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喘证为临床常见之病症,指呼吸急促。《说文》
中医为什么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喘证为临床常见之病症,指呼吸急促。《说文》所谓:“喘,疾息也。”其意思即是指一呼一吸极其快速,异于平人。喘证简称为喘,亦称喘逆,喘促,喘息,气喘等。古医籍论喘,常与短气、逆气、上气合而言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之“上气”,即是指气息急促,喘息。 喘证之作,责在肺、肾。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倘若出纳升降失常,喘疾即作。故而就喘证之病机言,其病主要在肺和肾。肺之宣肃功能正常,则吐浊吸清,呼吸调匀。肾司摄纳,有助肺纳气,保持肺气肃降之作用也。分而言之,肺主气者,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若外邪袭表犯肺,或它脏病气上干,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壅实,呼吸不利而喘;为肺虚气失所主,亦可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若肾元亏虚,根本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亦可气逆于肺而喘。此概言喘归肺、肾之义。 肺主一身之表,肾主一身之里。肺主气,主皮毛,司呼吸。 肺主气,司呼吸。《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呼吸之气,是指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吸入清气,排出浊气。而为防止呼吸表浅,则需肾的摄纳作用以助其保持吸气的深度,此即为肾主纳气。肺肾共司呼吸,是对《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的简练说明。所谓“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类证治裁》),无论是肺虚不能肃降,还是肾虚不能纳气,均可导致气不下行而转上逆的虚喘证。《医宗必读》认为“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本,呼吸之本”,《医贯》亦云“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故临床治疗肺痿、咳嗽、喘证等应参照《医悟卷五》“外感之喘出于肺,内伤之喘出于肾”,喘之初始,主要责之于肺,既久及肾则责之在肾。肺肾同治,易收良效。 肺为水之上源(《医方集解》),主通调水道,通过其宣发肃降作用调节推动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肺气宣发,将津液向上向外布散,肺气肃降,将津液下输至肾与膀胱。《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为水之下源,其主水不仅是指肾阳直接蒸腾气化水液以合于肺之宣发肃降,更是指肾对整个水液代谢过程的各脏腑皆有调节推动作用。故肺通调水道的机能也依赖于肾的推动和促进。二脏相互配合,共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若肺气闭塞则小便必涓滴不出,水液内停以致肿胀、喘脱。若肾阳不足,不能蒸化,则水湿内停而上泛于肺,或使肺气不得宣降,水道不利,发为痰饮咳嗽、全身水肿。《素问水热穴论》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精妙概括肺肾二脏在水液代谢机制上的协同作用。 外感病如风寒束肺,肺气不宣,就会出现喘咳、恶寒、发热等症。如风热伤肺,火热内迫,烁肺伤津,就会出现喘促气粗,甚至鼻翼煽动。二者都是外邪犯肺,“邪气盛则实”,故“在肺为实”。 吸入之气,下归于肾,故又有“肾主纳气”之说。 只有在肾气充沛,纳气正常的情况下,才能使肺脏气道通畅,呼吸均匀。 如果肾气虚,根本不固,吸入之气不能下归于肾,就会出现呼长吸短、吸气困难的喘息病证,“精气夺则虚”,故“在肾为虚”。 所以又有上喘属肺,下喘属肾,肺喘为实,肾喘为虚之说。 外感之喘,如风寒束肺的喘证,治宜辛温发表,散寒平喘,临床常用三拗汤加味(麻黄、杏仁、甘草、前胡、橘红皮);如系风热犯肺的喘,宜清热平喘,常用麻杏石甘汤。 二者都是治上、治肺、治实邪的,故说“肺喘为实,外感之喘治肺”。 内伤之喘,是指肾虚,下元不固,不能纳气,以致呼长吸短,动则喘甚,气不得续等肾阳衰的喘证。 治宜温肾纳气,临床常用肾气丸合生脉散(熟地、淮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熟附子、肉桂、五味子、党参、麦冬)。这是治下、治肾、治虚的,故说“肾喘为虚,内伤之喘治肾”。 喘之辨证,首先当明虚实。《内经》所谓“邪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以及“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客之”,此言喘之实也。又说“秋脉不收,则令人喘”,以及“劳则喘息汗出”,此言喘之虚者也。《医学心悟》云:“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内伤之喘,未有不由于肾者。”亦要言不繁。临诊较简易之辨虚实方法: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息促而不足;实喘者,胸满声粗,此邪客于肺、上焦气壅所致,虚喘者,呼长吸短,此肾不纳气、孤阳无根所致。临诊中常以“胸满声粗”与“呼长吸短”结合四诊以辨喘之实虚,往往可得明确之诊断。首分喘之虚实固属重要,但病情错杂者,往往下虚上盛并见。实喘病久伤正,自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常多见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之证候。亦有病情甚重者,不仅肺、肾俱虚,且有孤阳欲脱牵累及心,使心气、心阳亦同呈衰竭,阳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之运行,血行瘀滞者可见面色唇舌指甲青紫,喘汗不已而成脱象。此种亡阳亡阴之危候,亦非少见,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