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TOB的企业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年后吹水,水友问了个问题:一直以来企业管理软件这个市场,动则鼓吹就是有千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怎么摊开一看,我们一直都是在做国产化替代啊?
难道我们就没有一家国内企业冲出国门,拿中国人的产品在国外打下一席之地的吗?
这要说有,那肯定有,前两年被制裁的抖音海外版,还有滴滴的海外版,uc浏览器,猎豹清理大师,Club Factory都做的不错。

但说没有,也还真的没有,在千万亿级别的tob企业管理软件市场里,中国软件和互联网企业那真的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特别是作为bat三巨头的阿里和腾讯,其钉钉和企业微信两款产品更是被人吊在软件下载平台打,把国内软件设计的底裤都给扒了下来,指着鼻子问我们这裤子是不是红色的?
真是丢人丢到奶奶家了。
为什么说被人拔了底裤呢?
为什么说被人指着鼻子问是不是红色丢人呢?

因为人家这个评论,乍一看是在说软件设计的问题,比如随时可以让老板找到自己,内存过大,推荐很奇怪的信息,删除不干净一类的。
实际上是说:
你这是一个红色软件么?
你这是什么企业价值观和市场价值观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产品设计的工作中,有一个基准法则,叫做以客户为导向。只要你能以用户的需求为产品更新的方向,只要你能持续不断的提供解决用户问题的功能,这款产品就不可能缺少用户,这个公司也不可能发展不起来。
所以抖音在海外能那么火,就是因为他们完美的遵守了这个法则,重视用户的需求,提供用户需要的产品功能,所以也必将收获用户的喜爱,成为了大洋彼岸的另一个爆品。

而企业管理软件的设计必然也是要遵守客户为导向的机制,否则没人用那就是垃圾,不是产品。
但企业管理软件不同于toc软件的有趣点是:toc软件的使用者和付款者是一个人,而tob软件的使用者和付款者不是一个人。
所以这就需要企业在设计tob软件的时候要做出一个判断:是以使用者的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付款者的需求为导向?

要是以使用者为导向,那就需要增加工具性的功能设计,帮助使用者在工作中能够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更多简单好用的工具,真正起到增效的价值。
要是以付款者为导向,那就需要增加监控性的功能设计,帮助付款者监控使用者的一举一动,增加对使用者各项数据的抓取和分析,帮助付款者占据使用者更多的非工作时间以用于工作。
因此,
导向不同,
产品的设计逻辑完全就是天差地别。

然后我们的国内企业,无可厚非的站在了付款为导向的一边,产品功能的设计重监控而少支撑。老板们是用的爽上加爽,对员工的管理监控加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可以悄无声息的占据员工更多的非工作时间,更能监控到员工的一举一动。最近深信服的那款软件,更是把这种监控导向发挥到了极限。
那些决策者就是拿下了市场的策略确实正确从国内市场的情况来看,产品一上线,搭配上低价或者免费的策略,极快的抢占了企业服务市场。
钉钉和企业微信两大巨头的产品,极快的替代了纷享销客等早期oa产品,成为了下载榜的c1.c2。

但是可惜,国外到底不同于国内,因为劳动力不足和劳动法完善,企业的决策者从付款人变成了使用人,站在决策者为付款人角度去设计的产品就尴尬了。
改吗?
要改,就是推倒重做。
整个软件的设计初衷是监控和监督,价值是一个24小时监工。现在要转向工具价值提供,要在监控软件架构的基础上去兼容工具性的模块,那比重新做一个新产品还麻烦。
不改?
那就是完蛋。
按照软件市场的下载率和评价评分,定向下载要翻到几十页之后才能找到这款产品,而且也不会有几个人用。完全就是吃灰的,强压抛开国外的劳动法不谈,可替代的竞品也多了去了。

所以为什么中国软件和互联网公司一直没法切入海外的企业管理软件市场,去分那块千万亿市场的蛋糕,核心点压根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而是从设计初衷上,就与市场的需求相背离了。
突然想起张小龙那句名言:
每天有几十万人找教我做微信,呵呵。

早些年,这句名言一直被很多人与《乌合之众》这本书放在一起说,鼓吹精英主义,嘲讽民众。
而今来看,
每天有几十万人教他做微信很可笑吗?
也许还是可笑
但不知道能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