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六经的本质。六经是这个规律的六个病型,就是表、里、半表半里,是疾病反应的病位
中医六经的本质。六经是这个规律的六个病型,就是表、里、半表半里,是疾病反应的病位,这六个病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是与经络有关系,这是古人的看法。如果搞到经络上,那么就自然而然的对疾病的认识就出了问题了,《内经》上的六经与这书上不一致了。 这个书上表里相传,由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也有由表直接传里,所以有太阳阳明并病,有太阳少阳并病,有少阳阳明并病,没有阳明太阳并病的,都是表里相传,内经不是呀,内经是外经络,内脏腑,都有经络,经络就是表,你看看这就没法说了。所以这个注家也是的,阳明也有表证,太阴也有表证,没有无表证的,这个错误从哪来的呢?就从古人的认识,六个病型,与六个经络,伤寒的恶风,一般的中医的认识,有风邪,有寒邪,在表。这对中医的发展有问题,所以有风邪在这,是治中风的药,都是驱风的药,是有寒邪在这里,是治太阳伤寒的药都是散寒的药,不但把病的认识搞错了,而且把药也搞错了。所以现在人认为,桂枝是驱风邪的,咱们心脏病也用它嘛,它不是驱风邪呀。可是这个风邪寒邪之说,说邪是从表来的,就是风到这来了,寒跑这来了,……怎么能主观的设想呀。 至于这个温病呀,也是吴鞠通搞的,又有暑温,又有秋温、春温,这东西中医这么搞下来了,整个理论都歪曲了,越搞越离开事实了。 这温病张仲景讲,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与太阳病比较。这个渴在这个书上全是里热,又如太阴病,下利不渴者属太阴,渴而下利,热利,用白头翁汤。发热而渴,不恶寒,说明是里热嘛,是什么呢?阳明篇就提了,阳明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温病就是阳明病的外证。不就是白虎汤证嘛,太阳说了,发汗不行,否则转成风温,下之不行,只有清热一个办法,虽没明说,但书里头全包含了。 又如栀子豉汤,三黄泻心汤,大黄泻心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都是去热的,真要是掌握好了,一样治温病。这个看法是错误的,所以我说伤寒中风是要不得,但作为太阳病的二种证型是可以的,没有风湿寒邪之说。此书有些是很对的,在规律方面必须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