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探讨:东方美,会被西方主流市场接受吗?
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引言


课题:美的沉思 美的层次
参与:冷芸时尚圈10群群友
时间:2020年11月28日
讨论提纲
一、美的层次
1.顺应和谐,美德,普世常态
2.抽象的,含蓄的,残缺的,留白的,经过时间的
3.恐惧的,疏离的,孤独的,无语的,包容万物的
二、东方美
1.东方侘寂美:器物手作之美
2.东西方剪裁差异:面料使用差异
3.不断涌现的东方风格设计师、东方审美视觉摄影师
三、东方美学国际化的思考
1.疫情当下,民族自信心增长,东方美如何接轨国际,东方品牌如何国际化
2.沉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吗
四、总结
庄主、跟庄副庄主简介


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美在生活中随处所见,但是我们常常没有去思考它,其实,美是有递进关系的。因为我一直在做设计,所以从没有停止过对于美的思考。也会看一些书籍、视频去感受大师们对于美的理解,尤其对于东方美的思考。

1.美是顺应和谐、美德、普世常态
美有很多种。主流比较接受的美是顺应和谐,是美德,是普世常态。这类美是高贵场合的高贵产物,只可远观而不可亵渎。
举例:贝多芬的曲子、莫奈的画在节奏韵律或视觉构成上的完美和谐是一种标准美。极具美感的艺术组成形式。它们可以被收藏珍录,无论是一首曲子,一篇画作,一栋建筑还是一篇诗词。
当经历时间的沙河,伫立在它面前,受众依旧能感到磅礴之气。千年之后,当观察者重新凝视这幅画作,瞻仰这座古建筑,品读这篇诗词,惊叹于它的美感的同时,可以忖度出作者千年前的心境。形成同频时刻,是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蒙娜丽莎的微笑,经历时间的长河,被后人所思忖,反复推敲。
这类美亦是生活中的有感而发,它可以是劳作之后的一曲吆喝,是父母对孩子唱的一首摇篮曲(来源:台湾美学大师蒋勋所表达),是夏日口渴时拿起的桌上最鲜嫩红润的那颗果子(来源:青年书画家林曦所表达)。美刻在我们的基因中,是普世的常态。
2. 美是抽象的,含蓄的,残缺的,留白的,经过时间的
美也可以是抽象的,含蓄的,残缺的,留白的,是经过时间雕琢的。
这种美更接近东方审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东方人的一句:“今晚月色真美” ,那是看到月色美景后的一种迫切想分享给所爱之人的心情,是朦胧的爱意表达。
比如断臂的维纳斯的美感在于她缺失了一只手臂,更让人关注它的线条感,以及引发联想的空间。
引申到服装上,比如川久保玲用未完成的接缝,邋遢的抽象造型呈现不受拘束的自然灵气。山本耀司善用黑色,用毛边,镂空,不对称剪裁等打造服装的未完成之感。
再比如中西方在传统时代对身体的表达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传统西方的艺术与服装, 都喜欢彰显人体之美;而传统中国服饰则认为身体应该被隐藏,所以都是袍式服饰(虽然这背后还有其他技术及文化原因)。这也是中国文化含蓄表达的一种体现。
3.美也可以是恐惧的,疏离的,孤独的,无语的,包容万物的
去年上海双年展上我看到一组陈列,是关于人类的杀戮的,那些血淋淋的动物被陈列在美术馆内,形成了异样的美感,那是一种窒息的,引发人类深思的美感。
蒋勋 在《孤独六讲》中定义了“暴力”美学: 现在的电影有两个分级标准,一个是性,是我们常说的色情;一个是暴力,这两样绝对是人类跨入文明的两大禁忌,也是人类想要又不敢要的东西。
“人的本性中有着天然的暴力因子,现代文明社会规定的种种法则和制度就是为了防止出现人类肆意放纵本性而带来的社会混乱,在艺术的世界中,我们称之为‘暴力美学’”。(摘自暴力美学电影《隐秘的角落》)
暴力美学电影中一般运用高饱和度的色彩,对比明显的冷暖色调。而暴力美学区别于暴力,是因为暴力美学并非简单追求实施暴力时感官的刺激,而是反对在暴力中对于生命的漠视和自由的亵渎,它在人文内涵上充满了责任感。

1.东方侘寂美:器物手作之美
日本审美中的 Wabi-sabi 禅宗哲学:如何打扫满是落叶的庭院?先用草耙把地清理地一干二净,然后摇晃其中一棵树,好让少许树叶掉落·····
Wabi-sabi侘寂(缺、拙、涩)常作为手作器物的形容词,匠人们在手作之物上留下手作的温暖,指纹的印记结合时间的发酵,展现到器皿使用者的手中,那种经过时光打磨的手作朴素肌理是最打动人的。这与禅宗中摒弃分别心,看清无常,注重本心的观念是相符的。
Wabi-sabi讲求黯淡、经过岁月洗炼的古雅、俭朴、收敛与贫乏的意象。Wabi是一种与茶道相关的美学意识“不均衡、俭朴、枯高、幽玄、脱俗与静寂”。Sabi是具有自然观的美学意识,是短暂的瞬间之美,待物件经过岁月的洗涤与浸润,所呈现的表面质地。

2.东西方剪裁差异:面料使用差异
东方的平面剪裁讲究衣服的留白:是衣服与身体之间的空隙,东方的剪裁没有过多的露出身体线条,衣物走动起来,随着步伐的律动,衣物会与身体产生第二次的动态和曲线,更为含蓄,有想象力的空间是最美的。
东方的时光造衣:古法旗袍上使用米浆作为包边条的涂层材料,用手工的方法刮浆经由时间的晾晒,造衣造物。使用平面剪裁和归拔工艺,最大化利用面料,古法旗袍对于面料的运用是极其珍惜的。
古法香云纱是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真丝绸面料。利用植物薯茛茎块的液汁多次晒涂于练熟的坯绸上,使织物粘聚一层黄棕色的胶状物质,再用含氧化铁的泥土均匀涂于织物表面,经反复多次晒、水洗后,经由时间的打磨,使胶状物变成黑色而成。香云纱的制作过程体现了人对天地间的谦逊与尊敬,是浸润于自然间所展现的谦怀气度。这也是香云纱和旗袍的魅力所在。

3.不断涌现的东方风格设计师、东方审美视觉摄影师
服装品牌:UMA WANG、MSMIN、盖亚传奇、之禾、言茶、荷木、方成一物、槿爷东方、浮云堂、那曲等。

1.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吗?
以山本耀司先生为例。
山本耀司回忆起当年第一次登上巴黎,他并没有考虑要把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放到设计当中去。 他说:我去参展的时候,排除了一切日本式的东西。 如果要用和服风格做时装秀,就会感觉自己做了个土特产,会非常不好意思。
其实不只是服装,每个产业我们都想强行安利自己的文化。可是人家凭什么非得接受我们自以为的“精髓”?
再看其他日本的时尚界大师,诸如川久保玲、三宅一生,他们设计的服饰、包包,也完全看不到什么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子。传统文化从来就不是他们设计的重点。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为了打破传统。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名词,它是个动词。而一个动作,饱含着一个人的视角,一个人的心态。
执着于弘扬中华文化,太容易陷入自嗨里,一叶障目,不知泰山。山本耀司说:是西方人他们自己看出了,我时装秀中那些日本式的、东方的风格。
但不可否认,山本耀司作为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他所受的日本文化与思想熏陶依然深入其骨髓。换句话说,对于设计师来说,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表达自己的“民族性”,只需要真情流露地表达即可。
2.李子柒对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启示
我们现在看到线上新媒体在快速发展,李子柒就是一个典型的将东方文化国际化的案例。
李子柒的成功其实是善用了一个平民化的视角,把中国文化的细节和理解以一个中国90后的年轻人的身份进行了一个个人化的、艺术化的,甚至是并不完整的表达,但这并不妨碍国外公众对她作品的解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接受。这种润物细无声且没有明确认知指标的方式才能真正地去影响公众,去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从这个角度而言,李子柒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研究的案例。一个不会说英文的女孩,甚至其视频几乎不涉及什么语言沟通的部分,是如何通过呈现自己的日常生活而成功地跨文化、跨区域并捕获了全球大众的关注。总结背后的原因, 或许对于我们中国服饰品牌走向全球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3.等待志同道合者一起完善答案
我们现在做的品牌叫“方成一物”,做的是新中式风格。希望做符合当下审美的东方风格但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产品。我们还在摸索的道路上。此处只是抛砖引玉,也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认为李子柒能够跨文化、跨区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带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服饰品牌能被西方市场接受吗?或者如何才能被他们接受?为什么?
我们将从评论区里选出优质回答予以20-100元的红包奖励。回答问题时请务必写清楚你的WX号以便联系。
庄主总结
一、美的层次
统一和谐之美——抽象留白之美——真善美天地大美。
二、东方美
国内目前很多东方时尚兴起,很多品牌:例外,之禾,荷木,盖亚传说等。这些包含着对于东方视觉摄影师的风格,各抒己见。
三、东方美的国际化思考
东方美要国际化,必定要走创新的道路,不要一味的传承,更多的是开拓。既不需要刻意的去“东方化”,也不需要刻意的东方化,文化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是想丢也丢不掉的,设计师只有深入研究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结合,才能做出真正国际性的产品。
文字整理 : 张怀楷
审核 : Cherika Chen
版式设计:Alex Li
End

新书上市通告


感谢你的阅读,期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