。有人把国内偶像选秀综艺节目视为日臻成熟的“造星工业”,选手不得不面对“成名速度永远也赶不上造星速度”的残酷现实。回顾近些年偶像选秀综艺节目的口号,从“越努力,越幸运”到“越努力,越优秀”,从“逆风翻盘,向阳而生”到“多远都可以到达”,从“赤子之心,乘风破浪”到“一起拼,更发光”,其中不乏热血和励志,也饱含青春和梦想。偶像之路漫漫,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在造梦、追梦乃至圆梦的长跑里,那些精心煽起的热度迟早消退,那些刻意制造的声浪注定沉寂。让人惊羡的“成功的花”,终究靠的还是“奋斗的泪泉”和“牺牲的血雨”。或许,只有当退去喧嚣,当拂去修饰,选手才能保鲜最长的花期,观众才能嗅到真正的芬芳,粉丝才能pick到心中的唯一。

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也越见精神和修养。
“您好,您在外卖平台购买的图书已送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向线上拓展,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在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犹记得,一张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的那份专注,更是他从阅读中得到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一位学者说得好,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也正在于此。
放在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性格?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二是因为阅读还能给人以智慧。如今,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但信息芜杂,人声鼎沸。是书籍,而不是碎片化的资讯,能给人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让人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中,获得人生的坐标,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因为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宋史》曾载,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少时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他正是通过阅读,不断磨练自己的品性,最终在读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时,自己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是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是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读一本好书,如攀登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认为只有“攻书”到底才能融会贯通,道理正在于此。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也越见精神和修养。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正如有人所言,节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份倡导。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拥有的,将会是强健的精神筋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看了《我是余欢水》,你是否窥见了自己的生活?
最近,一部网络电视剧《我是余欢水》引发了很多讨论。在电视剧动辄四五十集、甚至六七十集的今天,仅仅12集的《我是余欢水》的确让人耳目一新。紧凑利落的节奏,准确到位的表演,再配以夸张荒诞的故事,让电视剧甫一开播,就受到了不少关注。而随着剧集不断推进,“人人都笑余欢水,人人皆是余欢水”的讨论,也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部电视剧在戏剧性的夸张背后所包含的对现实人生的映射。
剧中的余欢水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他没有光鲜亮丽的生活,而是在来自家庭、职场、朋友等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得过且过地活着,身上满是被生活磨平棱角后的胆小懦弱、退让隐忍。而这样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够引发观众共情,可能正是因为,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以“余欢水式”的方式活着,但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会面临“余欢水时刻”——它可能是因为忘记买牛奶这样的小事就引发的一场家庭争吵,也可能是因为要去接放学的孩子而无法兼顾工作的无奈选择……就像余欢水的扮演者郭京飞所言,“生活,没有那么多尽如人意,谁都可能是处在夹缝中的那个”。
创作者正是将这些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可能面临的困境、抉择、无力打捞了出来,切入生活的肌理,让剧集有着更为细腻的生活颗粒感,也在这种具象化的呈现中不断引发观众的共鸣。所以才会有一些观众在看了电视剧后,忍不住感叹:“是谁偷窥了我的生活?”
而看过《我是余欢水》的观众,除了对电视剧所呈现出的生活感同身受外,可能也会对其中渗透出的反讽印象深刻。《我是余欢水》是一部喜剧,但在嬉笑怒骂的外衣之下,它还有着批判现实的内核。跟随着创作者为余欢水设定的各种荒诞、逆袭、反转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种种滑稽的现象,也直面人性的弱点。家庭关系中的冷漠与失衡,社会对待“失败者”的态度,将余欢水包装成“抗癌斗士”背后的复杂利益,等等。善与恶、黑与白,通过幽默、荒诞的故事折射出的人生百态,让我们的笑包含着更为复杂的意味。
近年来,一些影视剧作品聚焦现实题材,但不少流于悬浮,《我是余欢水》虽然也有一些模式化、速成化的创作,但它试图以荒诞故事包裹现实精神,让观众能够看到社会生活的一个个切面,并在审视他人生活后多多少少生出自省的动力。
《我是余欢水》带给我们的第一重反思在于,一个人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在电视剧最后一集,剧中的主要人物聚在一起,被迫讲出自己做过最阴暗的事情。而每个人也在对自己的剖白中勾勒出人生的轨迹,让观众看到或者因为一句谎言、或者因为一闪念的私心的行差踏错,会将一个人塑造成什么样子,会将一个人的人生推向怎样危险的边缘。
而另一重反思在于,如果能够重活一遍,我们又能活成什么样子?在电视剧结尾,余欢水到底是爱情事业双丰收、走上人生巅峰,还是一个人形单影只地离开,抑或是已经死去?其实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但经历生死的余欢水,唯一笃定的是,自己要“重活一遍”。其实这也是抛给所有观众的一个问题,如果身处生活的夹缝之中,我们是否有勇气去换个活法?如果生活欺骗了我们,我们是否依然会选择爱和善良?
当然,拨开内容层面上的表达,其实《我是余欢水》在创作上也是一种创新实践,代表着近年来网剧短剧集、精品化的创作尝试。我们期待着有更多这样的创新表达,也希望影视作品能以更丰富、更多样的形式演绎更好的故事。
—— “不可能打工”!流量追捧下的“网红文化病”咋治
—— 慢直播:不买东西只想发呆的日子不香吗?
—— 都智能时代了,为何还要提倡劳动教育?
………………
(PS:由于篇幅原因,全部内容【9篇人民日报热点时评】 小伙伴们请直接联系考拉班主任领取\/x:cxkaola,填加时请备注:b人民日报时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