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苏军那些事-进攻战术】西多连科《进攻》摘录与杂谈01

黑色部分摘录自1970年苏军教材《进攻》,A.A.西多连科著,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本。蓝字部分为本人闲谈、评论与归纳。
引言(节选)
许多世纪的军事历史,其中包括苏联军队的历史,令人信服地证明,在任何规模的武装冲突中,无论是在分队、部队和兵团的战斗中,还是在战役军团的交战中,只有进攻才能战胜敌人。进攻是彻底粉碎敌人,夺取重要目标和地区的唯一战斗行动类型。
进攻的实质是,进攻军队以全部武器杀伤敌人,利用取得的战果,急速向敌配置纵深推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夺取敌人的武器装备,以及占领一定的地区。
在现代条件下,要在短期内彻底粉碎敌人并夺取重要地区(目标),就要实施核突击,巧妙地运用常规武器的强大火力,并以坦克兵和摩托化步兵在航空兵和空降兵的协同下,迅猛向大纵深推进,大胆地插入敌人的翼侧和后方,各个歼灭敌人。
诸兵种合同作战的重要性,大纵深作战的理论,另外,注意这里对核突击的强调。
……
当然,承认进攻的有利方面和优越性,丝毫也不贬低防御的作用和意义,也不否认有深入研究防御的必要。防御这一战斗行动类型也有它的长处,这些长处运用得好,也能使防御达到预定的目的。但是,在战胜敌人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无疑是进攻。关于进攻在武装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列宁不止一次地强调过。
……
列宁关于进攻在武装斗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在苏联军事学说中得到了反映。苏联军事学说认为进攻是军队行动的基本类型。只有进行高速度、大纵深的坚决进攻,才能在短期内彻底粉碎敌人,夺取重要地区、目标、政治和经济中心。
……
进攻是个范围广、内容丰富的课题。它可以在战略、战役、战术等范围内,在使用核武器条件下和各种地形上实施。进攻的组织与实施还与全面保障、指挥员和司令部的指挥活动有密切关系。党政工作在进攻中也起很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教育军人保持高度的进攻精神和歼敌的决心。
当然,一本书不可能全面阐明进攻的全部问题。本书打算着重阐述使用核武器条件下实施现代进攻战斗的一般性的理论问题。对以往战争经验将谈得更多一些。书中基本上把进攻作为一个整体现象来研究,这样便于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进攻方法和样式的发展趋势以及决定这些方法和样式的因素,更深刻地理解进攻战斗的实质和特点。
至于其他一些重要问题,包括分队在不使用核武器时实施进攻的问题,可作为单独的课题加以研究。
1970年特色,默认开战即核,疯狂的时代,将核武器的运用视作平常,强调核突击的重要性,在之后的一些年里,苏军将会逐渐更加重视不使用核武器的条件下的纯常规武器的进攻作战,不过在本书接下来的章节中,你将会继续看到核武器条件被反复强调。
第一章 核武器出现前进攻发展的主要趋势(节选,上半部分)
……
这一章总体上是一个铺垫,上半部分大多是在讲历史沿革和大体趋势,下半部分相对更加精彩一些,引入了大纵深作战理论中一些关键的概念。
进攻这一战斗行动类型是随着战争的出现而产生的。进攻的方式方法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且它是有规律地发展的,是由一定客观条件决定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天才统帅的“悟性的自由创造”,而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新式武器的制成和军队人员素质的变化。
社会的生产力和国家的经济能力对军队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军队正向着不断增加数量和提高机动力、火力、突击力的方向发展。许多世纪的武装斗争史,尤其是近代战争史都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古斯达夫.阿道夫的军队,数量最多时达到七万人。查理十二世对俄作战时,其军队达到十万人,这样多的数量在当时来说是庞大的。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时有六十一万军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法军有五百一十九万二千人。又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军队总数为七千万人,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交战双方军队的总数就已达一亿一千万人。
军队快速力和突击力的增长,首先表现在军队摩托化和机械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以及军队中坦克、飞机、火炮和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方面。1916年,英军在松姆河附近首次使用了四十九辆坦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各国军队坦克总数已近万辆。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仅苏联就生产了九万五千零九十九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德在1939至1945年和苏联在1941至1945年生产坦克的总数为二十八万七千辆。
在机械化程度方面,1914年每个士兵平均有零点三至零点四匹马力,1918 年有一点五至二四马力,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有二十四马力,而到六十年代,苏联每个士兵约有四十匹马力。
现在,军队的摩托化和机械化程度还在继续提高。
生产力发展改变了战争的方式方法,更庞大的军队意味着将发生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交战,而更高的机械化摩托化程度意味着更强的机动性和突击能力,这都是大纵深作战理论诞生的重要前提条件。
可以说,苏军将火力、机动、突击视为作战理论的三要素,火力的发展下文将会提到。
军队火力的提高表现在各种射击兵器,首先是作为陆军火力的主要标志的火炮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战斗效能的提高上。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德军曾拥有一千七百二十门火炮,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它已拥有一万七千六百门火炮。在伟大卫国战争中,苏军仅仅在柏林战役中就使用了四万一千六百门火炮和迫击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四年内,六个交战国(英、法、美、俄、德、意)共生产十四万门各种口径的火炮,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的后三年就生产了约六十六万门各种口径的火炮。
炮,炸,好。
火炮在军队中的比重也急剧地增大了。1805 至1806年,在拿破仑军队中平均三百三十名步兵有一门火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拿火炮最多的军队来说,平均二十至二十五名士兵有一门火炮,而在伟大卫国战争的重大战役中,担任冲击的苏军战士平均四至五人就有一一门火炮。而且主要火炮的实际射速和射程相当于拿破仑战争时期火炮的十至十五倍。
在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初期,俄军总共只有八挺机枪,到战争末期,有三百七十四挺,而到1917年9月,已有两万四千挺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四年内,各交战国共生产八十二万挺机枪。在伟大卫国战争的后三年内,苏联工业给军队提供了一百三十五万挺轻重机枪和六百万支左右的自动步枪。(这里的“自动步枪”猜测原文为Автомат(直译为自动枪),在卫国战争的语境下大概主要是指冲锋枪)由于步兵分队装备了大量的自动武器,它的火力大大地增强了。如果说拿破仑的一个步兵营每分钟能发射二百发子弹,那么普法战争中一个营就能发射七千发子弹,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一个营能发射一万五千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就超过三万发。除枪支外,步兵营还装备有迫击炮、反坦克武器及其他武器。
部队和兵团一次齐射的弹药重量,是军队射击能力的重要标志。从下面苏军步兵(摩托化步兵)师的例子(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一次齐射弹药重量的增长情况:在四十五年内,一次齐射弹药重量约增长一百五十倍以上(不包括火箭核武器)。

1941年战前最新的编制表中,苏军步兵师的师属炮兵装备12门76mm炮,36门122mm炮,12门152mm炮,团属炮兵装备少量的120mm迫击炮、76mm炮、45mm反坦克炮,营连属炮兵装备82mm迫击炮、50mm迫击炮与少量45mm反坦克炮。
而到冷战中期的摩托化步兵编制中,师属炮兵已经装备了54门152mm炮与18门122mm火箭炮(此外还有师反坦克营的反坦克炮),团拥有了一整个装备122mm炮的炮兵营,120mm迫击炮成为了步兵营属装备。此外,由于大量坦克被直接编入摩托化步兵师中,步兵部队的重型直射火力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陆军日益增强的火力,还得到了航空兵强大突击的加强。例如,在1918年的几次大的进攻战役中,参战的飞机只有一千至一千五百架,而且是性能很差的飞机,而在伟大卫国战争的后期战役中,苏军就使用了七千五百架飞机。在战争期间,苏联航空兵投下了三千多万枚各种圆径的炸弹。航空火力准备时节,目标的每平方公里落弹密度为一百至一百五十吨炸弹。轰炸突击还得到了强击航空兵强大的机关炮火力和机枪火力的补充。
对于炮兵火力与航空兵火力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不仅火力的密度提高了,火力的效率实际上也大大提高了。
由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战争的物质基础,即军队武器装备、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军队的快速力、火力和突击力,是直接影响武装斗争,特别是进攻的特点、方法和样式发生变化的客观因素。此外,使进攻方法和样式发生变化的还有敌人防御的特点、军队的组织编制、军事理论发展水平、军队训练和教育的方法、战斗经验的多少及其他因素。武器和使用这些武器的人的变化,总是首先引起进攻方法发生决定性的突变和重大的质变。同时,随着生产力、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突变之间的间隔越来越小。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非常缓慢,所以武器装备的发展也很慢。在很长的时期内,斗争的主要兵器是冷兵器。因此,进攻的方法也未发生重大变化。采用纵深密集队形实施进攻沿袭了许多世纪。
资本主义时代,尤其是十八世纪后半叶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生产过渡时期,为武器发展创造了新的更高的能力。这就加速了武装斗争方法的变化。例如,大约在一个半世纪内,线式战术被与散开队形相结合的纵队成术代替了,接着后者又被散兵线战术代替了。
到二十世纪,生产力飞速向前发展,武器装备也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作战方法不仅在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期间发生重大变化,甚至在每一个战局中,以及战争之间的短暂的间隙时期内也发生重大变化。
从这种有规律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可以看出在一段长时间内所表现出的某些趋势。
由于军队的战斗力、火力、突击力和机动力的提高而出现的一个趋势,就是进攻的规模不断扩大。
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的战争中,当交战国的军队数量比较少,而且装备的都是滑膛武器时,进攻是在六至十二公里的正面上和四至六公里的纵深内进行的。例如,1812年,鲍罗季诺交战就是在八公里的正面和六公里的纵深内实施的。在这种条件下,概括起来说,战争就是长时间远距离的进军和在狭窄地段上短时间(通常为一天)的交战。国家所有的军队全部投入交战。按照俄国军事理论家A.涅兹纳莫夫的说法:“皇帝统率的军队就象个优秀营长率领的一个营。”(略有夸大)在交战中,皇帝指挥整个军队就象营长指挥一个营一样,他亲自进行现地勘察,亲自观察交战的进展并下达号令。他的将帅们在交战中的职责仅仅是准确执行皇帝下达的任务,而在进军中则是担当行政助手。
到二十世纪初叶,由于军队人数的增加及其战斗力的提高,交战的规模扩大了。例如,在日俄战争中,辽阳交战就是在七十五公里的正面上展开的,进行了十一个昼夜,沙河交战在九十公里的正面上进行了十三个昼夜。奉天交战在一百五十公里的正面上进行了十七个昼夜。以后,作战正面扩大到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交战同时在许多地点进行。一个统帅不可能指挥在宽大正面上作战的许多个军和师。因而建立了集团军并使之成为固定的战役军团,集团军战役也就产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百万大军的建立和火力的急剧增强,使武装冲突的正面进一步扩大了。 在战争初期,德军在西线用七个集团军在三百四十公里的正面上实施进攻。俄军用六个集团军在五百公里的正面上展开了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建立方面军一级(集团军群)的战役军团。方面军战役产生了。
战役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战役军团规模的扩大。
绵亘的阵地防御正面开始建立以后,要象机动作战时期那样在这样的正面上同时实施进攻已经不可能了。进攻的性质完全不同了,因此,需要采用新的实施进攻的方法和样式。突破敌人筑垒防御的进攻战役往往由方面军(集团军群)组织实施。由于筑垒工事的完备程度不同,进攻战役的规模也极不相同。到战争末期,进攻正面在八十至四百二十公里之间,其纵深达五十至七十公里。
在以反对希特勒德国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军队数量进一步增长, 坦克、飞机和机械牵引的火炮大量使用,步兵和后勤的摩托化,以及进攻方法和样式的进一步改进,进攻规模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又大大地扩大了。例如,苏军在1941至1942年冬季战局中的进攻正面为一千四百公里,纵深为四百公里;在1942至1943年的冬季战局中,进攻正面为一千五百至一千七百公里,纵深达七百公里; 1943 年夏季和秋季进攻正面为二千公里,纵深达六百公里; 1944 年进攻正面为三千七百公里,纵深为一千二百公里。
军队规模的扩大,军队突击与机动能力的增强,使得作战的正面越来越大,战役所涉及的纵深也越来越大。
由于武装斗争整个规模的扩大、战役目的更加坚决,以及必须在宽大的正面上(五百至七百公里)同时打击敌人才能取得战略性胜利,所以,苏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首次采用了新的作战样式,即几个方面军(方面军群)协同进行进攻战役。参加这种战役的有两至四个方面军,共计一百至二百个师,二万至四万门火炮和迫击炮,三千到六千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二千至七千五百架飞机。这种战役是伟大卫国战争中战略性进攻战役的基本样式。伟大卫国战争中有许多这种新型战役的光辉范例,歼灭和粉碎了敌人的强大战略集团(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东普鲁士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柏林战役等)。
在新的战争形势下,要取得战略胜利,不仅要在宽大在正面上发起有效的突破,还要能够迅速突破进敌人的纵深。
……
此外,进攻速度也在不断提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进攻的平均速度每昼夜没有超过四至六公里。整个战争期间进攻的最高速度为十八公里(1918年5月27日德国第7集团军在安纳河战役中的进攻速度)。而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尤其是在1944至1945年的成役中,步兵进攻的平均速度每昼夜达到十五至二十五公里,而坦克兵和机械化兵进攻的平均速度每昼夜达到三十至四十公里(有时每昼夜达到七十至八十公里)。1948 年8月对日作战时,后贝加尔方面军在十昼夜内前进了五百至八百公里,平均速度每昼夜为五十至八十公里。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的进攻速度有几天达到了一百公里以上。
坦克数量的增加及其在决定性方向上的集中使用,炮兵数量的增加及其机动能力的提高,航空兵的增加,军队中汽车数量的增加,以及进攻方法的改进等,这些都是进攻速度提高和战役纵深增大的最重要的原因。在1941至1942年冬季战局的进攻战役中,苏军还没有坦克和机械化兵团和军团,而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的密度每公里正面没有超过五至八辆。火炮的密度小(每公里正面为二十至七十门)、机动力低,因此,进攻多半都是成一线缓慢地从一个地线向另一个地线推进。
在1943至1945年的战役中,方面军编成内有一至两个坦克集团军,在某些场合下有三个坦克集团军(每个坦克集团军有六百至八百辆以上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两至三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每个军的编成内有二百至三百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同时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密度也增加到每公里正面二十至三十辆。火炮密度和机动能力也大大提高了。这样,就能够迅速突破敌人的防御和高速度向大纵深发展进攻。
虽然战役纵深增大了,但由于进攻速度的提高,战役的持续时间缩短了。如果说在1944年,方面军群的大规模进攻战役持续了四十至八十个昼夜,那么到1945年,同样纵深的进攻战役只进行了二十至三十个昼夜。方面军和集团军战役的持续时间也缩短了,到战争末期,这两级战役分别缩短到十五至二十个昼夜和五至十个昼夜。
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证明,军队火力、突击力和快速力的增强,直接引起战斗行动的机动性、坚决性、积极性和快速性的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军队大量使用坦克、航空兵、火箭炮兵和身管炮兵,所以能对阵地防御的正面进行突破,并在宽大的正面上向大纵深实施积极的进攻。同时,由于军队的摩托化和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军队在战场上的机动能力、集中速度、变更部署和调动预备队的速度都提高了。
在上次大战中,机动作战具有双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进攻者力图迅速楔入敌配置纵深,另一方面,防御者也竭力通过广泛机动增强抵抗力,迟滞和阻止进攻。进攻的军队也机动兵力兵器来对付防御者的这些企图。由此可见,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实质上都是许多机动行动的综合。机动行动对夺取胜利的作用愈来愈大,而实施机动作战的条件也愈来愈复杂。
下一期的开头就会是关于遭遇战和数个方向同时突破,这些冷战苏军最喜欢谈的东西之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