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你的语文鸡错了,快回头是岸!
上篇我写《英语原版娃的真话,不喜勿听》,有条留言如下,挺有意思的。

海外妈,这意味着她家的孩子面临的教育环境和国内的孩子完全不同,反而和在中国生活的外国孩子相似。她需要鸡英语吗?
这,反正海外妈就算不鸡,孩子英语也肯定比国内疯狂鸡的原版娃好多了,天时地利人和摆着呢。海外孩子需要学的是英式语文,即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她所谓的鸡英语,应该和国内妈做的完全不同。
学海外妈鸡英语,大可不必,人家高起点,高标准。就像海外妈不可能学国内妈,给孩子唐诗三百首、小古文这些整起,还要求每天背一篇。要知道中文比英文难学多了,这是妥妥的虐待啊!
我好奇大家都知道新课改的压力,是啥?
我看了去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唔,阅读理解打头,这叫有压力?
看看十年前的试卷,考基本技术,这才叫有压力,好吧?
以前的高考太考验基本功了,步步惊心,现在主要考察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水平,从考试难度来说,绝对是下降的,而这种改革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甚至热爱语文的。
我的学生里恰好有山东的高中语文老师,她认为压力在自己身上,不知道怎么教好学生,因为对老师的要求是新的。
对学生来说,学习的压力反而是变小的。如果我以前能考这种试卷,语文再多20分也不是什么问题。我最讨厌死记硬背的、钻细枝末节的牛角尖了,默写题我都是随缘的。
那家长们的语文压力从何而来?
我想,可能是看到了营销号断章取义的内容。
高考有15%的学生答不完卷子,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我当年数学最后一道答题就不会做,10%分数呢,我也在答不完的人里面,怎么放到语文就不行?
我上次考教师资格证,每场(30人)都有5个人以上缺考。第一科《综合素质》要写1000字以上作文的,题目比较简单,难度比高考差远了。我答完全卷还剩下半个多小时,但也不乏作文没写完的人。
我记得当年高中,无论哪一科,都是有同学没做完的,我可是在市重点中学的重点理科班啊。这15%学生答不完高考语文试卷,太正常了!
即使真的答不完,也要看情况,是不会答的,还是不够时间答的。前者没办法,水平或者运气太差;后者,就真的是水平差到不行了。
所以,抱着不成为那答不完的15%的目标去狂积累语文,有意义吗?
再说,也不是狂积累,就能学好语文的啊,过犹不及。不要病急乱投医,何况还没病!
看看人家温儒敏教授是咋说的。

重点我划出来了,就是语文教学的导向变化了,要回到语文的本质——读书为要;读书也要有一定的技术性。
再说,高考命题和温教授毫无关系,他只负责编教材,根本不出题,那是考试院的事!

总结一下,就是高考语文重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如果单纯从应试的角度看,是不用进行疯狂阅读的,不必积累太多,也能培养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我的阅读速度是非常快的,理解能力也强,但我上大学以前没读过多少书。高中就读了《人性的弱点》《演讲与说话的艺术》《比尔盖茨传记》《杰克韦尔奇自传》《三国演义》和一些《读者》《青年文摘》而已。
关键在于精读。
温教授虽让大家注重阅读,但也不提倡大家乱读、随便读,而是有章法和层次的。分为通识、专业和核心三部分,要按部就班,不断提升水平和质量,才是正确的阅读方向。

各位鸡语文的家长们,是否按照温教授的路线在进行呢?
在读的书单里面,哪些是中外文化经典?
中国四大名著?《哈利波特》《红与黑》《上下五千年》《安徒生童话》?还是《论语》《道德经》《庄子》?
读的书单不同,结果就大不相同。这和吃饭差不了太多,有人吃的是营养均衡的,有人是吃得太饱了,有人则是偏食了。
你是否有一条阅读的基本路线呢?是否有评估孩子阅读效果的手段和相应标准呢?
还是都没有,多多益善,走一步,算一步?
你是因为怎样的原因,才上了这趟鸡语文的列车的?
是不是因为身边的家长都在鸡语文,觉得不跟着鸡就要落后?或者,别的孩子都在读四大名著,学《声律启蒙》,听凯叔讲故事,听平哥说语文,就觉得自己也要跟一跟?
或者是,看到一些传播教育焦虑的鸡娃营销号,就头脑一热,买买买?
明明都是没有鸡语文成功经验的新手家长,怎么大家都一股脑地相信并且上车了呢?
请注意啊!虽然有趟东西向的高铁从你家门口路过,很多上车的人喊你,但你的目的地是北上进京。就算再急,你也不能上才是。
我一向认为,学习要尊重基本规律。毕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鸡语文家长,将拼音、识字和写字、阅读提前到0-6岁进行学习,确实应了“狂积累语文”的说法。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优势并不在于学习,而在于感受。这段时间培养的感受能力,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习具体的读写技能,永远都不晚,但感受生活的能力,随着年岁越长就越弱,错过的黄金时期,就难再回来了。现在的小朋友学得太多了、太早了,后天的知识绰绰有余,天赋的灵性却稍嫌不足。
我还记得以前小时候,就是看蚂蚁搬食物,看泥瓦工砌墙,看人做蜂窝煤,都可以静静地呆上几个小时。到现在,我都记得小时候做过的那些事情。我认为,正是这大段时间的学习空白,让我保留了一些灵性。哪怕我在学校没有学好语文,大学毕业之后依然还能捡起对语文的兴趣来。
我不是语文教育专家,没办法给诸位提供鸡语文的具体实践方式。我以前读书的时候,语文也不好,但就是直觉地认为,当前的做法大有问题。
在座肯定也不是,但我们不妨去看看真正的语文教育专家,是怎么讲的,听他们的才是。比如,看看温敏儒教授写的书,可好?
大家在外面一直找书单,我看什么品类都有,但人家温教授早就给大家提供解决方案了。
“课标”规定小学初中课外阅读量400万字以上。为此,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牵头,组织编写了这套《语文素养读本》。这套读本的定位是:课外读物,分级编写,与各个学段年级的语文教学呼应,重点是引发阅读兴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2册,共24册。其内容安排与编写方式充分照顾到各年级学生语文水平和“课标”的学段目标,但又大体上略高于这个标准。
说不定,将来中考、高考的阅读题,都会从中取材呢。就算不取材,也是对语文学习特别有价值的内容。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但我会感慨一个现象,即大家因为焦虑迷失了教育方向,汲汲营营却所获不多,太可惜了!
之前已经投资过的,算是沉没成本,不可挽回,就放下吧。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