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悬疑片的悬疑叙事营造技巧
在剧作层面,悬念一般是指在剧情中某些悬而未决的戏剧性因素,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重要方法,通常会为观众带来反常、神秘、困惑、疑问等主观层面的反应,使观众因好奇、焦虑、不安或者同情而产生期待。一部悬疑片的悬念如何营造及其营造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悬疑片的成败。
通常来说,编剧会在剧作结构层面,通过对情节的删减、省略、插入、伏笔或者隐瞒,达到如下营造悬疑的效果:使得观众对于未发生的事情存在期待或恐惧;使得观众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只知其中的某些部分,而存在猜疑;使得观众对剧情和人物的走向产生不完全的预知,产生更强的期待感。
从剧作结构上,时间、空间和叙述视角三个角度对悬疑片中的悬念营造技巧产生进行分析。
一、叙事时间结构上
一般来说,剧作结构有线性时间叙事结构和非线性时间叙事。线性时间叙事是按照事件进程的自然次序组织情节的时空,推进剧情。其主要艺术特征,是以时间为走向轴线,以性格的发展史为顺序,来构成剧作。其动作、事件或者故事均线性发展,要求环环相扣的因果联系,因而剧情具有严格的逻辑性。
非线性叙事时间是指打破现实时空的自然顺序将不同时空的场面,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的逻辑交叉衔接组合,以此组织情节推动剧情的发展。创作者一般在创作悬疑片的时候,往往会选取非常规的非线性叙事时间结构。
1.时间结构错乱化叙事
将原有的线性叙事拆解、打乱、重新组接,从而将故事情节加以隐藏、省略。虽然我们对这种叙事时间结构加以错乱,但是都是精心设计并且充满逻辑的。比如诺兰的《记忆碎片》,剧情按照线性叙事来说并不复杂,就是患有短期失忆症的男主无意中将妻子杀害。在他失去这段记忆后,误以为妻子是被人杀害,于是展开追凶之旅。影片就是将原有的线性叙事错乱化,将大量的信息删除、隐藏,直到故事结局才将线性叙事的开端呈现给观众。

电影《记忆碎片》
2.时间结构循环式叙事
在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将一段完整的、有始有终的情节加以线性叙事的方式讲述,随后在情节结尾将上述情节加以某种程度的改变重新讲述,不断循环类推,甚至可以多次讲述。这种结构对故事要求很高,对故事的和力度有所要求,所以多见于科幻、奇幻、荒诞色彩的悬疑片中。例如,时间穿梭题材的《恐怖游轮》或者荒诞悬疑题材的《罗拉,快跑》。
3.时间结构解读式叙事
偏向于在线性叙事的结构骨架之上,编剧先在线性发展的前几节段落故意设置大量伏笔,隐藏信息,随着故事的推进,通过闪回、时间重新排列组合交错叙事等方式,在线性发展的后一段落将之前的情节中的伏笔和信息加以解读。在解读式叙事中,闪回中的信息量和时间的重新排列组合所占的比例,都会大于常规的线性叙事结构。比如在大卫•芬奇的《消失的爱人》中,在影片开始部分,编剧在进行线性叙事的同时,设计了大量的伏笔和误导信息,使得观众误以为影片男主角正是杀害自己妻子的凶手。随着对故事的结构和视角的解读,这种反转和解读使得观众意识到其实一切都是妻子的阴谋。
二、极致化的叙事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在剧作层面一般是指具体情节发生的场所、人物所处的环境等等。为了营造悬念感,编剧会将空间结构极致化设计,这种极致化设计多用于强化剧中人物困境,增强人物压力,营造紧张气息和悬疑氛围。
1.空间结构压缩式叙事
指编剧在设置故事发生的空间之时,刻意将空间设置为极端或特殊的环境,通过整体空间而将剧中人物困境加强到极致,使得人物压力和紧张气息达到顶点。比如乔舒马赫的《狙击电话亭》,该片绝大部分的剧情发生在一个电话亭中,对空间极致化的压缩。
2.空间结构嵌套式叙事
指在一层最基本的叙事空间中,出于剧情设计或剧中人物叙述需要,产生了多层叙事空间,多层空间结构层层嵌套,形成了一种极其独特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一般在特定的悬疑类型中,比如科幻、恐怖等,最著名的就是诺兰的《盗梦空间》,电影中层层梦境的嵌套,以及开放式的结局,直至最后,主人公也不知道自己处于哪一层空间。
3.空间结构风格化叙事
这是比较常见的结构叙事,在对空间环境的设计和选择上,对故事本身和氛围加以精心地设计和安排。
比如忻袱坤的《心迷宫》,空间设置在中国北方农村。大卫•芬奇的《七宗罪》,将故事放在阴雨霏霏的巨型城市。

电影《心迷宫》
三、多样化的叙事视角
1.上帝视角
指观众如同上帝一样观察着人物,我们也叫作全知视角。在这样的视角之下,观众掌握的信息多于剧作的人物。从营造悬念的角度来说,上帝视角带给观众的悬念多为使观众在掌握了部分信息后对人物产生的担心。
2.客观视角
观众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人物,我们称之为客观视角。在这个叙述视角中,观众掌握的信息既多于剧中人物,也少于剧中人物。当观众掌握的信息多于剧中人物时,产生的悬念效果和上帝视角一样。当观众掌握的信息少于剧中人物时,可以营造一种反转感。
3.主观视角
在主观视角中,观众得到的信息等同于剧中人物所得到的信息。主观视角更合适用来营造突发式悬念,更多为带有惊悚、恐怖元素的悬疑片使用。罗曼•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就是主观视角叙述的典型例子,全片都跟随女主人公的视角来经历整个恐怖事件。
其实,在大量的悬疑片中,往往采用三种视角融合的方式进行叙述。比如电影《致命ID》中,采用客观视角让观众产生担忧,同时又用主观视角隐藏了大量的信息,最后使用上帝视角将真相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