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追寻佛陀的足迹

2020-06-09 18:46 作者:一阎九鼎  | 我要投稿

    从新德里飞往加德满都,在一万米的高空,窗外的白云与远处的雪山连在了一起。远处的山上全是积雪,山脉走势清晰可见。陡峭、挺拔、伟岸,这就是喜马拉雅山了!那个最高峰可是珠穆朗玛?!这座山在我心中充满了神秘,但因为担心高原反应,从未与之亲近!不曾想,在异国他乡,竟在空中不期而遇!

 

    在加德满都,几乎所有的街道都有神龛寺庙,有的寺庙仅供人礼拜,并无专职的修行人。

 

    我走进的这个寺庙很小,只有一间小房子,住着一位法师。这位法师看我在关注他,特别拿起了法器,很专注地为我持咒诵经,并摆出姿势让我拍照。虽然听不懂尼泊尔语,但我在抑扬顿挫中感觉到了神秘与庄严!老法师唱诵完毕,又用朱砂为我点额,以示吉祥如意,并以百合花灌顶。

 

    在印度教看来,前额的眉心是人的生命力的源泉,是人的活力中心,所以平日必须涂朱砂和药膏加以保护。基于此,我更详细地看了这个寺里的神像,忍不住大吃一惊:佛陀的神像旁边竟然是哈努曼的神像!哈努曼(Hanuman)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风神和母猴所生之子,聪明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于腾云驾雾,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其实在印度和尼泊尔,佛教与印度教是孪生兄弟,印度教信众要远远多于佛教。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公元4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

 

    8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分加大,简化原有繁琐的理论,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圣雄甘地说,佛教给予印度教新的生命、新的意义、新的解释。因为这种渊源,两教的关系极为融洽,甚至同场修行。在尼泊尔,真正的主流宗教是印度教,因为官方信奉,上行下效,但到了社会底层,则信佛教者众,但佛教信徒亦然不及印度教的八分之一。

 

    佛教与印度教思想有别: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主体等。

 

    印度教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以梵天、毗湿奴、湿婆三神为主神。印度教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奴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奴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毗湿奴或湿婆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

 

    黄牛在印度教里是神,因为是大神湿婆的坐骑,所以也受到人们爱屋及乌的崇拜。我看到即使是只残疾的牛,竟也生活得怡然自乐,泰然自若地接受人的奉养。

 

    其实在印度和尼泊尔,不仅牛,其他动物与人也都关系不错,彼此间互不影响、自行其是。

 

    19世纪,英国殖民者曾用了20年时间对印度教做了系统的调查。当年英国外交部曾宣布无法对印度教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它既是有神论的宗教,又是无神论的宗教;既是多元论的宗教,又是一元论的宗教;既是禁欲主义的宗教,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既是宗教信仰,也是生活方式等等。

 

    印度教思想来源于佛教和婆罗门教,他们认为,人需要经过多次的轮回才能进入天堂。

 

    苦行僧之所以折磨和虐待自己的身体,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身体看作是罪孽的载体。苦行僧希望通过把物质需求降到最低来获得心灵的解脱,得到神的庇护和恩赐,从而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尼泊尔的苦行僧多来自印度,被叫做Baba,意思是“圣人”,他们被看成是来凡尘普度众生的“神的使者”,受到人们的尊重。

 

    尼泊尔三个杜巴皇家广场同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他们分别位于帕德冈、帕坦和加德满都。14世纪初,尼泊尔分裂,而且帕德冈和帕坦是敌对的。这个国家屈从过许多侵略,包括1349年来自孟加拉的穆斯林。1380到1395年间在马拉王朝统治下重新统一,15世纪帕德冈、帕坦和加德满都在这个繁荣时期很是兴旺。16世纪初,这三个城市还分别是三个王国的首都,其中帕坦杜巴皇家广场由12世纪国王Vaskar Deva Varma兴建。繁华的帕坦杜巴皇家广场南侧,是库玛丽寺,在这里我看到了坐在顶层里接见信众的“活女神”,Kumari在尼泊尔语中意为“处女”,被印度教认为是力量女神“卡莉”的化身。根据印度教圣典,女神是智慧女神的化身,亦是力量神的象征。“活女神”被人们相信是印度王权力和庇护的神源,也是其教徒的精神支柱。

 

    从蓝毗尼机场,进入蓝毗尼区,我的眼里满含泪水。蓝毗尼两旁的行道上绿树茂盛祥和,树下几只散漫的牛在咀嚼着青草,小狗在路上散步,羊儿在割过的稻田里卧着打盹。路上的妇女全身裹着土布的纱丽,头顶着稻谷,沿路而行,有的男人则骑着自行车。

 

    这里的人脸色都很平静,仿佛这个世界与他无关,即便是谈生意,也是不紧不慢,并没表现出太大的热情,好像钱挣不挣都无关紧要,坐摊生意也不讲究门脸,随便搭个架子就是商铺了。

 

    作为佛陀的故里、佛教的圣地,蓝毗尼的人绝大部分不信奉佛教,甚至对佛教的知识也知之甚少,仅限于知道佛陀名讳,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到来,佛陀给他们带来了商业机会,使他们感受到了佛陀的慈悲与关怀。他们很满足于当前的生活,即便极其贫穷,也过得舒适、安逸,这让奔波在名利场上的俗人感叹不已。因而,在蓝毗尼,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宁静,似乎这里的人和动物乃至树木和青草都拥有同等的尊严,彼此之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这种和谐也恰恰是我们古圣先贤所追求的天地合德。

 

    我从佛陀的诞生地,来到了他的城国——释迦族聚居的迦毗罗卫国。中国的法显、玄奘都曾到过此城,但两人对它位置的记述有所不同。印度考古学家穆吉克根据玄奘的记载,以1895年在尼泊尔泰雷地区发现的阿育王拘那舍牟尼佛石柱及1896年在蓝毗尼发现的阿育王释迦牟尼佛诞生石柱为线索,于1899年在提罗拉科特试掘后进行了认定。穿过陶利哈瓦镇(Taulihawa),便到了蒂劳拉堡(Tilaurakot),这里被考证为迦毗罗卫城遗址的所在地。它东西长400米,南北长550米。释迦太子曾在这里生活了29年。目前尚留存西门、夏宫及佛陀当年出家所走的东门遗址。

 

    身体的疲惫与心灵的饱满同时充斥着自己,这是我考察尼拘陀园精舍的感受。尼拘陀园精舍是佛陀回国省亲、修行讲学的道场的遗址。当年佛陀悟道后,在邻国舍卫城祇园精舍说法,从者云集。父亲净饭王派使者请佛陀回国,一是解思念之苦,二是请佛陀为国民说法。佛陀应命回国省亲,并在此为父亲、姨母和祖国的大臣、民众说法。在尼拘陀园精舍内,佛陀的儿子罗睺罗思念父亲,前来看望。罗睺罗时年7岁,聪慧过人,佛陀拉着他的手,悲悯地说:我没有财产给你继承,再多的财富也有用尽的时候,我让你继承的只有佛法,这是最伟大最永久的事业。罗睺罗表示要追随父亲寻求人生真谛,于是佛陀亲自为其剃发,并为其制定了沙弥十戒。

 

    尼拘陀园精舍管理员见我礼佛虔诚,特意带我前往另一处佛教遗址——前世拘留孙佛出生地遗址、前世佛舍利塔遗址。塔前有柱,形同阿育王塔,估计是阿育王时代所建。随行的来定法师在此居住了一年,尚不知有此遗址,其他人所知更是寥寥。《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中说:“拘留孙佛亦放光明住行者前,其佛身长二十五由旬,圆光三十二旬,通身光五十旬,相好具足如紫金山。见此佛者,常生净国,不处胞胎,临命终时,诸佛世尊必来迎接。”

 

    随后,在去佛陀舍利塔遗址的路上,我看到了第二个阿育王塔,塔一断两截,下半部斜插在地下,另一半歪躺一旁,两截在地上的部分有5米之高。上有孔雀标志的雕刻和铭文,据学者考证,确为阿育王所立。

 

    阿育王之名可意译为“无忧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他的祖父旃陀罗笈多创立了孔雀王朝,并击败了入侵的希腊人。他的父亲宾头娑罗巩固了这个国家,并向南扩展了国土,累计攻灭了16个国家。站在祖父两代的肩膀上,阿育王有着有利的创造更大历史业绩的条件。他统一了大半个印度,后皈依佛教,在全国修了84000座佛舍利塔,布施供养三宝,又派许多大德高僧,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弘扬佛教。东从缅甸,西到埃及、希腊,都有他们的足迹。由于阿育王爱护人民,保护生命,护持佛教,所以被当时及现在的人们尊为“护法明王”。

 

    在佛陀的出生地和舍利塔的遗址,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捡几块残片,带回国内,让佛陀的智慧点亮我们的心灯,让佛陀的慈悲温暖我们冰冷的心房。求佛,能求得的也只有智慧和慈悲,其它的拜佛夙愿,都违背佛陀的初衷。

 

    人类的天堂或西天极乐就是基因的自我修复,这就是管理哲学的使命!


    按照佛家的观点,人与生俱来有贪嗔痴三毒,这是人类的命门,若攻击之,必使其丢盔弃甲,束手待毙。也正因如此,黄赌毒成了人类自制的夺魂酒,饮之如甘露,但顷刻毙命。所以在计谋中,美人计成本最低廉,成效也最佳。

 

    管理本当帮人建立人性的护盾,修复人类的基因缺陷,才能成为人类自新的动力。

 

追寻佛陀的足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