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原子弹爆炸以来人类最好的电影,看完像临终回望一生,像全景效应。

(下文几乎无剧透,也不一定能帮助您观看,还得您自己去看)
本来人类是不能用“最好”,最什么,唯一的什么什么的,因为我们没有界限,我们的希望是更好,更多,更快,更高,更强。但馆长疫情之后突然有种感觉,自己要知道上限,也要明白下限,人到中年要学会找边界,世界越来越不确定,自己就要确定,这时候对于馆长个人“最”就变得合理了,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第二次,人类还不敢做第二次的事就是再次使用核武器。还好是电影,也只能是电影,奥本海默成为人类的伟大代表同时也是人类敌人的上限。作为电影这一次也是电影的上限。震慑全世界的事儿还是让美国给干了!

我们知道在这之前有一些伟大的电影,《美国往事》(诺兰来上海路演时,有人对《奥本海默》的评价是像《美国往事》一样“伟大”)《肖生克的救赎》《阿甘正传》?随便找一个伟大电影排行榜我们都知道那是什么样的电影,但您可以比较一下,虽然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好比较,但这是一部真正的电影,是一部商业电影,巨大的投资,明星,电影工业产物,加巨资宣发(据说拍摄一亿美金,宣发一亿美金),甚至选择日本再一次成为“全世界”的“敌人”之时。只是这一次是他们用“核”来“反击”全人类,这样电影是可以比的,要货比三家,当然这也只是馆长个人的感受,也不在意有人反对。
馆长无法想象还有什么电影能做到?有人说诺兰之前所有电影都只是《奥本海默》的前奏,这才是真正的诺兰电影,喜欢诺兰的,了解诺兰的都能看出来,的确如此。虽然是一部商业片,但是很个人化的表达,就像奥本海默一样,他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整个世界怎么对待他,爱因斯坦也早就算好了每一步,计算能力那么强的人这点还是能算出来的,但他还是选择了做这个“奥本海默”,一个人类的伟人,也是人类的罪人。只是没想到真实的体验是那样的,那耀眼的光就像“伟大”的头衔,那些生命只是这光之中燃烧的一部分,作为人类设定限制的煎熬,我们的道德,情感和人类的一切这是计算无法体验的,我们可以知道结果,但不知道怎样一步一步走到结果面前以后怎么回看结果,这就是人生,是每个生命在体验的“结果”。电影做到了,但也要分人,有人能看到,有人不以为然。

刚看完馆长激动的写了一些感受,没啥条理,近乎语无伦次,其实看的时候有点紧张,也预设了“看法”,多看脸少看字幕,还要不停地思考,分析,还要记住那些感受,看完再记下来,所以有点忙活。跟着节奏还是被震了,的确为了被震也要去看IMAX。
第一次写的感受:诺兰想用电影《奥本海默》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颗原子弹。

至此剧透也无妨,但馆长还是没有,等分析剧情的时候还会写吧,因为太多要聊的,大家已经铺天盖地地分享自己的观后感,激动的就像也知道了答案,但怎么说也不能代替电影的表达,这才是电影。像极了人生。
这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电影,你没去看就永远都理解不了,无论你之前知道多少,懂得多少,在一张巨大的人脸面前都会渺小,都会像宇宙里看地球一样,巨大荧幕中那一张张脸就像人类的一座座“纪念碑”。看完片子有一种“全景效应”的感觉。(全景效应:宇航员在太空中回看地球会有一种“巨大”悲伤,难以形容的悲伤,也是人类悲伤的上限,不是可以哭就能表达的那种,当然有人会哭,大部分宇航员会隐瞒,因为这代表他们不够坚强,会影响任务的完成,但那悲伤似乎超越生死,无法描述。)至于临死前回看自己一生是个概念,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条件,馆长觉得应该会是这样吧:一种巨大的“悲伤”,大到铺满整个宇宙,变成那无法解释的黑暗。

所以馆长才有这样的结论:原子弹爆炸以来人类最好的电影,像临终回望一生,像全景效应,从此人类与诺兰不共戴天。
馆长强力推荐去看,真正地看,不要被自己之前的固有的认知左右,坚持看完,尽量找大的荧幕去看,如果死活不想看也可以听听音乐,没看过电影的,可以先不听哈,音透也可能影响观感,诺兰的音乐一直很棒,这一次全篇几乎铺满了音乐,在看的时候大部分时间会忽略,但在需要音乐起作用的时候会出现。不知道怎么加音乐,可以自行搜索《奥本海默》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