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想跟风了,我自愿被「美拉德」穿搭抛弃

2023-09-28 10:55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又到了换季采购新装的日子,打开几家私藏好店的上新栏目,是不是已经挑花了眼?


剪裁利落的大地色风衣,温暖厚实的焦糖色毛衣,低调百搭的棕色皮包,都是秋日气息十足的气质单品,衣柜里总该有一套吧。


精心挑选之余,你会突然发现,它们都无一例外地被打上了“美拉德”穿搭的标签。


咦,这个常在美食视频里听到的名词,怎么来到了时尚界串门?



美拉德(Maillard)原本是由法国化学家L.C.Maillard提出的羰基化合物和氨基化合物间生成大分子物质类黑精的一种反应

简单来说,烤肉时盘中肉块从红色变成棕褐色,就是在发生美拉德反应。


对应到服装上,深浅不一的棕褐色单品叠搭就是如今流行的美拉德穿搭。


正如和谐的旋律让人觉得悦耳动听,和谐的色彩也会带来视觉享受,使心情愉悦。


秋季到来,翠绿香樟叶染上红色,银杏树也到了它最美的时节,铺成满地金黄,这时穿上一身大地色系走在路上,简直如画中人一般融入自然。


难怪汤唯在《晚秋》中一袭卡其色风衣配深燕麦毛线围巾的形象如此经典,十几年过去仍是韩国人提起文艺片女神时的第一选择。



除了有与自然色彩相协调之美,美拉德色系受欢迎还有情绪方面的原因。


色彩本身没有情绪,只是眼球和大脑对光的视觉效应。


但我们长期生活在充满色彩的环境当中,不知不觉积累着视觉经验,当经验与色彩刺激发生呼应,就会激发某种情绪。


比如与红色关联的是火焰,它就通常带来热烈张扬的感觉,因此我们把红色运用需要激励鼓舞的场景中。


高考前对面教学楼拉起的横幅、每年《难忘今宵》唱响时的舞台,都还留在你的记忆里吗?


而美拉德色系带来的固定联想是包容的土地,静默生长的树木,它传递的情绪是坚实温暖的。


影视剧中优雅体面的老妇人、富有学识的教授通常配置此种色系的服装,即使我们对人物身份、性格完全陌生,只根据刻板印象来猜测,也会作出他们是沉着可靠的基本判断。



这也为我们的穿着提供了一种思路,如果想打造成熟稳重的形象,穿美拉德色系的确是不容易出错的选择。


时尚心理学家Dawnn Karen提出了心情图解(Mood Illustration)穿搭理论,指的是穿着可以配合或彰显心情,给人积极的心理暗示


穿上那件心爱的合身剪裁外套,就有了办成大事的信心,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Amy Cuddy也相信服装是有能量的,我们能通过外在呈现改变内心世界,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用穿着给自己增添自信。



当我们把近几年流行穿搭风格放在一起比较,不难发现,美拉德不像纯欲风那样讨好意味十足,通过童装元素修饰传递“我很乖巧”的讯息,贴着明晃晃的下位者标签。


它也不是多巴胺、Y2K等回头率超高的类型,仿佛自带循环着“请看向我”的大喇叭,张扬又热烈。

它和知识分子风、老钱风有一定的共通之处,色彩低调、廓形剪裁、面料材质讲究、露肤度低,不仅没有夸耀自身的想法,还带有一份“无事勿扰”的疏离感。


工作很累,暂时不想理人仿佛一条“送到放门口,麻烦别打电话”的外卖备注,客气又淡漠。


美拉德穿搭降低了衣着上的“易读性”,遵从中产阶级的低调原则,除去文字、夸张纹样和冗余装饰,追求舒适得体。


它调用起人人衣柜里基本都有的大地色系的单品,并且相对而言,对肤色、身材的包容度很高。


因为本身是同色系,不需要费力思索如何叠搭就能打造和谐的一身搭配。省事又保暖,单品重复利用率高,算是时尚风潮中难得的“懒人福音”。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美拉德穿搭自出现之日起就屡遭质疑。


不仅因为对跨领域名词的挪用令人不解,还被指为缺少态度的、沦于庸常的,这一态度的保有者们认为穿搭的终极目的就是彰显个性、表达态度。


在他们眼中,美拉德实在是太无聊的一种风格,和最基础的黑白灰叠加没什么区别,真正对时尚有追求的人不会喜欢。


也许美拉德获得的高关注度已属意外,周边世界因为疫情沉寂了太久,我们都需要一点刺激才能被吸引。


比起深夜“网抑云”,热闹的音乐节现在更受欢迎,慢旅游已被悄悄淘汰,人人爱当旅行“特种兵”,比起尽显高情商的回复话术模板,00后整顿职场更能得到点赞。


等到天气回暖,这些色彩黯淡的衣物可能又难逃安放衣柜底部的命运,美拉德回归食品届,从此在时尚圈“过气”。





以前穿搭看明星,现在看博主,职业博主们仿佛没有感情的试衣机器,不厌其烦变换搭配,不同于明星,我们对这些博主私人生活知之甚少。


然而在时尚icon越来越面目模糊之时,流行风格的指向却越来越具体,穿搭风格让人联想到的不再只是衣物,连带人群画像也通过心理暗示得以补全。


如今眼前的信息太纷杂,需要具体话语作为抓手,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被看见,而美拉德穿搭预设的形象正是有涵养、生活体面并且收入稳定的都市人。



穿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即使博主们再努力升格,也必须承认点击率最高的仍然不外乎“显瘦、显高、显白、显贵”标签。


这些字眼背后,是对“你不够完美”的重复暗示,因为有许许多多“缺陷”,所以需要穿搭来掩饰。


还记得小时候穿新衣服的那种快乐吗,孩童时的我们绝不会有要穿上衣服遮盖缺点的想法,我们快乐,单纯因为衣服漂亮,穿上感觉自己在镜子里焕然一新。


回想一下,当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自我形象、内心充实愉悦时,我们会用衣服来展示自我。


然而,当我们有负面的自我感受时,我们会选择衣服来掩饰,无论是遮去所谓的缺陷,还是让自己不被注意。


人不应该由穿着定义,但现实就是如此,只要人类社会存续一天,偏见就根深蒂固,不可扭转。


当然可以通过穿着得到暂时的自信提升,这也是对偏见的一种利用,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只是短暂的,无法带来持久的快乐,更不会真正改善内心的不安。


我们躲在流行的穿搭风格背后,也时刻小心观察着潮流风向,生怕沦为“过时”之人。


时尚如水,永远急速流动,我们是河道底部的鹅卵石,溪水会经过我们,一次次冲刷我们表面,如果不够坚定,就将随水流而去,永远漂流不定。


但只把那流水当作景观,任它再湍急也能做到“磐石无转移”。



穿搭出彩自然值得夸奖,但不穿搭又有何妨?


说到底,我们不是由衣服、鞋包、饰品决定价值的量产人偶,只要内里没有改变,就不会是会被质疑身份的忒修斯之船。


穿什么多数时候其实没有想象中重要,只与你擦肩而过的人才会把外在作为全部判断依据,其他人在第一面过后自然会注意到更多个人特质,不必为此焦虑。


衣服在我们的躯体与周遭事物之间,如果凝视太久,就会被自己的注意力浇筑为冷硬的阻隔。


是时候让它回归柔软了,也许这样,包裹其中的身体也能自由舞动吧。


References:

Daniele,R.(2015,January 23).CLOTHING AND IDENTITY: WHAT DO OUR CLOTHES SAY ABOUT US?https://shiftermagazine.com/culture/clothing-and-identity,
Mika,R.(2021,August 5).Dr. Dawnn Karen Is Teaching Us to Dress Our Best Life, Even From The Couchhttps://edit.sundayriley.com/dr-dawnn-karen-is-teaching-us-to-dress-our-best-life-even-from-the-couch/


Medical Review: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Sophie Deng

不想跟风了,我自愿被「美拉德」穿搭抛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