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响性别认同与性取向的生物学因素简述。

2020-04-30 18:18 作者:一之上调和  | 我要投稿

本文主要整理自《生理心理学》人卫第三版。

ps:什么是科普知识?什么是科学知识?科普知识就是你知道就好了,别到处去说,因为你说不清楚,任何做科普的人都是有强烈目的性的,比如宣传比如赚钱甚至骗钱;科学是你知道之后会发现还有更多不知道的,以至于你很难说,甚至说了一般人听不懂。

本文必然会出现的,十分重要又不方便打中文出来的术语:

testosterone(T)

dihydrotestosterone(DHT)

在两性的生理发育阶段,T激素的影响是此消彼长的,并占有最高优先度,雌激素对后续发育的影响是在胎儿早期已经受T激素影响的前提下进行的。而T激素需要被转化为DHT才能有效的在中枢发育中直接发挥生物活性。

1.生理性别的形成是绝对客观的,受基因本身及其表达与部分环境因素影响。

1.1激素的组织化作用:在个体的发育中形成器质基础。

1.2激素的激活作用:在器质的基础上保证功能的实现。

2.基础行为同样是基于生理性别的。

2.1雄性行为的完成阶段由下丘脑内侧视前区(MPOA)控制,其在两性间发育与解剖差异已由研究证明,差异幅度较大,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2雌性行为的完成阶段由下丘脑腹内侧核(VMN)控制,其差异程度此书未描述。

2.3但是高级行为则是受到复杂影响的。

3.性别认同受到生物因素影响的比重预计远超社会文化因素。

3.1其中生物因素影响以胎儿早期的T激素及DHT激素转化水平高度直接相关,与基因的表达与胚胎发育间接相关。

3.2其中社会文化影响主要与社会与家庭对个体的性别期待可能相关。

3.3目前多项研究已经基本证实性别认同几乎完全受生物因素影响,但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3.4对于生物层面上具有多重特征的性别不定者(贵圈俗称futa,真与伪的区别可根据基因与表征的优先倾向鉴别),决定其性别认同的与性别外显特征关联更大。

3.5两性在脑的器质差异上是存在的,但近来的meta分析提示这种差异的特异性过小,甚至可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性在功能差异确实比较明显,这与激素水平与早期激素组织化影响关联较大,但同样不能完全排外社会对其性别角色期待所导致的偏差。

4性取向受到比较复杂的影响,这里主要谈论生物学因素。

4.1遗传因素:同卵双生子中当一人为同性取向时另一人也是这般的比例占52%。目前已捕捉到了几个在同性取向者身上出现率显著更高的基因。

4.11有一个有趣的发现:由于同性恋生育率低,因此同性基因似乎是通过直系亲属的子女来保留下来的,有证据表明男同性取向者的女性亲属生育率高于平均(Camperio-Ciani,2004)

4.2胎儿时期因素

4.21激素水平:同前谈及的T激素作用

4.22产前压力:产前压力与男同性取向孩子呈正相关,具体机制可能与影响了胎儿的激素合成有关,但不能排除一个无法消解产前压力的家庭本身就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带来社会与家庭层面的影响。

4.23免疫系统:男同性取向者在家庭中相对的少为长子而多为长子的弟弟,故有人根据免疫因素推测,可能与新生儿溶血发生的机制类似,存在着免疫方面的影响。从长远来看,这似乎有利于族群的数量控制。但同样的,无法排除次子及弟弟在发展心理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的诸多社会与家庭影响。

4.3脑结构的因素:有明确证据提示男同性取向者的脑内侧视区(MPOA中的下丘脑交叉上核(SCN)明显差异于男性异性取向者,具体表现在小,他们的SCN与雌性一样小。值得一提的是SCN主司生理节律,包括睡眠节律,或许睡眠节律与性取向有一定的联系。此发育同样在胎儿早期受T激素调控与影响。还有相当的结构表现出在性取向方面的特异性,这提示我们同性取向者在大脑的发育时期,可能处于一个T激素水平的相对异常状态,使其部分的脑结构和功能表现为“异性化”倾向。

4.45-HT(血清素)对性取向的影响:5-HT在性取向和冲动上的问题存在很多矛盾,一方面抑郁患者(通常认为其5-HT水平低)常有唤起障碍,动物实验支持该结论,但SSRIs(5-HT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可通过减少再摄取从而增加突触间隙的5-HT水平)却同样会引起唤起障碍,这可能提示5-HT在多种受体功能与综合水平上存在着更为复杂的机制。

完。

影响性别认同与性取向的生物学因素简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