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开悟的最大障碍
托利论述了什么是开悟。他先举了乞丐坐在箱子上的例子,将未开悟之人比作坐在箱子上却未打开的乞丐。开悟描述一种与永恒事物相连接的状态。不能开悟,你便会感到与世界分离。开悟不是佛才有的,每个人都能做到。
托利接着论述了本体的概念,他让我们别想着去理解它,它在思维停止的时候自然会出现。
托利继续论述上帝和本体的区别:上帝是封闭的,而本体是开放的。上帝一直在被滥用,人们并不理解其本质,却以为自己理解了。只有感受到临在,才会体会到上帝的真谛。
认同思维是体验本体的最大障碍。这会造成一个虚假的自我(小我),同时不断生成痛苦。强迫性思维者处于分裂状态,脑海里充满了冲突。而开悟是圆满的,我与显化的世界合一,也与未显化的世界合一。开悟也意味着思维的终结。
我们本应该与自然,与世间一切合一。但思维创造了各种概念,产生了我与它的关系,这孤立了我与他人,他物。
托利认为思维是一种疾病,因为很多时候,是思维在利用你,而不是你在利用它。思考者不等于你。当观察思考者时,会出现有更高层次的意识,所以思考者只是自我的一个很小方面,许多美好的东西都不来自你的思考。
托利在第一个小标题指出,开悟的最大障碍便是思维。思维创造虚假的关系,掩盖了你与本体的我与你的关系。
从你的大脑中解放出来
托利描述了思考者的含义----存在与你的脑海里喋喋不休的声音。思考者会不断攻击自己,从而耗费掉你当下的力量。
要从当下解放,第一步是经常倾听脑海里的声音,并重点关注重复的思维模式。倾听而不评价。在倾听时,你观察者的层级就会出现,这会让思考者失去活跃的能量。当体会到临在时,心智的空白会出现,这回让你更加平静。
托利提出了除了倾听内在之外,另一种提高临在的办法----集中在当下。高度集中而不思考,这就是冥想。内在的平和可以作为检验练习是否有用的指标。思维的空白越多,思维就越弱,本体感知就会越强。可能在某天,你会发现你在对着孩子般的思考者微笑。
托利在这一节提到了思维停止的两种方法:1.倾听内在2.集中当下
超越你的思维
托利认为大脑是个好用的工具,但是被我们过度使用,导致生命能量的严重损耗。思维让我们上瘾,你没法停止它,它会给你短暂的乐趣,之后又会转化为痛苦。
认同思维,恰如那句”我思故我在“,会让你从思维中获得自我,而这个自我是虚假的小我。它只认为过去与未来重要。小我想让发生于过去的事存活,同时希望把自己投射到未来,而只把当下当成实现未来目的的手段。
创造力来自无念,而不是认同思维。思维的智慧非常有限。
托利继续论述思维强迫症的危害,指出思维不关注当下的特点。同时认为创造力来自无念。
.
情绪:身体对思考的反应
托利对思维的范畴进行补充,它不仅是思考,还包括情绪和无意识心理反应。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临在越少,思维越多,情绪负荷越强。如果切断了和情绪联系,最终会在生理的层面感受到思维的存在。甚至你的强烈无意识情绪会显化为外部世界。
托利指出情绪和思维会出现矛盾,这时应该相信情绪。因为无意识思维模式还无法被察觉到,它之后会以情绪的方式反映出来,你要做到是当个观察者。情绪代表一个被强化的思维模式,而缺乏临在就会陷入情绪认同。
托利指出所有情绪都来自于一种原始的情绪。这是一种恐惧,被遗弃和不完整感。思维也想减轻这种痛苦,但自己就是元凶。
思维的缺位才会让本体的喜悦和平静出现。只有从思维中解放,我们才能体会到更加高级的积极情绪。
情绪处于对立状态,有开心就有悲伤,但真正的爱是圆满的,你会短暂的体会到他们。思维也想摆脱不完整的自己,但过程中也创造了痛苦。所以,不要寻求开悟,关注当下,当下你即为佛。痛苦有两个层级,现在的和过去遗留的痛苦。
托利提出了情绪是思维的显化的概念,认为所有的负面情绪来源于一种,来自于向思维的认同。从思维到情绪再到生理,是痛苦的演变过程。解决了思维的问题后,长久的喜悦自然会出现。而为此,我们不该去寻求悟道,而是去感受当下.