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形态,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那是因为我们本身便是独一无二的。
光的形态 吾乃龙为萌龙 光的形态是怎么样的呢?有人说,光是一个个粒子,也有人说,光是一条条直线,而我认为,光是无形的。 光照在物体上,随着物体的弯曲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反应,他们看到这些物体的表面坑坑洼洼,而为了不让这个世界出现视觉上的故障,所以他们选择迎合自然。有时候,光是长长方方的,有时候,光是圆圆润润的,有时候,光是不规则的。这都取决于接受光的物体,光为了迎合他们,改变着自己的形态,给他们套上温暖的外衣。所以光是无形而有行的。 世界上总有一些叫人不好的物体曲解着光,他们的身形歪七扭八,看不清具体的模样,光照到他们身上,只能被迫做出改变。他们污染着世间的光,而我们却无法通过光来对他进行指责,因为不管如何,他身上包裹的仍然还是光。光并不是褒义的一种,也不是贬义的一类,看是他们贴在了什么物体上。 有光的地方总会有影子,不管他的光源有多么的明亮,不管他的光源有多么的庞大,总会有无法完全照亮的地方,而那些被光遗忘的地方,便是无可避免的黑暗。世界上有这么一种灯,叫作无影灯,他照射下来,看不到影子,而这不是因为他自身有多么的强大,也不是因为他发出的光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他不是一束光。 他们围坐在一起,相互监督着彼此的阴影,可以做到互相帮助,及时纠正,是他们一起,相互消灭了彼此的黑暗。所以,单向的一束光总是薄弱而无法招架黑暗的,黑暗对付他们 会采取车轮战,他们无法顾及所有方向,只能仓促抵挡,这样,无论多么强大的光也会被打倒。 世界上总没有完全充满光的地方,世界上也没有完全充斥黑暗的地方。在有光的地方就会反映出黑暗,在盘有黑暗的地方就会诞生光。光只是物体精神上的寄托与依靠,万物在有灵时,不管如何,心中都总会有光,不然,便叫作死了。而黑暗便是物体本身的黑暗,因为他们无法以光的形态来存活,所以他们需要黑暗来塑形,而这样,世界才会变得多彩。 黑暗就像是躯壳,需要光给予精神来对此驱动。光照耀到他的身上,他才会有意识,他才能去看世间万物。而如果没有躯壳的黑暗,那么光也无法看见那个需要自己照耀的物体,便更谈不上出现自己的思想了。所以,黑暗与光都是互生互长的。 光的形态藏匿在那些细枝末节当中,在人们不会在意的地方,总能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温暖,那些人把这些神奇的事归功于神。他们都属于大自然的造物,大家自诞生以来便有维护自然的使命,光也是如此。 光与黑暗商量好事情,便诞生了这么一对关系。黑暗做底,光筑做楼。这个世界的依托都由黑暗来撑起,生命的诞生也是如此。他们在光照不到的地方也能存活,因为伊始由他而定,但是这个世界还是需要光来做维持。因为看不见,是种很可怕的事情,按是如此无情的发展,宇宙就算再怎么庞大,也是个无脑的巨人,断了手脚的老虎。 因为光是无形的,所以才需要黑暗来为自己塑形。所以,我们要接受光赠予的温暖,就必须尽可能的完善自己,在扩大自己的接受面积的同时,又要保持和光一致的非黑暗性想法。世界是无胡乱曲折的,只有有计划的坏,任何无理由的坏,但是内心的坏,而其他的黑暗,便不叫作真正的黑暗,而是渴望光的黑暗。 因为他们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来获取光的温暖,所以他们打算在阳光底下干坏事,让光可以看见他,净化他。但是人的内心总有些不可说明的自傲与自尊,他们不愿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在看见自己暴露时,仍然是“一无所知”。我们要做的不是质疑,不是造谣传说,而是无声的理解,好的黑暗会渴望光,学习光,看久了,自己也就跟光同化了。 光的温暖是由很多不同的种类组成的,其中有爱,其中有情,其中有孝,其中有慈。我们所接收的,我们所发送的,都是一个道理,那都来源于一种本质的东西,那便是光与暗之间的关系。由黑暗所塑造的物体,需要光来焕发他们的靓丽,是洗涤,人生的必需品,所以不管人们变得怎么样,就像是饭菜般,总在无助时渴望吃上一口,以此来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光是无形的,但是无形中又能看见他的形状,那就是一个镜中的自己,做着和我一样的动作,只有我们的组成成分不同罢了。他跟我很像,但是在我的心里,看他总像个外人,我在白天中感受光,享受光,在黑夜中思念光,渴望光,直到汲取到足够的能量。这时,当我再看向那个镜中的自己时,如果觉得异常亲切,那么,我也终于是成为了光中的一员,一个夹杂着黑暗的光,一个非自然的光,而他带有的功效,会比自然的更巨大。 光的形态,多是无形,形而有变,万变归法,暗具生光,不离其宗,光具生暗,不唤变本,乃栽大道而成性也。 末言 我们要记住的,不是光所停留在身上的形态,而是他照耀在我们身上的本质,那个温暖,那道明亮,是学习,不学行,明情态。 ——吾乃龙为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