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拖累演员出色表现——《第八个嫌疑人》

今天聊聊中国电影《第八个嫌疑人》。
片名 Dust To Dust (2023)。
本片由中国香港导演李子俊执导,改编自建国以来最大的武装劫钞案,发生在1995年12月22日的番禺大劫案。
在影片中,劫匪抢劫后潜逃21年,直到一则视频引起了警方注意,重新推动了案件调查。
《第八个嫌疑人》在今年6月的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中举行了全球首映,并拿下了金爵奖最佳影片提名,大鹏拿下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院线版于9月9日周六上映,上映两天便获得了周末票房桂冠。
李子俊曾多次担任香港犯罪电影的助力导演,包括《无间道3》《狗咬狗》,2017年首次做导演执导了《狂兽》,演员表现都可以,但故事情节一言难尽。《第八个嫌疑人》是他第二次担任导演。
这一次基于真实劫钞案,涉及5名歹徒持枪抢劫银行运钞车。动作戏在片中占据份额很小,表现空间不大,但导演依旧很执着地在劫案现场拍出了一点以静制动的感觉,致敬《枪火》。
而在文戏方面,主要靠大鹏、孙阳、林家栋等人的表现,大多以文戏为准,想要角色近身缠斗,再现《狗咬狗》那是不可能了。
《第八个嫌疑人》以演员们的精彩表现、人性的纠缠和内心的矛盾作为主要看点。
然而,悬疑度低、故事剪辑存在问题且场景切换突兀,这些因素使得这部影片难以与那些悬疑程度爆表的作品相提并论。
我觉得英文片名《Dust to Dust》比中文片名更加贴切。
“尘埃落定”更符合潜逃21年劫匪、苦苦追捕21年警察的心情。一个逃、一个追,逃的人提心吊胆,追的人郁郁寡欢。
影片在开头就毫不犹豫地消除了悬疑感,这对于一部以真实的劫钞案为基础的电影来说显得有点可惜。
观众通常期望能够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破解谜团的过程中,而这种悬疑缺失可能导致观众对故事的投入度降低。
影片早早地就把真相和盘托出,几乎没有给观众留下什么悬念。
既然影片没有打算往悬疑方向发展,那么就不妨不要起一个充满悬疑感的片名,这样也不会误导观众,让观众产生错误预期。
哪怕片中说出“第八个嫌疑人”的台词点题,也显得十分做作。
劫案有7人参与,观众肯定会思考第8个嫌疑人是谁,但影片重点并不在此。
在影片中,故事情节和剪辑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故事情节的流畅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过剧情而出现了逻辑漏洞或突兀之处,跳跃性的情节发展让观影感受大打折扣。
剪辑也没有很好地服务于故事,导致场景切换显得突兀,缺乏连贯性。
影片的结构显得较为割裂,香港导演执导的犯罪题材电影拍得这样寡淡也不多见。
能够想到可能的原因是,突兀跳跃除了导演能力水平外,可能就是为了满足审查和限制要求,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作为犯罪题材电影,侦查戏份寡然无味,缺少了类型片该有的趣味性。叙事节奏忽快忽慢,无实质性内容部分节奏缓慢,让寡淡的侦探环节变得更加沉闷。张颂文的警察线还有一些细节描写,能够表现出他的细心和负责,而林家栋的警察线索就显得十分无聊了,整个追凶过程毫无亮点,缺少发挥空间,沦为工具人。
后半程着重刻画罪犯和警察的心理过程,但表现程度达不到想要的高度。大劫案背后是一系列充满悲剧性的故事,可是呈现的结果却是较为刻意。
如果不考虑情节完整程度、悬疑元素设定等方面的缺陷,单看影片中表现出的人性纠结、情感表现,还是不错的。
大鹏和孙阳在片中的表现肉眼可见地精彩。大鹏为了扮相需要,在变老的同时也变黑变壮了,将自己完全融入了角色中,不仅在外貌上做出了巨大的改变,还通过情感的传达和细腻的演技,深入揭示了角色内心的纠葛和矛盾。孙阳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和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角色的情感状态和内心挣扎。
他们表现出色,角色的人性纠葛和内心的矛盾得以生动展现。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角色的情感状态、动机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抉择。
但剧本大大拖累了演员表演……
表现出色但缺乏悬疑,
内心纠葛与剧情失衡。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