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做到一半还没缝合伤口,医生全部离场,原来X射线太强医生用命救人
手术了一半,突然医生全部离场,患者肿瘤被切还没缝合,孤零零的躺在病床上,25分钟后医生护士才进来,难道是医生去吃饭了?还是患者欠费了?其实这是在做“术中放疗手术”,只有身穿20斤重的防辐射铅衣的主刀医生才能在里边,手术一天辐射量等于拍上千次X光,所以是医生再用自己的命救患者的命。虽然现在严查医疗反腐,但是很多底层的医生护士都是我们尊敬的人。

手术中途医生被要求全部出去,其实这是是术中影响学检查,会使用C型臂,或其他带有辐射的设备给患者拍照,如果没有穿铅衣就要出去。这是保护医护人员的必要措施。医生长期在手术室做手术,为了避免辐射积累C臂开机后就要回避,患者偶尔照射一两次,对健康有影响但是不大。这类手术一般发生在骨科手术、器官移植和医疗设备置入等。

一般这样的手术的床头有一个C字形的大机器,这台机器叫做“C型臂X光机”,主要用于介入放射科及骨科手术中的X线影像设备,原理就是球管产生X射线来采集图像,用于各种手术中的造影和摄影等工作。根据大小分为小C、中C和大C,其中大C是固定的,功率大于80kW。血管造影是通过将造影剂注入体内,利用C型臂等影像学技术观察血管内部情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以通俗的叫做介入手术,开始后主刀医生把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但是会消耗医生的生命,严重的辐射下,医生要穿戴20斤的铅衣,包括铅帽、铅围领、包裹式铅衣、铅眼罩、铅背心、铅围裙等防护用物。普通人穿上这样的衣服走路都费劲,医生还要操控手术刀,护士还要跑来跑去,他们被叫做“铅衣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简称DSA,原理是在人体内注入造影剂,比如硫酸钡或碘制剂等,这样就能增强影像观察效果,也就是方便大夫看清楚了,注入造影剂前后拍摄的两帧X线图像,经数字化输入图像计算机,通过减影、增强和再成像过程来获得清晰的纯血管影像,就比如在一大堆杂物中有一些发亮的线条一般。血管造影是有辐射的,需要借助专门的血管造影仪器进行造影检查,而这种血管造影仪器是需要借助射线进行检查的。

整个手术室也有是特殊防护的,介入手术室里面有很强的X射线,手术室的墙、玻璃都是特制的,含铅可防辐射。主刀医生的防护要更加厉害一些,比如铅围脖是用来保护甲状腺的,铅三角裤来用来保护性腺的,整套铅衣外面还要裹上一层消毒的手术服,这3层厚厚的衣服穿在身上想想就难受,只要有介入手术医护们就要经历非常煎熬的时刻。

比如患者切除肿瘤后,在还没有缝合的时候医护人员就要出去,因为要进行“术中放疗手术”,时间只有25分钟,此时肿瘤的大部分被切除,要对近切缘的病灶,在直视下给予高剂量放疗,可能产生更好的放射生物学效应,对瘤床残存肿瘤细胞灭杀的特点,能延长复发时间,且减少肿瘤周围危及器官的照射。

具体的流程是:患者的肿瘤切除后,放射科团队要调整好放疗设备,把所有的参数调整好,然后医护离场,手术室的大门要紧闭,含铅的墙体、门和玻璃就能阻挡住X射线,此时X射线开始照射切口处的制定位置,一般照射25分钟左右,然后所有的医护人员在进去缝合伤口。

有时候穿着沉重的铅衣做手术,医生和护士通常一穿就是1天,医生们穿着铅衣还要操控着直径小于1毫米的救命导丝,护士门也要穿着沉重的铅衣健步如飞的传递药物、手术刀、导管,还要给病人进行护理。介入手术对医术要求很高,因为这种手术没有敞开的刀口,而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导丝的走向全凭医生的双手力度的把控,所以丰富的经验是救人的根本。
有个患者说:我的手术结束后,所有人都出去了,只有我的主治医生留了下来,坚持现场通过X光机观察手术的情况是否完好,虽然只有几秒钟但是我很感谢他和他的医德。在治甲亢服用碘131时,医生要全副武装从头到脚,并且告诫2个月内不能和宝宝接触。

有人说做这么大的手术,竟然能走出手术室,手术室门外也是无菌区?其实手术室外面的走廊也是无菌的,整个手术楼层都是无菌区,一般大一点的医院手术室都是单独一个楼,有好几道门,里面走廊都是无菌的,所以医护可以直接出去然后在进来。

所以DSA手术有辐射,尤其在造影的阶段辐射非常大,虽然医生穿了铅衣,但长期处于辐射下对身体损害还是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明白这一点但是没有办法,就算知道对身体伤害大也得上。慢慢消耗自己生命来救人,可以说在医疗腐败的今天,底层医护人员非常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