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记埃里克·侯麦与六个道德故事
“对我来说,人类有趣的地方是,对于他们,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而不是什么改变了,这才是我感兴趣的。”
在法语中,有一个词「moraliste」,我想在英语在应该没有与它对等的词。它和“道德”这个词没有太大的联系,「moraliste」是对描述人的内心世界感兴趣的人,他关心人的思想和情感的状态。比如,在十八世纪,帕斯卡尔是一个moraliste,moraliste是一类很特别的法国作家,例如让·德·拉布吕耶尔或拉罗什弗科,你也可以称司汤达为moraliste,因为他为我们描述了人们的感受和思考。 所以道德故事(Contes Moraux)并不真正意味着它们中包含了一种道德,即使这些电影中所有的人物都按照一些相当明确的道德观念行事。 在《慕德家一夜》,看起来很明显;其他几部电影中的人,相比就更加模糊。道德是一个很私人的问题。但他们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符合“道德”一词最狭义的含义。但是“道德”也意味着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动机、行为的原因公开,他们试着去分析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不是那种不考虑自己在干什么的人。重要的是他们怎么看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他们的行为本身。它们不是动作片,也不是什么非常戏剧化的电影,它们是分析一种独特感受的电影,甚至人物自己也在分析他们的感觉,非常内省。这就是道德故事(Conte Morale)的意思。 ——埃里克·侯麦 在二战之后的众多文艺创作中,法国的“新浪潮”比之其它似乎显得温和自然得多,也许正是因为所谓“作者电影”创作导向的模式本就理应在创作者对一切事物的审视中应运而生。 除去拍摄手法与情节特性上的共通点,侯麦能够成为独树一帜的佼佼者,或许更要归功于其影片中一种微妙而有趣的平衡。他毫不避讳也毫不矫饰的用人物大段的对话对某个哲学性话题进行文学性的讨论,又以细腻而优雅的现实化风格用琐碎的生活将一切思考轻轻揭过,让人不禁怀疑意义究竟是那抹诗意还是这段真实本身。 真诚中带着幽暗的戏谑,严肃中藏着赤裸的欲望,似乎他一直热衷于此,直到《人约巴黎》也未见几分改变。 这样看来,把侯麦简单地概括为“新浪潮”导演显然是不够准确的,直接看作一个直到七十岁时仍然讲述着爱情、揣摩着少男少女心事的老头或许又不够客观。但是我想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终日徘徊在那些被世人赋予了神圣意义的果实之下,记录着并非理想意义上的道德困境,信奉着并非道德意义上的理想主义。 或许你我皆是如此吧,「为了苹果而进入果园,但真正收获的,是林中一日,以及气味,凉爽,斑驳的光线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