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乱拳打痛以色列,什么来头?
1973年,一个叫亚辛的阿拉伯人在加沙地带申请成立了伊斯兰中心,并声明该机构为非盈利和宗教性质。当时加沙已经被以色列占领,他们对亚辛的审查十分严格,但最终没有驳回他的申请。于是,这个后来被称为穆加玛的机构顺利成立。机构成立之初,亚辛并没有组织任何军事和宗教类运动,一心专注于慈善活动。

以色列当局看到亚辛确实只筹建学校、医院、和活动中心,对他的审查也不似之前那般严格。在此后二十年时间里,亚辛又建立了大量宗教场所。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时,约旦河西岸的寺庙有400座,到1987年直接增加到750座。加沙的寺庙也从200座突破到600座,增长速度令人咋舌。20年,相当于一个轮回。学校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而宗教传达的理念,可以巩固孩子们的思想和信仰。亚辛觉得时机成熟,该找以色列人好好算账了。
1987年12月,加沙地区发生了一场车祸,导致多名巴勒斯坦工人身亡,一场小规模暴乱在戏剧性进展中,隐隐有爆发的迹象。亚辛了解到事情的经过,随即召开内部会议,讨论是否要介入其中。很快,一个规模很小的武装起义军成立,在加沙地区频繁活动。这个组织,就是日后名声大噪的哈马斯。建立哈马斯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巴勒斯坦国。这正是旧巴勒斯坦的样貌,也是新巴勒斯坦人的梦想。大量巴勒斯坦人纷纷响应哈马斯的号召,亚辛多年来培养的学生和信众也加入其中。在短时间内,哈马斯快速取得了巴勒斯坦人的信任,迅速膨胀。

第二年,哈马斯发布了《哈马斯章程》,其中核心内容是:伊斯兰将如以色列消灭其他人一样,将它彻底消灭。直到这时,以色列才如梦初醒般看向加沙,将亚辛、穆加玛和哈马斯联系在一起。他们以策划袭击活动为由逮捕亚辛,判处终生监禁。当时亚辛的身体已经瘫痪,在哈马斯组织中更像精神领袖,他的被捕激发了哈马斯组织的斗志和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的仇恨,以色列最终不但没有遏制武装势头,反而产生了助推效果。哈马斯与以色列对抗的手段以军事为主,包括自杀式袭击、火箭炮袭击、绑架、刺杀等。由于这些手段过于激进,也不符合人道主义,西方将其视为恐怖组织,并进行了针对性打击。面对以色列和欧美国家的针对,此后哈马斯将走向何方?巴以之间的矛盾能否在时间的冲刷中走向缓和呢?

2000年,以色列反对派沙龙走进耶路撒冷的圣殿山,此举被巴勒斯坦人看作是对伊斯兰的亵渎和侮辱。第二天,十几人在圣殿山附近伤亡,这预示着新一轮的武装斗争开始了。当时欧美国家有意撮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和解,以保持地区相对稳定。但事情根本不由人控制,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无法压制住人民的怒火,包括哈马斯在内的武装力量陆续在以色列地区进行恐怖袭击,并引发了以色列官方的报复。以色列封锁了巴勒斯坦地区,施行宵禁制度,控制巴勒斯坦人的活动范围,并对嫌疑人的住所和家属发起了大规模轰炸。虽然以色列的武装力量远高于巴勒斯坦,但在一次次打击下,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不但没有消失,还在政治领域上有收获。比如2006年哈马斯赢得了巴勒斯坦的议会选举、2007年控制了加沙地带等,哈马斯在巴勒斯坦政治影响力的空前扩大。

此消彼长,以色列这些年日子并不好过。伴随着沙特阿拉伯与伊朗的和解,原本在西方世界构想中“永无宁日”的中东世界似乎大有联合之势,这必然是美国,尤其是首当其冲的以色列不愿意看到的局面。面对美国影响力与话语权的削弱可能带来的影响,位于中东冲突纠葛漩涡之中的以色列必然不愿坐以待毙,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在成为西方世界弃子之前,找到一条自我拯救的出路。
对于美国而言,以色列是一个用来制衡中东势力的棋子,它不该有自己的想法与企图,但如今的纳塔尼亚胡政府却明显有着反对美国干涉其内政的意向,还在诸多事件中打乱了美国的政治规划,这更使得美国方面极为不满。对于美国而言,以色列如今越来越像一块烫手山芋,扔也不是,不扔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