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要怎么说出口
本文约6000字,阅读需30分钟。
【前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想写写我父亲母亲的关系。不过,一直没有想好怎么写。经过了接近两个月时间的梳理,以及受一篇怀念父亲文章的启发,我终于在这几天将所思所想付诸文字,这其中有我或许不那么成熟的理解,也有我美好的期望。
建构和谐的家庭关系与亲子关系,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现实可能往往并不如愿。杨绛先生所著的畅销书《我们仨》中所描述的人生,虽然有苦涩,有艰难,但更多的是知识分子家庭的相互促进、彼此勉励、相濡以沫,读来让人感觉温馨之至。
心理学家认为,人生是由很多苦难组成的。人们童年时所期待的种种美好,并不一定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如期而至。
我们在成长、工作和生活中,究竟要选择成为怎么样的一种人呢?当我们被侮辱、被伤害之后,是选择将侮辱、伤害传递给其他人呢,还是冷静地思考,通过探究侮辱者、伤害者的出发点,进而发现每个人的不完全,从而理解人生的不易呢?
倘若是站在后者的角度,有了上述的思考与行动,进而为了构建更美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付出自己的真心,真诚地去爱人,去爱那些伤害、侮辱我们的人,我们或许也能从人生的苦难中品尝出一份甘甜来吧。
因为,那些给予我们侮辱或者伤害的人,或许正是我们的家人、长辈、朋友呢。
今年端午的傍晚,在老家的哥哥给我打电话,让我打个电话给爸爸。哥哥说他端午节上午回家了,在家里母亲跟他投诉,说父亲没什么缘由就打了她。母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让哥哥很心烦,就让我劝说一下父亲。

接完电话,我把哥哥电话里说的告诉了身边的夫人与岳母,并说我要打电话给父亲说一说。
夫人和岳母看到我情绪比较激动,就说改天再打吧,或者打电话也不要说这个事情,毕竟做儿子的不能说做老子的不对。
但是我想,父亲母亲都是70多岁的人了,在一起生活50多年了,说句不敬的话,人生百年,老人家的晚年所剩的时间也不多了。而且,能能陪伴父亲走完下半程的,终究还是我的母亲。而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我就曾见识过父亲的家暴,那时候我们几姊妹还抱着母亲哭泣。这么多年了,父亲居然还对母亲家暴,实在是说不过去,因此我还是决定跟父亲打电话,要跟老人家好好说道说道。
于是,端午当天晚上我就给父亲打了电话,我问父亲是不是又打了母亲,父亲说这个事情啊,是有啊,打电话就为了说这个事情啊,然后说母亲不知好歹不明事理,话语里都带着侮辱,听到父亲这样说,我没能克制住自己自己的情绪,开始数落父亲的不对。
我正说着说着,父亲就挂断了。
父亲挂电话之后,我还是有些激动。
然后夫人就跟我说,你看我说了吧,叫你不要打电话,你偏要打。你这样在气头上说话,爸爸肯定不会听的。
我回复说,我的情绪确实差了点,不过我是想表达我的意愿,同时我还想给父亲打个电话,道个歉,我不应该用那样的语气语调来说,毕竟他是我的父亲。
夫人劝我说不用打了,父亲也不会愿意听的。
隔了一个多小时,我又给父亲打了一通电话。
这一次我向父亲电话道歉,说我不应该那样的态度。父亲说道什么歉,又不是什么事。我跟父亲说,作为儿子,是不愿意看到或听到母亲被人欺负的,哪怕欺负他的人是父亲。
我说,我和哥哥姐姐小的时候,见到你打我妈,当时我们不懂事,或者我们不知道怎么去维护母亲的权利,我们就放弃了或者说算了,但是现在毕竟我们都成年了,我们都懂事了,你再打我妈,你再侮辱我妈,实际上就是在侮辱我们。我需要父亲明白这一点,不过我没能等到父亲的回答,电话那头又没了声音,原来父亲再次挂断了电话。

我突然想起周杰伦曾经唱过一首歌,歌词中有“爸 我回来了 不要再这样打我妈妈 我说的话你甘会听 不要再这样打我妈妈 难道你手 不会痛吗”。当时我很惊讶,周董居然在歌词里面这样去描述,说明在他的童年或者成长经历过程中,父亲的家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原生家庭来说,父母关系和睦,则往往子女组成的新的家庭关系也是和谐的。而如果父母争执比较多,甚至有家暴,往往都会把暴力的种子带到下一代。即便子女内心一万个不情愿,但冥冥中,暴力的种子往往又会引致一些不情愿的后果。
似乎也可以这么说,当家暴的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父亲持续多年的家暴,也在我们的心里埋下了暴力的种子。从自我的意识来说,我们其实是一直在克制的,但有时候恶的念头也会突然蹦出来。

前段时间,我跟老乡交流时就说到,我们父辈之间的交流,很多都经常用侮辱性的话语,诅咒性的词,意思大抵离不开“你去死”或者什么之类的。那个老乡回复说是啊,爷爷奶奶辈、父亲母亲辈都是这样交流的,其实彼此心里都有对方,可能都挂念着对方,出发点都是为了对方好,但是常年的生活习惯,与这块不怎么好的土壤培养的人,口齿里真的是吐不出象牙来。
前几天,我看了一位曾经的媒体同行,也是老乡写的一篇怀念她已故父亲的文章。
这位老乡同行在文章中写道,在她的印象中,父亲跟母亲之间的交流词汇,有很多都是带有侮辱性的,鲜有敬称,都是辱称。
我想,我们的故乡那块土地,是不是过于的贫瘠,由此成长出的祖辈、父辈都这么的野蛮,不文明呢?
我没有做过调查研究,只能这样胡乱的揣测吧。

不过,也有不一样的人。
有一位高中同学说他非常幸运,因为他的父母从来就没有红过脸,他的父亲因为是乡村教师,家里的农活自然大部分就落在了他母亲的肩上,由此他父亲常年都对他母亲有着深深的愧疚,而这愧疚就让父亲生出了柔软之心,父母的关系就很恩爱很和谐。
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里成长,我同学和他的两个姐姐就都是很安全很和谐的人,他说前两天跟他姐夫吃饭的时候,他姐夫很自豪的说:“我跟身边很多朋友比较,最牛的可能就是,我跟你姐在一起20多年,从来没有红过脸。”
你看,真的是幸福的家庭就会生发出幸福的家庭与幸福的人生。
而带有矛盾和冲突的家庭,往往会把矛盾和冲突引致下一代,如果下一代并没有警醒,没有反思,没有检讨,可能就在无意之中把矛盾,又引向了更多、更深。
前段时间,我利用回家的机会,单独和父亲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聊天,当时也是一个傍晚,父亲喝了一点酒,脸颊黑黑红红的。
我拉着父亲坐在餐桌旁边,父亲就问我要聊什么,我说就是想聊聊情感啊。然后他说好吧。
我就问父亲,说像您这一代的人,可能很多夫妻的结合都是偶然吧,很多之前都是从来不认识,或者从来一点都不了解的,可能仅仅只是经过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在一起的吧。我说,以父亲的老牌高中生学历,与小学二年级水平的母亲在一起过日子,应该不是父亲的主动选择吧。
父亲说是啊,他之前从来都不知道母亲是哪里人,什么样的,只是因为有老人的介绍,然后就在一起了。
然后我问父亲跟母亲是怎么结合的,然后父亲就说,他们俩在一起,是母亲的大伯做媒,当时老人家很能说,说母亲长得漂亮又能干,结果娶到家里了发现其实母亲喜欢偷懒,干活不肯用力。
父亲结婚那个年代,很多都是先办酒席然后一起生活的,领结婚证都是后来的事情,很多人是结婚多年了才去办证的,这也说明了上一辈农村人的证照观念不强。

父亲说,他和母亲在一起生活三个多月后,爷爷和奶奶都提醒他让他退婚,说母亲太懒了不会操持家务不会给予父亲多少支持协助,建议父亲趁着没有孩子,早下决断。
父亲说现在对爷爷奶奶当年的建议非常信服与感念,但是他说当时正和爷爷置气,就没有听爷爷的话。五十多年过去,父亲觉得爷爷奶奶确实眼光还是比较独到。
然后父亲就开始倒苦水了,他说母亲这么多年确实没有尽到贤内助的责任,他说早年做赤脚医生的时候,公社书记来大队,父亲就想邀请公社书记到家里吃饭,就跟母亲说让她准备饭菜,结果母亲回了一句:“我是不会搞饭菜的,你要搞自己搞。”
后来,父亲做民办老师,村里治保主任来我家,父亲又跟母亲说要留主任吃饭,母亲又不同意做饭。
父亲说,当年他有点什么事情要母亲配合,母亲都不配合,让他很没有面子,也让他对母亲很失望。因此,父亲说他一直都看母亲不来(俚语:轻看的意思),说话时就想着要用侮辱性的词语,才能让他的心舒服一些。
由此,我也终于理解了父亲,理解他话语里的粗鄙,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同时,我也知道了父亲这么多年一直喝酒的缘由,父亲即便肝不好身体不舒服,也是喝了戒,戒了又继续喝。
正因为常年积累的不快,父亲就一直用粗鄙的言语来侮辱母亲,同时用浓淡的酒水来麻痹自己的神经。
我私下揣测,父辈的人轻易不会离婚,因为几十年了双方身体里都有了彼此的气息,双方的记忆里都有了彼此的印记,虽然有如身上有伤结痂是不怎么爽快,但这些都不会引致婚姻的破裂。由此,在这其中争执、辱称、辱语、拳头、泪水、酒精就都充当了夫妻交流的润滑剂或者调味品了。
生活不易,沟通不易。如今,父亲应该早已经酒精上瘾,对酒精依赖了,而母亲耳朵也很背了,让父母亲正常交流是很难的。
日常的情形是,父亲说第一遍时母亲总会问说了什么,然而父亲没有耐心去跟母亲温柔地重复,往往说第二遍的时候分贝已经提高了一倍多,因为分贝高了带了情绪,母亲有时候就故意装作没听到,然后父亲说第三遍的时候就开始骂骂咧咧了。
我跟上述高中同学聊到这个事情,说起我父亲说的每次需要我母亲配合的时候,母亲都很冷淡,父亲和我都弄不懂为什么。
对此我同学说,你知道什么原因吗?那是因为你母亲没有感受到爱。
同学的一句话,让我顿时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在家里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常常会有一首歌在魔性循环,“苦涩的沙 吹痛脸庞的感觉 像父亲的责骂 母亲的哭泣 永远难忘记”,这里说的责骂,我印象中都是对母亲的,当然也有对姐姐的。
我的大姐比我大10岁,二姐比我大7岁,哥哥比我大2岁。
因为家里孩子多,父母带不过来。
在我和哥哥的成长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大姐帮着带哥哥,二姐帮着带我。
我问父亲,记忆中打大姐打过多少次?
父亲说,记忆中有三次打大姐,都是因为大姐帮着带哥哥的时候不用心,贪玩。有一次大姐是带哥哥在路边玩,有辆摩托车从旁边开过去,哥哥挨得近差点被撞到,于是父亲就打了大姐一顿,说太不懂事了,看到车了也不知道把哥哥拖开一点。
我说,父亲你记忆里面记得这么清楚的都有三次,那在大姐的成长过程中,就不知道你打过她多少次了。我说爸爸,你有没有想过,大姐帮忙带哥哥的时候,她也是个小孩。
父亲说没有。
我说,在姐姐的观念里面,本来应该是她跟哥哥一样都是小孩,都需要父母的关爱,都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而在父母亲看来似乎哥哥才是最主要的。哥哥才是最需要关怀的。由此,在大姐的心里,就留下了这样的一个伤痛。

这么多年以来,大姐与父亲的关系一直都比较冷淡,我想着跟大姐童年时生活所经历的苦和痛都有关吧,而这苦与痛,有很多都是父母带给她的吧。
近几年,大姐虽然住在县城,一年到头也都不回村子里的娘家,只有大姐夫与外甥去看望父亲和母亲。
我问父亲有没有想法改善父女关系,父亲说前些年,每年父母亲都会去大姐家送菜,但是大姐有时候连杯茶都不泡,更别说留下他们吃饭了,让父母亲感觉心寒,于是干脆也不去了。我又问父亲有没有可能道歉,父亲说那就算了,大姐这么大年纪了,还记父母的仇,想想也就算了。
我想,或许就如同我同学所说的,大姐应该是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吧,或者说没有感受到类似父亲对哥哥与对我那般的爱吧,毕竟在父母看来,儿子比女儿似乎更重要一些。再者,在农村,家家都有田地菜园,父母每次都去县城大姐家送菜,却从来没有想过问大姐想要什么,也没有和大姐有过产生实质性的交流,其实也是让大姐比较难认可父母爱的方式吧。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基于批判或批评父亲的角度,而是在探寻,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来揭开伤痛背后的缘由,期待解开家人的心结。我的父亲,也都有着家庭和社会的多面性,这在我之前所写的《父亲》一文中有所阐述。
常常听说,我们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的人,把温柔留给陌生人,此话诚不我欺。最亲的人留给我们的时光记忆最长久,带给彼此的伤痛也是最深刻,但我们又往往难以迈开和解的一步,由此亲人之间的冷漠、积怨也就越来越深。

心理学家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要与父母和解,与过往和解,与自己和解。
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可悲的是,即便年已不惑,或是知命之年,有些人也依然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留下的伤害,幼时的阴影一直陪伴终身,结出恶之花。
很多人以为,不管这些伤害,不管这些矛盾,让它们留在心底,选择关注别的事情,以忙碌来覆盖伤害或委屈,然而这毕竟只是自欺欺人,那些伤害会继续存在于潜意识里,一遇到机会就会冒出头继续伤害本尊或者周遭的人。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人生最重要的老师,很多父母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老师的定义以及这个定义带给子女的深刻影响。
尤其是,我们的父辈大部分还是泥腿子,大都是粗人,很多人对老师是很艳羡的,但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言辞,不知道他们的行为,都会一辈子烙印在儿孙的脑海里。
父母恩爱,儿孙一辈子都有安全感。倘若家里天天鸡飞狗跳,天天搞冷战或是言语相讥与拳脚相向,那子女肯定没有安全感,对异性抱有戒备心理。
有些人可能会为父辈辩解,他们太辛苦了,曾经吃了上顿没下顿,一直为生活奔忙,只为了给儿孙更好的生活条件。然而,奔忙可不是行为可以随意、言辞可以散漫的借口呢。
与父母和解,也就是与原生家庭和解,从原生家庭中抽离出来。
与父母和解,是要承认父母的不足,我们的父母不是完人,他们曾经做出了在他们的知识架构与生活阅历范围内最大的努力,他们没做好很多时候是受时代的限制,受了眼界的妨碍。他们心里装着长辈与儿女,但他们不善于言辞,他们木讷于交流,时间久了,自然伤害加深而不自知。
与过往和解,则是立足于眼前,立足于脚下,把当下过好,毕竟人生就是由每个当下组成的。
与过往和解,不被过往束缚,走出被心魔控制的区域,放下心结,臣服于已然发生的事情,调整心态,毕竟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与自己和解,也就是认可自己的不完全,从此放下一些不必要的贪嗔痴。
与自己和解,人本身就是魔和道的合体,进一步是道,退一步是魔,人有时可爱如天使,有时又可憎如恶魔。与自己和解,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我已经努力过,承认我过往的知识水平、人生历练、精神层级不够,而如今自我已经成长许多,已经可以坦然面对自我。

爱要怎么说出口,憋在心里好难受啊。
我要怎么去帮助我的父母,去帮助大姐呢?
是个难题。
希望我能像当年解三元一次方程一样,顺利地解答出来。
附《圣经-新约》之哥林多前书13章: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烦请告知,以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