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试题技能分析(2022全国甲卷非选择题必考题部分)
29
全国卷高考真题对光合作用的确十分青睐,我有预感2023年依然要将光合作用作为大题,2021年全国乙卷将CAM植物作为考察的素材,

2022年甲卷就考了C4植物,简单来说,C4植物将二氧化碳的吸收与暗反应在空间上分离开来,赋予了C4植物在低二氧化碳浓度下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C4植物补偿点比课本上C3植物低的原因。
光合作用主要有两个考察方面,一是光合作用的过程,二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问光反应阶段的产物便属于第一类,如果你会画光合作用示意图的话,这道题便属于送分题:氧气、ATP、NADPH。
第2小题突然提到植物叶片的光合产物不会全部运输到其他部位,在课堂上老师似乎并未提到光合产物运输相关的知识,那么这道题应该怎么回答呢?此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想,没有运输到其他部位其实也就是被利用了。结合题目中不断强调“二氧化碳补偿点”——光合与呼吸相等时所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实际上在提示我们自身呼吸作用也要利用一部分。
果然是甲卷,第3小题竟然贴心地提出了干旱会导致气孔减小。要是乙卷就不太可能给出这样的提示了,气孔减小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再结合题目中“从两种植物补偿点的角度”,那么可能的原因应该是:干旱条件下,二氧化碳浓度降低,C4植物的二氧化碳补偿点低于C3植物,因而C4植物能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30
免疫也是近几年因新冠感染越来越重视的话题了,这道题以学生普遍接种的疫苗为主要情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很好地起到了指导教学的作用。
免疫系统的组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考察方向。

人体淋巴细胞的场所场所其实决定了它们的命名,在骨髓(Bone marrow)当中成熟的淋巴细胞就叫B淋巴细胞,在胸腺(Thymus)当中成熟的细胞就叫T淋巴细胞。
此外,从图中可以看出,能够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抗体浓度激增指抗体浓度快速增加,这和我们曾经说到的二次免疫的特点——(抗体浓度)更高、(抗体分泌)更快、(免疫效应)更强一致。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在初次感染病毒时,体内会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病毒在此感染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
还记得我接种新冠疫苗的时候,拖了很久没有接种,第一次接种之后过了三个月,还是很难找到一个闲适的下午去接种疫苗,因此印象很深刻,要在初次接种后,间隔适宜时间再接种。
31
这道题以很经典的方式考察了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同时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考察了生态系统各角色的作用。
年龄结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共有7个,其中最核心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的种群数量;此外,还有4个能够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生态学中也把这“四率”统称为初级种群参数;以及2个能够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年龄结构(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和性别比例(通过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生态学中也把这两个特征称为次级种群参数。
年龄结构指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所占的比例。包括增长型(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预期未来种群数量升高)、稳定型(幼年个体与老年个体相当,预期未来种群数量稳定)、衰退型(幼年个体少于老年个体,预期未来种群数量降低)。当幼年个体偏多,成年和老年个体偏少,年龄结构就呈现增长型。

因而看到幼年个体偏多,成年和老年个体偏少的现象,就能判断此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种群密度作为最核心的数量特征,这一数据的获得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在高中阶段,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两类:逐个计数法与估算法。当能够通过目视进行计数的情况下(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使用逐个计数法。而如果进行目视计数工作量太大,则需要进行估算。
估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植物,如各种双子叶植物、蚜虫、跳蝻(蝗虫幼虫)等,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例如各种鱼、鸟、兽等。如果不太清楚活动能力强弱的边界,那么这里有一个小技巧:想象一个用PVC管子(就是家里的水管)做成的一个样方框,将这个样方框扔在你要调查种群某正常生活个体的上方,如果你要调查的生物立刻跑掉或飞走了,适合用标志重捕法,如果它还待在样方框里边,就要使用样方法。
智商不是学好生物的必要条件,但想象是。
物种组成是一个群落最核心的特征,而描述物种组成的指标是丰富度,它表示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过有时题目里还会提到另外一个指标——优势种,指是群落中占优势地位的种群。
接下来便是这道题的精髓之处了,在学习群落的结构时,我们知道植物分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光照强度,这种分层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光能的能力。动物分层的原因是由于植物分层,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吃)与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住)。但动物为植物的作用却并未在此处提到,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跳出知识的框架,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角色承担的功能中考虑这个问题——以动物为主体的消费者为以植物为主体的生产者做了什么?
摘录必修3内容如下:消费者为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水、氨等),这些无机物排除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所利用。可见,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动物可以为植物提供和肥料;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32
高中生物中最为常用的植物实验材料有豌豆和玉米,豌豆的优势是天然自交(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但需要做出的妥协是需要让豌豆杂交时,先需要进行一步“去雄”的操作。而玉米一般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优势是天然自由交配,但需要做出的妥协是,自交时需要套袋。
在必修二的学习中,我们对豌豆人工杂交的过程很熟悉:去雄→套袋→授粉→再套袋。而玉米无需去雄(当然想去雄也可以),因此只需要在甲植株雌蕊上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丁植株的花粉,撒在甲植株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接下来就到了经典遗传题时间——依然为了达成“基因型与表现型对应”的核心,我们需要做一些分析,得出下面的对应关系:
B_T_为雌雄同株;B_tt为雌株;bbT_为雄株;bbtt为雌株。
结合题目中甲乙丙丁均为纯合体植株的条件,可以确定甲(雌雄同株)的基因型一定为BBTT,丁(雄株)的基因型一定为bbTT。
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B_T_),那么也就意味着乙的基因型一定是BBtt,同时得出丙的基因型是bbtt,而F1的基因型全部为BbTt,其自交得到的F2是我们非常熟悉的9331。
9是B_T_,为雌雄同株;
3是B_tt,为雌株;
3是bbT_,为雄株;
1是bbtt,为雌株。
故雌株占4/16,即1/4。
F2中雄株的基因型模式已经得出为bbT_,但一定注意在答题卡上一定不能填“_”,因此基因型有bbTT,bbTt。
在雌株的基因型模式为B_tt,其中有1份BBtt与2份的Bbtt,因此和丙(bbtt)基因型相同的占4份中的1份,比例为1/4。
接下来题目让我们确定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当确定控制性状的基因只有一对时,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共两种基本方法:
自交法,即甲性状的个体与甲性状的个体交配,若后代出现乙性状的个体,则甲性状是显性性状,乙性状是隐性性状。
杂交法,即甲性状的个体与乙性状的个体交配,若后代全为甲性状而无乙性状的个体(在样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则甲性状是显性性状,乙性状是隐性性状。
但在本题中,由于题目已经限定了操作过程,也就是说只能通过自由交配的结果来帮助我们判断了,可画一个简图帮助理解。

可以看到显性性状玉米果穗上的玉米只有显性性状;而隐性性状玉米果穗上的玉米既有显性性状的玉米,也有隐性性状的玉米。因此如果糯是显性性状,那么糯玉米果穗上只有糯籽粒,非糯玉米的果穗上有糯和非糯两种籽粒。反之如果非糯为显性性状,非糯玉米的果穗上只有非糯籽粒,而糯玉米的果穗上有糯和非糯两种籽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