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直播回看】谢晓非《解读疫情下的心理恐慌》

2022-04-14 19:32 作者:把灵魂和肉体分开  | 我要投稿

疫情中的心理恐慌现象:

心理感受,身心受到冲击,主动获取信息,查看各种信息,日信息检索量很多,恐慌、焦虑,觉得世界末日已经来临。很多自评量表反倒是加速了那些心理焦虑程度比较高,反而会有情绪唤醒的体验。

人们因为情绪上的焦虑,反而会有一些不理性的行为,过度购物、过度防护,抢购物资?



面临这样的重大危机事件,人类是有理性的吗?


关于公共危机事件的探讨过程中间,提出了公众理性这样的部分:面对突发重大危机事件,人人都理性分析信息,社会应对应该会有效得多

有限理性理论(Herbert Alexander Simon):人理性是有限的,我们做不到完全理性,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认知偏差。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有这么强的情绪反应也是正常的。

事件的严重性: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这次新冠病毒涉及面非常广,传播速度非常快,影响范围非常宽,完全符合这个严重性的特征。从客观角度上来讲,我们好像有充足的理由可以恐慌:

结论:一个坏的事情也许还没有一个不确定但不那么坏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那么大,当然坏的事情其实对人类还是有影响的,但是人类是有很强的适应力的, 他能够很快对这种快的事情发展出一套适应策略来,对坏的结果进行适应。不确定性六难以适应,人们不知道事情以后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所以此时就会会产生一种情绪唤醒。它就会极大地引起我们心理恐慌的发生

因为我们不了解相关的知识,所以就觉得它不确定,就觉得他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


经济学的“资源稀缺”的“稀缺脑”。 海量信息,认知能力去加工信息,繁忙、繁忙信息里面,有限理性,使得大脑无法能够真正地完全加工这个信息,像内存不足的计算机,加工现有信息又会力不从心,对新进入的信息往往解读上也会带来一些偏差,这也是一个人认知精力和资源有限条件下必然产生的一种状况。

现代人处于非常匆忙、海量信息,很多人就会处于“稀缺脑”状态,对很多信息的解读就会引起偏差。


对一件事情有所了解一定要具备相关知识,风险事件出现也关联了很多专业知识,缺乏知识就会因为不确定性让我们产生心理的不适和恐慌感,这次病毒对专家来说尚且都是新的东西,更何况普通大众会恐慌了

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一下原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是安全的,就可以减少一些恐慌,增强一些确定。


恐慌的状态会产生有偏的认知和不理性的反应,而且它可以很快地由个人扩散到更宽远的地方,对整个社会和疫情的管理都是一种考验,所以需要控制和管理




个人到社会的恐慌的传播:心理噪音

一个危机事件出现的时候,信息出来,稀缺脑状态,感到威胁,唤醒负面情绪。噪音背景下,难以辨别什么是好的信息,什么是坏的信息。

抢占资源。


疫情的风险事件的发生就像一块石头,投到了一个平静的湖面,石头就会制造出一圈圈往外迅速传递的涟漪,如果这块石头足够大和沉重,那么它所影响的范围也会足够大,影响程度也会足够深。



传递方式:

社交媒体是放大器,微博的谣言转发,放大集体性恐慌,每个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恐慌的放大镜,


恐慌的状态和影响一定会波及到人的行为层面,


对身体反应和想法情绪反应过激,每天都谈论与负面信息相关的话题,他们的反应也是非常不好的,经常被情绪唤醒

很多极端的个案放大到社会的时候一定也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

若单个个体能够有更好的理性反应的话,相信这个社会也能够更好地应对这次疫情。


情绪、认知和行为是心理学中的铁三角,这三个方面是快速认识一个人认知心理和行为想法的一个途径,这次恐慌是一种综合性的情绪状态,可能包含焦虑、恐惧、怨恨甚至是愤怒,这样的情绪总体上形成一种心理的噪音状态,如果我们不去掉这样的噪音的话,我们就很难接受理性的信息,并且对谣言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拦截,可能会寝食不安,难以恢复到正常作息规律。

从行为和认知两个方面帮助我们自己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每天都是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各种挣扎和不适应,睁眼起来就是查看负面的疫情消息,然后还会传播一些极端个案,各种救助上的困难等个人非常悲情的故事,但其实中间还有很多积极乐观的因素:治愈率、确诊病例减少或趋于平缓


如果你现在关注的信息非常负面也是很正常的,这个可能有一个人的进化适应性的原因,因为在人类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我们周围的风险有一个更高的警觉才可以做到趋利避害,不受到风险因素的伤害,而且负面信息我知道它是坏的,它可能会对我带来不好的赢想,我对它的警觉性也会提高,因为负面信息更具有诊断效果,所以我们往往会更先关注到负面信息。

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了这点:你从一堆笑脸中间找到哭脸的速度很快,但反之,你的速度要慢一些


如果我们不意识到自己的认知特点的时候,会使得你对已关注的信息和新加入的信息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不断叠加这种不良感受,慢慢可能形成一种完全负面的信息空间

过滤气泡,网上平台,个体化服务搭配上个性化算法,推送和检索信息觉得你会关心的信息,包裹起来了像一个气泡


慢慢地你发现你接受的信息所包裹的气泡,所跟别人重叠的那个部分实际上是非常非常有限的,但它往往给你一种错觉:我看到的东西就是真实的,就是全世界。这样的倾向会给我们的认知带了很深刻的影响

验证性偏差:人实际上有一种很本能的倾向,找那些与现在已有看法和态度相一致的信息,来进一步确认我现在拥有的看法和态度是正确的

这种不断被证实的心理倾向也使得人们自己选择去暴露在那些能够支持他们已有的看法和信息中去


这样的一个过程让我们把我们自己包裹在一个自己制造的信息空间里面。

把自己包裹在这样一个假象的、不真实的环境,而且你还可能不一定自觉

但这需要我们意识到才能够去克服


建议:1.看到更多的正面信息:在前方工作的医务人员、公安干警和政府官员

关注的正负信息的比例调配。注意自己检索信息的频次,过于平凡也会给自己带来一种不良的信息感受。

网上谣言四布,意识到网上有谣言,你可能对一个谣言的辨别的几率就要大得多。

加入到辟谣的行列,减轻谣言带来的伤害


任何危机出现的时候,必备的知识还是需要的,简单搞清楚,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一点,只要我们知道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家人是安全的,我们很多事情就可以放手去做。

这个地方有一点特别重要,对于知识的来源一定要关注,一定不要在网上随便看到一个信息就信。

从可靠的信息源建构你的知识体系,建立适当的知识时必须的


1.保持日常活动:

可能会处在一个高度唤醒的状态,觉得自己看不进也听不进去,这样的状态是不利于你尽快平息下来的,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心理状态的时候,你可以通过行为慢慢来约束自己的心理状态,

每天除了适度合理地关注必要的信息之外,你还要注意去关注除疫情以外的事情,一定要能够开始做起来,可以是做家务、听音乐、学做饭或健身甚至是打游戏,做一些你平常不能做或没有时间做的事情,网上也有很多的网课、公开课,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开始做我们平常不会去做的事情或解除的领域。

能不能很好地情绪平和地开始做其他的事情是证明你能不能较好地调整自己情绪的指标。

可以记录一些心得体会,可以观看他人的生活,慢慢从观看开始介入到一个正常的生活,这是一定要从正常的节奏做起才能够介入道正常的生活中去的。


参与到应对疫情的过程中间余香效应,帮助别人的人自己会从中受益,做研究就是在处于一个比较寒冷的情况下,通过去帮助他人,助人的人会对环境温度有更高的知觉。


为疫情做一些点点滴滴的事情,你会很快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很快平和下来:全社会建设性的应对,这件事情很快就会过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这个过程中间,关键是我们自己也很有收获

身体力行前面的建议,逐渐地回归到理性和平和的状态中来

非常肯定地说,每个人都是行的


本人患病概率和疫情发展预期,经历过病毒的人会有更为乐观的预期。志愿服务和捐款方面,有过SARS经历也是更为积极主动的



【直播回看】谢晓非《解读疫情下的心理恐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