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论坛」《热处理》某些情节不够真实——刘鸿仁
(发表于《人民文学》一九五八年六月号) 二月初,从报紙上看到“人民文学”二月号的預告,知道要發表曲波同志的小說“热处理”,我們这些热处理工人兴奋得互相传告这个消息。因为这是头一次見到描写热处理工人生活的作品呀!再說,曲波同志的名字对我們也是十分亲切熟悉的,有不少同志已經读过了他的长篇小說“林海雪原”。 “人民文学”二月号出刊后,我迫不及待的讀了这篇作品。但讀过以后,却井不感到滿足。后来,我又連續讀了三遍,觉得这篇小說写的精練,語言生动,手法也很妙;但,它的缺点却也不少。 高速鋼刀具的热处理,在热处理的技术上是比較最容易掌握,而且已經普遍掌握了的。这正如曲波同志在作品中所写的:“一个观念——温度、时間,时間、温度。”的确是这样,时間和温度的准确性完全决定着热处理以后的工件的質量。曲波同志所写的是几年以前的情况吧?今天看来,胡振鋒那个“一次淬火,多次回火”的“創造”,实在不能称其为“創造”。 对胡振鋒的試驗过程中操作的描写也有不实的地方。如“挫鋒卷刃”的一个章节里写道:
胡振鋒接受了任务,便到了工具車間,开始了他的准备工作。他准备的很周詳,首先根据許多女献繪制了高速鋼刀具热处理的工艺圖義及詳細的說明書,从等温火,到多次退火……
高速鋼刀具的热处理,在工厂中是有那么一份工艺規程,写出来温度和时間就可以了。至于繪制圖表、說明書什么的,是根本用不着的。 作者在同一章节里又写道:
他(指胡振鋒)連續几个班次沒有回宿舍,深怕他的工作物被別人挪动了,所以他根本不敢交給別人,怕违犯了温度和时間,一直坚持到全部过程的結束……
高速鋼刀具热处理試驗居然干了“几个班次”,是难以想像的。既然是試驗,就不可能是大批的搞,而只是搞几把刀或几十把刀。如果是这样,有一个班次就大大有余了。淬火高温加热时,只需十几秒鐘就可以加热一毫米深。要是搞了几个班次,那干出来的活可要堆成小山一样高了。从作品最后一个章节“热处理”里也可看出,胡振鋒只試驗了两把刀。 而且,作者把老工人賈祥給写成活神仙了。他用“团扇形的放大鏡”就看出了工件“加热不到度数,而沒有起到回火的作用”,“这把过軟的一是可能脫碳,一是可能火过大”。——回火温度的高低和脫碳的征象用显微颁去观察还感到困难,如何能用放大鏡呢?說那个老工人用放大鏡“远看一回,近瞅一回,就很有把握地說……”,这是太难以令人置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